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合阳跳戏

科普小知识2021-10-25 17:14:56
...

跳戏,是流传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因其表演系“舞蹈调动”“蔓延蹈歌”,人呼“跳戏”“调(tiao)调”;又因以社火锣鼓主奏,伴以铙鼓唢呐,也有叫“杂戏”的。2008年6月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文名:合阳跳戏

又名:“跳调”、“调调戏”

独存于:陕西省合阳县的古老地方

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

1、简介

“跳戏”属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

习称“踏戏”或“杂戏”。盛行于关中东府合阳、韩城、大荔等县,西府周至也有流行。

跳戏向无职业班社,一直以农村社戏形式组织演出。跳戏盛行的地方,称为跳戏窝子,附近各村,社有戏箱,村有戏台,互相赛戏之风,十分盛行。演员皆由本村村民充任。

2、渊源

跳戏的渊源,据世代相传,有三种说法:一、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傩戏”的衍变;二、宋代宫廷“队舞”的演化;三、金元时代锣鼓杂剧的遗响。但因为缺乏文字或实物的佐证,尚难确定,有待进一步考察。民间的传说是,元代严禁民间私藏铁器,惟对锣鼓杂戏监视稍懈。当地统治者出于宴宾酬客之需要,令农人以杂戏侑酒。乡民便以杂戏为掩护,练习武艺,遂演成剧种。所以跳戏的剧目多采自民间传说,且以武戏为主,扮演前代战争故事,旨在唤起民众,反抗异族统治。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加之统治者时禁时松,便渐演为文、武戏兼备。清道光、咸丰年间,是跳戏最盛期,仅合阳沿黄河各村,就有三十多个“跳戏”班社,一直沿至光绪、同治年间。辛亥革命后,战事频繁,跳戏日趋稀少;至抗日战争期间,已只有几个村庄能演。到了今天,由于各种原因,除行家庄、莘里村之外,跳戏仅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3、历史

草创时期

跳戏草创于金、元时代,清代合阳翰林安锡侯诗云:“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铙鼓传呵护,时和庆年丰。”据合阳行家庄村跳戏的老艺人党正杰等口述,该村有跳戏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这时该村已有跳戏名家党桂一。天启年间(1621—1627),该村又有以演跳戏出名的党一屏等人。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合阳一带不仅涌现出了党九苞、党麟征等跳戏表演能手,还有莘里村许莲塘(又名秉简)兄弟二人,曾以翰林、贡生身份,跻身于戏场,装生扮旦,与村民同台踏跳,传为佳话。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跳戏最为兴盛,仅合阳沿河(黄河)各村,戏社多达三十多处。以行家庄、莘里村为中心,广泛流行于宋家庄、岳庄、南义庄、北吴仁、坊镇、百坂、东王、南顺村、北顺村、坤龙等村镇。此外,还北至韩城的芝川镇,南到朝邑的礼庄,西达澄城的寺前、业善等地区。行家庄跳戏共分东、西、南、北四社,西社以文戏见长,东社以武戏著称,且各社剧目不同,风格各异。出众的艺人有:道光年间的李有才,咸丰年间的党作六,同治年间的党万寿,光绪年间的党铁狗等。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因军阀混战,跳戏社戏活动日渐减少,除合阳东乡莘里村、行家庄等少数几个村社,还有演出外,其它村社的跳戏活动则销声匿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黄河沿岸,战事频繁,农村经济破坏严重,跳戏班社亦近绝迹,仅有行家庄尚可演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剧目亦先后辍演。正如行家庄名“拨帅”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节自编的“春官词”中所说;“上年殁了锅儿旦,以后难跳《白水滩》,今岁润初把命断,有谁能跳《宁武关》,”此后跳戏艺术虽有所传,但剧少技差,难与昔比。

解放后

1949年春,合阳解放。在军民联欢会上,行家庄跳戏社演出了神话武打戏《火焰山》。1957年,该村又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演出了神话剧《收红孩》,获得了集体表演一等奖,两名个人表演二等奖,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先进奖。1963年眷,南义庄恢复上演了传统节目,历时两天三夜,1979年,行家庄又恢复演出了《老将得胜》、《战马超》、《战盘河》等剧目。1982年,又演出了《收渔税》与《燕青打擂》,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使这一古老剧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4、形式

在合阳县,跳戏始终是以社戏形式出现的。演职人员不分身份贵贱,地位高低,从翰林举人,到工匠农民,只要爱好,皆可同台。从来只以村庄、地域为演出单位,没有专业班社,更不出村演出。凡属“跳戏窝子”的村庄,多按姓氏或居住远近分成数社,社有戏箱,村有戏台,争强斗胜,自成风格。名艺人层出不穷,可惜只有姓名传世,全无事迹记载,令人遗憾。

5、特色

跳戏与其他剧种不同之处,是各种武角出场时均要“上势”,动作威武雄壮,舞蹈性极强。文角和女角叫“踩场”,踏遍四角,步态轻盈。孙悟空上场,则用“猴势”。动作虽千变万化,但都是通过“平势”和“凹势”两种基本功夫来体现人物形象的。根据上场人数的多少,共分为十八种上势动作,灵活运用,但都显示出清晰的民间拳术痕迹。

跳戏的声腔不称“唱”而名“吟”,以吟代唱,剧本中注“说”的地方则相当于其他剧种的“唱”。唱词简炼,一般四句,多则八句。

跳戏没有弦乐伴奏,演出时有大堂鼓一面(过去还有单皮鼓一面),大锣两面,大铙钹、大唢呐各一对,还有小鼓二至三面。未开跳先打一通锣鼓,叫“打旦子”,起着“轰台”、召集演员、吸引观众的作用。跳完也打一通锣鼓,表示结束。“文戏”的锣鼓点叫“摆文”,用锣和小鼓;武戏的锣鼓点叫“杀战”,用堂鼓、大锣、大铙击节,气氛热烈。唱词也分上下句,上句“吟”完打两下鼓,或敲一个短鼓点儿;下句吟完只敲锣,不打鼓,据说这是古代“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遗响。

男女角上场均用唢呐伴奏,本来唢呐曲牌丰富,作用不同,随着艺人的谢世,现在只能演奏常用的四五种了。

跳戏剧目丰富,广场跳和上台跳各有五六百种之多。过去的剧本保存制度十分严格,村社之间互不交流,若发现随意翻阅、传抄、转借者,必加重罚。后来大多毁于兵荒,建国后抢救出的有八十五本,现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六十年代初曾铅印过一册,收入七个跳戏剧本。

6、活动过程

广场跳纯系武打剧目,均以舞蹈动作示意。元宵节前,进入高潮,直至正月十三日结束哑跳。

正月十四日开始,举行登台跳。演出开始,先打开场锣鼓,以招人聚众;然后由“拨师”或“老家”、“师谋”扮演“春官”,身着绯红官衣,头戴圆翅纱帽,勾以豆腐块丑脚脸谱,手舞花扇上场,词无定例,即兴自编,或表本地风光名胜;或诉农民生计艰辛;或说官绅压迫,司指名叫骂,肆意嘲谑;或谈演员阵容,介绍各人特长与拿手好戏。借机抒怀,以快心胸。此种形式,类似元明杂剧中的“副末开场”、宋杂剧中的“引戏者”。

登台跳演出,不论是新建舞台,或是原有戏楼,凡春官登场之前,都得演迷信戏,如《咬鸡祭台》、《天官赐福》、《五鬼闹判》、《魁星点斗》等。*成立后,已不再演。春官下场,便演武打节目,俗名“打台子”,然后才演折子戏或本戏。

7、广场跳

广场跳即哑跳,所跳剧目,只有人物、故事情节,而无台词,演员尽都化妆,带有音乐伴奏。哑跳讲究人多,凡经过训练的青少年,几乎都能参加,有时竟出现一百多人的演跳场面,例如:节目中有八员大将,一员大将各带八个兵卒,共需六十四人,如系双方大战,加上元帅,就有一百多人。他们上场是演员,下场是观众。衣箱不够用,常以新郎新娘衣服代之,或着农民节日服装演出。

8、跳戏剧目

跳戏剧目比较丰富,建国后收藏者一百余本。村与村不同,社与社有异。据说广场跳剧目原先有五、六百本,上台跳约三百余本。且多属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的大本戏。故事内容大部分出自“列国”、“封神”、“三国”、“说唐”等说部。这些剧本以武戏为主,如《出祁山》、《平魏图》、《七擒孟获》、《齐国乱》等。其次是以反映爱情故事为主的文戏剧目,如《意中缘》、《十才子》、《浑哥闹房》、《升仙桥》等,人称“斯文戏”。其中《游列国》、《乐毅伐齐》、《庆顶珠》诸剧,虽剧名同于其它剧种,内容结构迥然有别,是跳戏的特有剧目。除此,便是开台演出的神、佛戏。这类戏,有许多特殊表演动作,是其它剧目所未有。跳戏剧目,各本唱(吟)词一段以四句为准,多则八句;上场“引子”两句;下场诗常为四句。跳戏中的唱词不叫“唱”,叫“说”或“吟”。词句以七言为主,十言次之,四、六句式,仅作“引”、“诗”;偶有骈体,或“夹竹桃”词格。跳戏脚色行当生、旦、净、丑俱全,尤重生、净。表演以舞蹈为主,一招一式,应节踏拍,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豪迈。表演程式,主要有四种,即“上势”、“踩场”、“跑场”和“杀战”。上势,是每个学跳戏的演员最基本的底功。随着锣鼓击节,唢呐伴奏,一步一踏,按拍移行。各种脚色,如出一辙。上一个势要踏够十四个鼓点(小节),踩满四角,踏够五十六个鼓点(小节)。由于上势所到位置不同,又有手势、凹势之称,台左、台中为平势,台右为凹势。男角上势以上路架、立势、开弓、大展翅为其基本动作。女角上势,步态轻盈,以类似古代柔功拳术的表演动作为基础。孙悟空上势称猴势,以猴拳为主。观众把上势视为“见面礼”,势上不好,便会减弱艺术效果。上势后才行升帐、落座、道白和吟诵,跑场,系武打表演程式,分跑半场、跑全场、跑花场三种。有的地方还把跑场叫“跑*”。武打叫“杀战”,有“采杆子”、“盘刀”、“盘鞭”、“开四门”等形式。艺人讲究功底扎实,拳不出格,真枪真刀,明打实杀。不论对打、群打,必须严格循规守律,不许走乱阵角,不许任意乱舞,必须打准打响,不摆空架,以见真功,务求耐看。若有失误,损伤对手,只许赔偿,不许诉官。民国至今,逐渐更改,才使用了舞台道具。踩场,纯系文角表演程式,包括闺门旦、青衣旦、小生、须生、帝王等表演使用,一步一拍,以锣击节,唢呐伴奏。程式表演之后,才念对子道白,吟唱词,每句之间打击乐各敲两拍。

上一篇:陕西碗碗腔

下一篇:鄂西柳子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