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四平调

科普小知识2021-11-21 17:06:53
...

四平调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接壤地区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剧种,由民间演唱“花鼓”发展演变而成。开成于20世纪的30年代。因为它以花鼓为主,吸收了梆子、评剧、京剧的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羡而得名。2006年5月20日,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四平调

别名:"四拼调"

盛行区域: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接壤地区

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

主要成就: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基本介绍

四平调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接壤地区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剧种,由民间演唱“花鼓”发展演变而成。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以花鼓为主,并吸收了梆子、评剧、京剧的营养成分,故称“四拼调”,后改名为“四平调”。另一种说法是,它主要有花鼓的“平调”发展演变而成,该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故名。

“花鼓”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演唱形式。它进入漫长的曲艺阶段后,又演化到以板腔体为主的半曲半戏阶段。据有关资料记载,以邹玉振为首的花鼓班艺人,摆脱了仅限二人对口演唱的原始状态进入多人演唱。1930年,杜学诗、庞诗文的花鼓班到济南府南岗子(新市场)演出,其化妆模仿戏剧。后来有人提出“无乐作和不成戏”,于是激发了花鼓艺人为花鼓加上弦乐的愿望。1943—1945年,以李玉田、甄友明和邹玉振为首的花鼓班多次进行了花鼓上弦乐的实验,最后确定以花鼓的“平调”为基础,广泛地吸收平剧、京剧的营养,一个新兴的剧种——四平调的雏形孕育而成,并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平调经过花鼓艺人长期实践,运用音乐的艺术原则,派生出不同的板式。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宫”调式,四平调主要有“平”、“直”、“念”、“散”四种声腔板式组成。其形成初期,除述说情节、交代剧情等用四平调的基本板式“平板”外,在激昂雄壮、热烈奔放的感情表达上,采用花鼓“锣鼓冲”和借鉴豫剧的“快二八板”、评剧的“快落子”等板式。四平调的主奏乐器高胡,定A调6—3弦,拉内弦时弓杆同时将外弦擦响,形成一个纯五度和弦,这是四平调独特的风格。


2、传统剧目

四平调的剧目,以反映民间男女婚姻家庭伦理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多。解放后又移植和编写了部分现代戏剧目约百余个。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何文秀私访》、《三元会》、《金鞭记》、《彩楼记》、《紫金镯》、《大红袍》等。


3、优秀演员

四平调剧种优秀演员有:曹县四平调剧团唱腔浑厚洪亮、婉转自如、功底深厚的青衣花旦李桂荣,做戏稳重大方、深觉老练唱腔缠绵委婉、韵味深厚的刘素真;善于刻画人物的须生赵学建,扮相英俊、唱腔洪亮的小生程爱珠。成武县四平调剧团的著名演员王风云,唱腔明快、华丽、清新,既继承了花鼓的传统唱法,又大胆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平调流派。


4、发展现状

目前,成武县保留了四平调专业剧团,该团曾于1964年演出现代戏《二把镰》,参加了山东省现代戏会演并享誉泉城。1984年又以现代戏《春暖梨花》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演出,获得好评;新编的古装戏《玉桃恨》、《弯弯鸳鸯河》多次能加地区汇演和艺术节活动,并获得了多项奖励。同时,涌现出了刘雪云、王荷花、赵艳芹、王汝强、李华、王兰芹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

上一篇:安康弦子戏

下一篇:打城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