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跳岭头
2014年11月,“钦州跳岭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跳岭头是钦州市浦北县、灵山县和钦北区壮汉民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民间有“岭头大过年”的俗语。跳岭头主要分布在浦北县南到安石、大成、张黄,西到北通、白石水,北到小江、三合、福旺等流行客家话的乡镇村屯。据统计,目前全县拥有跳岭头班子19个,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近百个。此外,灵山县、钦南区、钦北区的壮族和汉族村寨也有跳岭头文化分布。
四帅造型
浦北县是跳岭头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
浦北县濒临北部湾黄金海岸,位于广西南部六万山余脉,属钦州市管辖,东接博白,南连合浦,西邻灵山,北与贵港市、玉林市、横县毗邻。县城距北海、钦州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均为120公里,距黎(塘)湛(江)铁路石南站80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市209公里。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17平方公里,辖16个镇,县人民*驻小江镇,总人口80万人。浦北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l一23℃,无霜期35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适宜亚热带作物和经济林果的生长,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香蕉之乡,全县种植的水果多达20个品种。
2、历史渊源
从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年)卷一《风俗志》“八月中秋假名祭报,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的记载看,钦州跳岭头流传至今至少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跳岭头习俗与当地的巫觋事鬼和古代的傩俗有关。清朝道光年间《钦州志》:“延巫者著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欢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戏歌,互相唱和,名日跳岭头,日不如此不丰稔。”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钦州市久隆乡跳岭头老艺人罗菜春(1904—1985)回忆,年幼时曾听村中父老说:“傩就是跳岭头,跳岭头就是傩。”
从现有节目和表演形式分析,跳岭头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娱神。从《三师舞》、《四师舞》、《五雷舞》中看到古代越人崇拜天、地、水、雷的痕迹。
第二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歌舞性和娱乐性增强了,出现了“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妻,父母兄弟恬不为怪”的盛况。
第三阶段,约在明清之间,这是跳岭头大转变时期,从媚神、娱神为主的祭祀性舞蹈演变为带着一定祭祀内容的以娱人为主的风俗舞蹈。
3、基本内容
每年农历八月至九月是过岭头节的时间,各村屯过节的日期不一,但内容相似。跳岭头每年持续时间约两个月,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大的节日,所以民间称为“岭头节”。
三师照
跳岭头的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为“跳岭头”。活动之前,都要到主事村屯的社庙里拜祭,进行一番表演,有些村庄祭完社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的空地上表演,因此又称“跳庙”。
跳岭头活动由当地民间组织“岭头队”(又称蜂头队)负责组织,由“师父头”(又称队长)主持。“岭头队”一般有22人至30人。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兵器和农具。表演时,人物栩栩传神,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跳岭头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举办“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猪宰牛,大宴宾客。民间认为谁家邀请到的宾客最多,谁家当年就最有运气,因此除了全村人参加外,邻村和外地的汉族、壮族群众也赶来参加。跳岭头的传统节目主要有“开光”(请神)、“扯大红”(官舞)、“跳三师”、“拜四帅”、“跳五雷”、“十帅舞”、“千岁舞”、“收妖”、“插科打诨”的耍花嘴等,大“社”活动还有“放烟花”和‘\\‘唱大戏”。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安坛开光”、“歌舞娱乐”、“收妖封坛”三个部分。
(一)安坛开光。跳岭头场地,分为上坛下坛。上坛大致为:在场地正后方设一神坛,立神位,将写有当地敬祭神灵及“跳岭头”名字的灵牌置其上,并悬挂着祖师神像,在神位神像前置香火、三牲祭袍。下坛则设在场地正前方,为一龙船,船头插根龙头杖,是所要驱除的妖怪鬼魁的住所。两坛之间为表演场地。安毕两坛,由师傅头带领众队员在上坛祝请众神驾临坛场,保佑“跳岭头”顺利进行,不出意外。随后转向下坛方向焚香念“收禁”,禁止鬼邪前来扰场。“扯大红”,请来官员,保护现场。“红”指官袍,两人扮演官员打躬作揖,实际上是对官场卑躬屈膝的讽刺。
(二)歌舞娱乐。这是跳岭头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顺序为:“三师舞”、“四师舞”、“跳五雷”、“十帅舞”、“千岁舞”。每一部分均独立叙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表演时或纯粹舞蹈,或纯粹歌舞,或两者交替进行。
(三)收妖封坛。一人戴赵(光明)帅暗相,另一人戴妖精暗相,两人在台上作武打状。后赵帅将妖精杀死,并将其头(面相)置于下坛龙船内,意谓本地鬼魅妖孽均已被收集于船内。在所有跳岭头表演结束后的次日清晨,将下坛的龙船调转船头,祝咒火焚,将其送往远方,此后不再作恶。若遇瘟疫之年,岭头队师傅还到各家各户驱邪赶鬼,将邪鬼送上龙船后焚化。焚化龙船后,活动即结束。
旧时的跳岭头,宗教祭祀成分较多,驱鬼除邪的目的很明确。如今,跳岭头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祭祀活动渐淡,娱乐气氛渐浓,师公们的酬神、歌唱、跳舞,在人们的眼中变成了一般的娱乐戏剧表演。
4、主要特征
跳岭头文化自明代有确切记载以来,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跳岭头使用的面具
(一)文化传承谱系的完整性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跳岭头具有完整而清晰的传承谱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舞蹈,有歌唱,有“板凳戏”;有祭“社”,有民间知识传授如生殖知识、农事知识等;有跳岭头的祭祀仪式及传统的各式各样的面具的制作方法等。
(二)民间信仰活动与民族民间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以民间信仰活动为依托,吸纳和展示丰富的民间歌舞、戏剧、体育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跳岭头,男女老少个个都是参与者,家家户户都是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牵动的不仅仅是本屯本村人,而且也招徕了许多外村外寨其他民族的亲朋好友和客人,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
(四)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每一次活动都能聚集到客家村寨的父老乡亲以及临近村屯的壮族汉族民众,它是村民团结和睦的标志和象征,能增强村民的情感,凝聚村民的力量,鼓舞村民的斗志。
(五)拥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举行节庆的时间、相对稳定的内容(安坛开光、歌舞娱乐、收妖封坛等)和相对固定的程序(请神一祭神一娱神一送神)。
(六)民族文化传承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在节庆活动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宣扬,完成了对族人特别是年青一代的信仰、历史、文化、道德规范的教育与传承。
(七)娱神娱人、娱己自慰的综合效应。“跳岭头”作为一种地区性歌舞祭祀,其目的单纯是祭神,却产生了娱神娱人、娱己自慰的综合效应。
5、主要价值
(一)见证民族历史和表述民族情感的文化史价值。跳岭头与古代的傩俗有关,与当地的巫觋事鬼信仰有关,体现了当代客家人、壮族人以及古代百越民族的信仰及其娱神仪式向娱人倾斜的转变,因此跳岭头具有重要的文化史认识价值。
(二)学科研究的学术价值。源远流长的傩文化是跳岭头的发端,蕴涵着多学科的文化信息,为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事实的依据。
(三)具有促进民族融合的价值。不但壮族举办跳岭头,汉族也举办跳岭头,并与本民族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跳岭头的互动实际上具有民族间相互和谐的价值。跳岭头是壮汉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秦汉以后,中原民族大量南迁,尤其是唐代,汉族文化在岭南广泛传播,跳岭头文化植根于古老的百越文化,又吸收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因子,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意识,对壮汉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抢救、发掘和研究岭头节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维系族群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畅通物流、繁荣商品的经济价值。跳岭头是一个流布广泛、持续时间长、家家户户主动参与的民间节庆活动,民间商品的交流仪式浓厚,浦北县*已经将跳岭头列入五皇山旅游景点的项目,其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发掘、抢救和保护跳岭头文化,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节庆文化,乃至对世界民族节庆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