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笋冻
是一种由特殊肉虫加工而成的冻品,是发源于泉州及闽南地区的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该虫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身长二、三寸。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
中文名:土笋冻
英文名:Sipunculidwormjelly
主要食材:新鲜海土笋
分类:闽南小吃
口味:清爽、香嫩、不油腻
产地:福建泉州安海
1、美食简介
土笋冻,外地人单听名字常以为是笋做的,其实“土笋”不是笋,也根本不是植物,而是一条条形似小蚯蚓的环节小动物,学名叫“星虫”,生长在江河入海处咸淡水交汇处的滩涂。它外形粗陋。颜色黑褐,粗者如手指,细者如稻茎,约有拇指长短,还拖着一条长有一两寸、细如火柴梗、伸缩自如的“尾巴”。因为这种小虫子状如圆筒笋,滋味比山上的冬笋还好,所以闽南沿海一带称之为“土笋”。
星虫含有胶质,土笋冻就是用它加工而成的冻品。
2、起源传说
土笋又名涂笋,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历史上最出名的要数晋江安海的土笋冻,味美甚鲜,在《闽杂记》也记载:“涂笋生于海滩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产。”今安海产量最多。土笋冻呈灰白色,晶莹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弹性,和其它调料配食,风味尤佳,是福建泉州乃至泛闽南地区一带冬春季节的时令佳肴。
迄今,关于土笋冻的起源有2种流传很广的说法
土笋冻
一是郑成功发明土笋冻说。
郑成功在攻打*之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粮草紧缺。而郑成功治军严明,坚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资助。驻军当时所在地离海滩很近,将士们到海边挖出来大量的“土笋”,而郑成功每日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忧国忧民的郑成功为了早日收复*,经常忘记用餐,而其下将士经常要再次温热土笋汤。某日,郑成功不想让手下将士为他温热,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这味道比土笋汤要好,无意中郑成功发明了土笋冻!土笋冻逐渐流传开来,经后人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土笋冻!
二是与戚继光有关。
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兵抗倭。因粮食紧缺,便下令捉滩涂上的跳跳鱼、小虾、小蟹、螺贝一起下锅煮汤,而在滩涂上拖螃蟹的时候无意间捉到了一种海蚯蚓,士兵将之单独放进锅里煮汤。在戚继光最后用餐时,只剩下冰冻成块的海蚯蚓,他也只好拔剑取下一块品尝,没有想到这美味比鱼、蟹更鲜美,从此土笋冻便流传开来。据《泉州历年大事年表》记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倭寇入泉州郡境涧埕、湖美等处杀男女而去。又至安平攻城3日不克,闻总兵戚继光兵,遂逃窜。”可知,戚继光在公元1564年到过安海抗倭,因此,其发明土笋冻有其历史依据。
关于土笋冻的最早的书面记载。能找到的是清代周亮工所著《闽小记》中有述及:“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后阅宁波志,沙噀,块然一物如牛马肠脏,头长可五六寸许,胖软如水虫无首无目,无皮骨,但能蠕动,触之则缩,小如桃栗,徐复臃肿,其涎腥,杂五辣煮之,脆美为上味,乃知余所食者即沙噀也,闽人误呼为笋云,予姻有肥而无骨者,子以沙噀呼之,众初不解,后视此咸为匿笑,沙噀性大寒,多食能令人暴下,谢在杭作泥笋,乐清人呼为沙蒜。”
周亮工是目前发现最早述及“土笋冻”一词的人。
3、制作方法
烹用前,先把从沙子里逮出的鲜活土笋放养一天,吐清杂物,然后用石槌不断碾磨,使其滚出全部内脏杂物,再放入清水中,将其体内泥土漂洗干净,呈白亮时捞起。取凉井水,与土笋一起熬煮,身上的胶原蛋白溶化入开水中成粘糊状,盛出分别置入小盏,冷却后成冻,即为“土笋冻”,放置在冰箱里,冻结后食用。
星虫
用料
主料:(制20块)新鲜海土笋500克,精盐10克。
辅料:香醋4克,酱油6克,蒜泥10克,姜丝3克。
制法
1、用石槌不断碾磨海土笋,滚出全部内脏杂物。把土笋放入清水中,将其体内的泥土漂洗干净,呈白亮时捞起。
2、锅置火上,把750克的水和海土笋一起倒入锅中,放入盐,熬至沸熟,胶质渗出后连汤舀起,分装在小瓷碗中,静放在露天过夜,自然冷却凝成固体物(夏天要放入冰箱才会凝结)。
3、用竹签挑出,配以陈香醋、酱油、蒜泥、芹菜、姜丝等佐料,即可上席。
特点
晶莹透明,鲜嫩脆滑,清热补脾润肺。
制作要领
煮土笋冻的过程中要经常开盖搅动,煮至土笋胶质溶于水为宜;
土笋冻要放入保温箱内并加以冰块保冰,以免溶化。
4、吃法
土笋冻
5、功效
土笋冻不但滋味浓厚甘美,还有独到的健保疗病功效。民俗学家杨纪波《星虫》一文称它“性温热,产妇也可以吃,且有滋补”,另一说源自“龙二少爷”的《土笋冻》:“性清凉,当喉咙疼痛时,吃了它立即止痛,胜似妙药。”两说看似矛盾,或许兼而有之,也可能双双言过其实,但表现出了人们对土笋冻极大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