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虱草
无根状茎。秆丛生,高(1.5-)10-60厘米,扁四棱形,具纵槽,基部包1-3无叶片的鞘,鞘侧扁,鞘口斜裂,有时刚毛状,长(1.5-)3.5-9厘米。叶侧扁,套褶,剑状,有稀疏细齿,先端刚毛状,宽(1-)1.5-2毫米,鞘侧扁,背面锐龙骨状,前面具膜质、锈色的边,鞘口斜裂,无叶舌;苞片2-4,刚毛状,具锈色、膜质边缘。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或多次复出,稀简单,小穗多数,辐射枝3-6,细而粗糙,长0.8-5厘米。小穗单生辐射枝顶端,球形或近球形,长1.5-5毫米,宽1.5-2毫米。鳞片膜质,卵形,长约1毫米,栗色,具白色窄边,具龙骨状突起,3脉,沿侧脉深褐色,中脉绿色;雄蕊2,花药长圆形,长0.75毫米;花柱三棱形,无缘毛,柱头3。小坚果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钝三棱形,长1毫米,麦秆黄色,具疣状突起和横长圆形网纹。
中文学名:水虱草
拉丁学名:Fimbristylismiliacea(L.)Vahl
拼音:shuishic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莎草目
科:莎草科
属:飘拂草属
1、形态特征
株:无根状茎。
茎:秆丛生,高(1.5-)10-60厘米,扁四棱形,具纵槽,基部包1-3无叶片的鞘,鞘侧扁,鞘口斜裂,有时刚毛状,长(1.5-)3.5-9厘米。
叶:叶侧扁,套褶,剑状,有稀疏细齿,先端刚毛状,宽(1-)1.5-2毫米,鞘侧扁,背面锐龙骨状,前面具膜质、锈色的边,鞘口斜裂,无叶舌;苞片2-4,刚毛状,具锈色、膜质边缘。
花: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或多次复出,稀简单,小穗多数,辐射枝3-6,细而粗糙,长0.8-5厘米。小穗单生辐射枝顶端,球形或近球形,长1.5-5毫米,宽1.5-2毫米。鳞片膜质,卵形,长约1毫米,栗色,具白色窄边,具龙骨状突起,3脉,沿侧脉深褐色,中脉绿色;雄蕊2,花药长圆形,长0.75毫米;花柱三棱形,无缘毛,柱头3。
果:小坚果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钝三棱形,长1毫米,麦秆黄色,具疣状突起和横长圆形网纹。
无根状茎。秆丛生,高(1.5-)10-60厘米,扁四棱形,具纵槽,基部包1-3无叶片的鞘,鞘侧扁,鞘口斜裂,有时刚毛状,长(1.5-)3.5-9厘米。叶侧扁,套褶,剑状,有稀疏细齿,先端刚毛状,宽(1-)1.5-2毫米,鞘侧扁,背面锐龙骨状,前面具膜质、锈色的边,鞘口斜裂,无叶舌;苞片2-4,刚毛状,具锈色、膜质边缘。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或多次复出,稀简单,小穗多数,辐射枝3-6,细而粗糙,长0.8-5厘米。小穗单生辐射枝顶端,球形或近球形,长1.5-5毫米,宽1.5-2毫米。鳞片膜质,卵形,长约1毫米,栗色,具白色窄边,具龙骨状突起,3脉,沿侧脉深褐色,中脉绿色;雄蕊2,花药长圆形,长0.75毫米;花柱三棱形,无缘毛,柱头3。小坚果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钝三棱形,长1毫米,麦秆黄色,具疣状突起和横长圆形网纹。
2、产地分布
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老挝、朝鲜半岛、日本、玻里尼西亚及大洋洲
产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
生境:河边草丛、田间、草甸
3、分类文献
Fimbristylismiliacea(Linn.)Vahl,Enum.Pl.II(1806)287;Benth.Fl.Hongk.(1861)393;Debeaux,Fl.Tchefod(1876-78)151;Franch.inMem.Soc.Nat.Cherb.XXIV(1884)263etPl.David.I(1884)318;DielsinEngl.Bot.Jahrb.XXIX(1901)229etl.c.XXXVIBeibl.82(1905)7;C.B.ClarkeinJourn.Linn.Soc.Bot.XXXVI(1903)239;DunnetTutch.Fl.Kwangt.&Hongk.inKewBull.Add.Ser.X(1912)300;Kikenth.inSinens.III(1932)81;Hand.-Mzt.Symb.Sin.VII(1936)1251;OhwietKoyamainBull.Nat.Sci.Mus.N.S.III(1956)29;侯宽昭等,广州植物志(1956)755——ScirpusmiliaceusLinn.Syst.ed.10(1759)86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