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中国照片档案馆

科普小知识 2024-04-18 08:30:27
...

中国照片档案馆,是收藏照片档案资料的**级专门档案馆,隶属新华通讯社和国家档案局。1984年5月成立,馆址在北京宣武门外西侧,该馆目前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公尺。该馆已使用电脑等先进设备进行现代化管理,以提高存储、编目、检索的效能。对外服务项目主要有:为新闻报导提供利用;为出版画册和书刊插图服务;为国内和出国的各种照片展览提供利用;为教学及科学研究提供利用;视需要可以照片复制品作为礼品馈赠外宾。

中文名:中国照片档案馆

作用:收藏照片档案资料

隶属:新华通讯社和国家档案局

成立时间:1984年5月

1、简介

新华社所属的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照片档案保管和研究机构,成立于1984年10月。是世界上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中国历史照片总汇。馆藏照片涵盖了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类中外珍贵历史资料图片300余万底。

2、历史沿革

新华社在成立之初,并没有马上开展摄影工作。直到1947年,新华社华东前线总分社成立摄影组,摄影记者陆仁生、郝世保、邹健东、杨玲等人拍摄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华东战场的珍贵照片,才开启了新华社照片拍摄的先河。然而,由于这些同志后来多数离开了新华社,他们拍摄的照片当时没有保存在新华社,是事后新华社发稿以至有了专门的照片档案保存机构后才收集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没有条件设立专门的*照片档案管理部门。于是,党*和人民*把集中收集、保存、管理中国国家照片档案的重任委以新华社新闻摄影部。

1949年11月,国务院新闻总署成立新闻摄影局(新华社摄影部前身)。1952年4月,新闻摄影局下属新闻摄影处并入新华社,成立摄影部。新闻摄影局的发稿照片、资料照片和接收的民国时期照片等全部带入新华社摄影部。摄影部成立资料组,60年如一日,保存了每日的发稿照片和资料照片。

1958年7月,*总理指出:“新华社要成为一个拥有全套照片资料的权威机构。如一件东西,从开头我们只会做简单的,到将来我们会做最复杂的整个过程,都应有图片资料,以供若干年后研究用。”

1962年7月24日,*主席接见新华社副社长、新闻摄影部主任石少华同志。*谈到延安、晋察冀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摄影工作时问道:“过去战争年代的底片是不是都保存下来了?”石少华同志回答说:“晋察冀画报社建立了专门的小组管理底片。当时,规定记者拍摄的底片都交由底片管理小组统一保存,因此,交上来的底片都保存下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专门成立了资料室,把战争年代的底片都复制了,解放后的底片也都集中保存在那里。”*听后非常高兴地说:“很好,这个办法很好。底片是*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管好。”

1982年,国家档案局把建立国家照片档案馆列入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明确规定“照片档案馆由新华社负责”。1984年10月1日,中国照片档案馆正式成立,受新华社和国家档案局双重领导。新华社发文:“中国照片档案馆系全国性的照片档案资料中心,集中统一管理我国照片档案和有关资料。”国家档案局发文:“中国照片档案馆,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档案馆之一,是集中统一管理具有全国意义的永久性照片档案的基地,是研究、利用照片档案的中心,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

3、馆藏档案

纵观照片档案馆的珍贵档案,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占馆藏总数95%以上的新华社新闻发稿照片和资料照片,基本上记录了*发展历史上的主要事件、重要活动和社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二是中国照片档案馆主动向社会收集的,重点是历史照片以及新华社新闻发稿中没有顾及到或新闻发稿可能需要而馆藏没有的照片,起到拾遗补缺、丰富馆藏的作用。

按历史时期划分,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物、遗址、图表照片;有反映清末民初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社会生活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照片;有新*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阶段的照片;有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及建设的照片;有记录“*”的照片;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照片。

按人物划分,有古代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历代帝后画像照片;有反映清末统治者宫廷生活等方面的照片;有孙中山、鲁迅、梁启超等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的照片;有*、*、*、胡*等中国*各历史时期主要*的照片;有党*、国务院领导同志及国家各部委、省市*的照片;有革命烈士、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的照片;有各*党派、著名学者、知名人士的照片;有白求恩、史沫特莱、斯诺、马海德等帮助过中国革命的外国友人的照片。

按内容划分,有政治事件、重要活动的照片,有各行业、各领域的基本状况、发展水平和社会各方面的照片,还有中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珍禽异兽及稀有植物的照片。

按地理区域划分,有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照片,有56个不同民族区域的照片,有上海发展史、香港百年史、曲阜*史等地区的专题照片。

此外,照片档案馆还存有大量国际照片,包括各国风土人情、著名人物、名胜古迹、地理地貌的照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国际上突发事件的照片;缉毒、反恐、传染病疫情和防治等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照片;在各地区举行的各类国际赛事的照片;联合国等国际性组织活动的照片;记录世界重大事件、人物的世界级新闻摄影大赛的照片等。

4、档案管理

400万张照片档案如何管理?如何将数量如此庞大的照片接收好、管理好、利用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实际上,我们说馆藏400万张,但管理的至少超过1000万张。因为,每一份照片档案包括照片、底片、数码数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个图像有原始底片、复制底片(翻版底片),一张照片有数码数据和用发稿数据刻录的底片。在几十年的摸索、总结中,照片档案工作者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实用的管理方法,即在基础工作中建立底片和照片以个体为保存单位、分库保存、特性管理、相互关联的管理方法。


中国照片

确定保存单位(即单张、数张、成卷等),是管理底片照片面对的首要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单张保存的方便、实用和灵活逐渐被认同,而多张保存的弊病日益严重,许多以数张或成卷为保存单位的部门和单位逐渐地改为单张保存。新华社的照片档案从一开始就确定底片和照片以单张个体为保存单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行底片和照片分库保存基于:一是照片和底片的用途不同,查照片为了检索,调底片为了使用;二是照片和底片的使用频率不同,照片在检索时被反复翻阅,底片只是在明确选定后需要制作照片时使用;三是照片和底片的保存条件不同,底片的温湿度要求和空气洁净度等比照片要求高;四是由于底片的原始性和唯一性,更是照片档案保存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利于保管、利于使用,适合于大型照片档案管理部门,尤其适合于需要频繁查阅、调用档案的照片档案管理部门。

底片照片根据使用特点进行特性管理。底片按编号(通常称为底片号)排列装本,管理方便,调用快捷。照片按类(知识属性、时间、单位等)排列装本,符合客观事物分门别类和人们查找照片的逻辑思维。底片和照片以个体为保存单位并分库保存后,它们的关联通过底片号实现。底片号是照片档案管理的链接点,是底片和照片共有的唯一标识。通过底片号将分开保存的底片和照片相互关联,使照片档案管理体系成为有机的整体。

进入新世纪,新华社启动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其子库——中国照片档案馆数据管理系统同时开始建设。2000年,中国照片档案馆作为该系统的最终用户,参与了用户需求方案的调研、讨论、提出和最终确认。该系统当年完成系统设计、测试和试录入工作。2001年,实时照片经过数据移植直接入库,历史照片(2000年前的照片)经过人工扫描打字开始录入。目前,历史照片基本完成录入,实时照片实现自动对接入库,入库照片总数超过400万张。

中国照片档案馆依托数据管理系统,管理工作走上现代化:进馆照片实现自动对接自动移植,加工照片实现自动合成自动打印,整理照片实现自动定位自动归档,查找照片实现数据检索网络传递,照片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实现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该系统已成为中国照片档案馆主体业务工作的应用平台,成为国内先进的大型照片数据库。

5、安全保护

安全保护工作是照片档案事业的根基,对于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形象历史记录得以传承至关重要。确保安全,尽可能延长其“生命”,是照片档案保护的基本原则。几十年来,照片档案工作者诚惶诚恐而又殚精竭虑,以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设施,力争消除一切隐患,防火、防盗、防止一切意外因素的破坏。

照片档案是感光材料,除了物理变化,更容易发生化学变化,尤其是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和利用过程中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还会加速变化过程,缩短照片档案的寿命。照片档案比文字档案保护的难度要大得多。长期以来,照片档案工作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库房温湿度,尽量使用复制底片以保护原始底片,清洗底片上残留的硫代硫酸盐等物质,修复褪变和损毁的底片,抢救褪色的文字说明等工作,设法减缓照片档案材料的变化过程,防止损毁,使其“健康长寿”,尽量延长“生命”。

1969年,新华社摄影部资料室在抽查底片保存情况时,发现21张记录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间*、*同志以及中国代表团访问莫斯科的珍贵底片片基出现严重变质。经过多方请教,却始终无法修复。1991年,技术处的同志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去掉损坏的片基,采取水溶液方法将没有损坏的影像层移植到新片基上”的方案,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这项命名为“硝酸片基分解起泡变质底片恢复”的研究课题,于1994年6月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的鉴定。

6、高效利用

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照片档案工作的历史就是一部照片利用工作的历史。

为新华社新闻摄影报道提供照片服务,是中国照片档案馆的重要工作。60年来,照片档案工作者随时待命,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正常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接到通知,立刻查找,力争查得准、查得全、查得快,千方百计满足需要,为新闻摄影报道提供了上千万次的服务工作。


中国照片档案馆

为**提供照片服务。由于**的照片主要集中在新华社保存,为**提供及时、准确的照片服务,就成为中国照片档案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工作人员接到通知,都会立刻到岗,认真查找,及时提供,多次受到*领导同志的表扬。

为各类画册提供照片服务,为各类展览提供照片服务,为国内外报刊、杂志、书籍和挂历等提供照片服务,为编史修志提供照片服务。中国照片档案馆参与编辑或提供照片的画册不下几十种,主要有:《*》《*》《*的缔造者》《*》《中国*的七十年》《中国*历史图典》《*图典》《征程纪实》《香港回归》《星星火炬》《人民大会堂》《跨世纪的辉煌》,以及为中国*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和人大、政协等提供照片。

为工农业、交通、金融、医药卫生、科学研究、教育等各行业提供照片服务。1975年,我国原计划投资700万美元研制一项尖端的科研项目,因为在当时的摄影部照片档案室找到一张照片,解决了难题,既节省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又节约了科学家们宝贵的时间和人力。

为文化、艺术领域提供照片服务。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造型都是根据中国照片档案馆提供的照片形象参考设计的。*城楼上*的标准像就是根据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绘制的。

为*、司法、外交等方面提供照片。1982年,日本文部省审定供全日本中、小学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时,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事实进行了篡改,引起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愤怒和*。中国照片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馆藏照片,这些真实而无可辩驳的形象史料通过新华社和社会各报刊,甚至日本的团体、组织和个人发布出去,揭露了日本*歪曲历史的丑恶行径。

目前,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照片可通过因特网(中国照片总汇)浏览、选择和利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照片档案的利用需求。

如今,中国照片档案馆走过了25年的历程,连同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前身——新闻摄影局时期的资料组,新华社摄影部时期的资料组、资料室、资料编辑室以及照片档案室,照片档案工作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摄影工作者拍摄的记录中国发展历程的珍贵照片档案,会在一代又一代照片档案工作者手中继续完整安全地保存下去,千秋万代珍藏下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是照片档案工作者矢志不渝的信念和追求。

7、联系方式

地址:宣武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 

电话:010-6307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