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陕西医史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12-27 23:12:39
...

陕西医史博物馆,又名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1964年筹办,1965年建成医史陈列室并正式对外开放。1979年定名为“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是全国中医院校较早建设的医史博物馆之一。1991年被陕西省教委批准确定为陕西医史博物馆。1992年被咸阳市旅游局定为旅游涉外定点单位。

中文名称:陕西医史博物馆

外文名称:Shanximedicalhistorymuseum

成立时间:1991年6月

隶属单位:隶属陕西中医学院

地理位置:在古都咸阳的陕西中医学院内

1、简介

陕西医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世纪大道中段陕西中医学院校园内。1991年6月,经陕西省教委批准、省文物局同意正式成立,原为1964年开始筹建的“医史陈列室”以及1978年正式开馆的“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2004年5月13日,与图书馆合并为“陕西中医学院图书(医史)馆”。2006年5月,更名为“国医文化博览院”,现隶属陕西中医学院。

2、馆舍藏品


陕西医史博物馆展厅

馆址原设在学院图书馆楼3层。2006年11月,学院迁往南校区新校址会展中心大楼,与校史展览馆、中药标本馆、人体标本馆等3馆整合展出。现有馆舍面积1300m2,馆藏医药卫生文物1700余件,医学类古籍线装图书5800册,1932-1949年建国前的医药卫生期刊80余种4200余册,医药卫生类字画、拓片510余张(幅),珍贵照片资料2000余帧。经鉴定,等级以上76件(套)。

代表性藏品有新石器时代的砭石、战国时期的青铜砭针早期金属针具,一端尖锐有峰,中腰四棱形,尾端有弧刃)、秦代的卫生设施——陶水管道、窖底盆、铁剑、唐代耀州瓷——拔火罐、宋代的葫芦瓶、元代的拔火罐、明代泾阳万灵堂药店的青花瓷药罐等。

博物馆展览共展出从远古到近代的700余件(套)中医药珍品文物、31通中医药石碑、58幅精彩展板、20张珍贵拓片、11张医家画像、医事图画、2个大型针灸铜人以及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尸。

3、主体展览


陕西医史博物馆书籍

主体展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医学通史,系统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医药起源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医药学发展的基本脉络,重点介绍每一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成就,著名医家的重大医事活动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部分为中国医学专题史——“医史专题陈列”,计有“陕西古代医家”、“陕西著名古药店”、“少数民族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等)”、“中外医学交流”、“古代城市卫生设施”、“延安时期的医药卫生”等14个专题。

第三部分是中医药碑林,主要展示历朝与中医药相关的碑碣、墓志、宫殿建筑的石刻等,尤以医方石刻碑最为著名,被观众誉为“小碑林”,突显陕西地方特色。

第四部分是医史文化展示厅:主要包括苍生大医——孙思邈行医、著书、采药大型浮雕,商周时期的医药文字,商周酒器浮雕,仰韶文化的舞蹈、人面鱼纹图镂空木刻,仿宋药店赵太承家、五禽戏屏风、名人题词文化墙等。

4、学术研究

该馆学术研究工作主要面向中国医学史研究、中医药文献研究、书法油画及其他艺术研究等方面。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石刻医方的研究与整理、考古发现的两汉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陕甘宁边区的保健药社和卫生合作社的研究等。

5、馆藏精品


陕西医史博物馆文物

为提高展出水平,突出医药科技特色,展出有大型研究机、碾药船与手工机械传动装置,福建泉州宋代沉船打捞的药物等。为了增加展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展线上还专门设置了馆中馆——按《清明上河图》复原的北宋诊所“赵太丞家”医药铺,形象具体地反映出古代开展医疗工作的基本情形。

还专门筹建了一个铁盒展室,展出了不少大型卫生器具。陈列有陕西渭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桃核和其他各地出土的历代药物,有《千金宝要》的早期拓本,同时收藏和展出反映延安时期医药活动的革命文物,藏品极为丰富。

医史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古代医方碑刻26通,保存了大量古代医药文献的珍贵实物史料。如收藏有经验备录碑、海上方碑、集验良方碑,以及武之望家祠碑等难得的历代石刻艺术珍品。另外刻制有傅青主女科医方手迹碑,以及复制的千金宝要碑、历代名医神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铜人俞穴针炙图经残石碑等,被誉为医药小碑林。

铜砭针

战国时期医疗工具。国家二级文物(1998年由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1978年出土于内蒙古伊蒙达拉特旗树林召,收藏于该校“陕西医史博物馆”。

针长4.6厘米,总重量1.7克。一端呈锥状针尖,一端是半圆形利刃,腰部呈三棱状。针端如针灸针,以刺穴疗病;刃端如外科手术刀,以放血、排脓。古人巧妙的将针、刀合而为一,即表明了战国时期针刺术与外科疗法的共存与发展,也表明了当时青铜制造术的进步和精妙,让人叹为观止。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医学史》(第六版)录用了此文物研究成果(正文第九页,第二自然段)。

铜簋

古代铜质食器。鼓腹、圈足,侈口(口微向外敞),两耳,或带盖。多用以盛放稻、黍、稷等主食。盛行于商、周时期,战国以后基本消失。它的种类很多,该馆收藏的这款西周青铜簋,通身带状纹,以象鼻装饰双耳,形状美观厚重,稳健大气;口径15.6厘米,通高12.7厘米,底径13.8厘米;三级文物,底部有修补。簋做礼器时与鼎组合在一起,常用偶数。它的出现说明了早在周朝时期,中华民族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食用卫生习惯。

扁瓷药瓶

诵芬堂扁瓷药瓶:清代,瓷质,口径1.5厘米,底径2×1.6厘米,高6厘米。平口沿,扁圆腹,平底,腹上有“姑苏阊门内天库前”字样,另一面有“诵芬堂雷”字样。此药瓶的制作方法是采用注浆造胎,人工后修,人工书写的制造工艺,可批量生产。

苏州雷允上药店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允上在苏州阊门内、天库前开设的“诵芬堂”药铺。药铺销售自制成药,集医药于一处。雷允上也因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病人遂把医名、店名连在一起,称为“雷允上诵芬堂”、“诵芬堂雷”或直接称“雷允上”。“雷允上”生产的六神丸保持传统特色,享誉中外,对防疫、治病作出了突出贡献。此药瓶也提示早在清代中药就可进行批量生产和销售。

青花松竹梅大药罐


陕西医史博物馆拔火罐

明代瓷器。口径17.5厘米,通高40厘米,底径22厘米。陕西泾阳万灵堂药店征集。1983年入藏我校“陕西医史博物馆”。明青花松竹梅大药罐,圆唇,直颈,直腹,圈足,腹部有松竹梅图案,口沿微残。

青花瓷起源于唐宋,成熟于元朝,而明代永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则登峰造极,如日中天,本馆此品正是这一时期的珍贵之作。所用颜料是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因其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结晶斑和晕散情况,厚重、美艳而又自然,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泾阳万灵堂由“黄万灵”创建于明天启三年(1624),社会上流行一句谚语“先有万灵堂,后有泾阳城”,足见其历史悠久。当年因西北风大,尘土飞沙、干旱缺水致患眼病者多,黄万灵精心钻研出了“八宝推云散”、“棕叶皮凉眼药”等见效快、功效显著的眼药,深受客商欢迎,畅销甘肃、青海、临洮等地,后一直兴盛不衰,直至解放后公私合营。此罐是万灵堂盛放保存凉眼药的重要器物。

铜药臼

杵臼是中药传统加工工具之一,流传悠久,至今仍在中药房沿用。它起源于何时,无从查考。汉代画像砖图案中药臼时有出现,可见至迟在汉代就已经广泛使用。本馆此杵臼,为汉代物品,青铜质地。口径11厘米,腹围43厘米,底径11厘米。杵长30.5厘米,直径1-3.2厘米,高14.5厘米。敛口,鼓腹,平底,平口沿,腹部饰凸纹三道,杵中部亦饰有凸纹三道,是一件颇为珍贵的医药文物。

铜药臼发出的声音清朗透亮又厚重朴质,能传很远,似乎又从很远的地方折回来,病人听了心也跟着透亮起来,会觉得病已经好了一半。

此药臼距今已2000余年,造型古朴大方,有纹饰,和今天中药房使用的粗陋铁臼相比,古人在这项用具上的精巧铸造工艺实在令人叹服。

6、参观指南

开放时间:周一到周五8:30—17:00(需提前预约)

票价:20元/人,中小学生、中医药专家学者、本校教职员工免费。

交通:咸阳火车站乘1路公交车,到红旗商场站下车,改乘11路,16路,到乐育路口下车,步行向西约200米距离,即可到达。

地址:咸阳市世纪大道中段陕西中医学院校园内

邮编:712046

上一篇:天演论

下一篇:集体福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