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
红嘴鸥(学名:Larusridibundus),又称笑鸥,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体长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体重225-350克,寿命32年。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繁殖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西部地区及东北部的湿地。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越冬。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
中文学名:红嘴鸥
拉丁学名:Larusridibundus
别称:笑鸥、钓鱼郎、水鸽子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鸥形目
科:鸥科
属:鸥属
种:红嘴鸥
命名时间:Linnaeus,1766
1、形态特征
红嘴鸥夏羽
冬羽:头白色,头顶、后头沾灰,眼前缘及耳区具灰黑色斑,嘴和脚鲜红色,嘴先端稍暗。深巧克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翼前缘白色,翼尖的黑色并不长,翼尖无或微具白色点斑。第一冬鸟尾近尖端处具黑色横带,翼后缘黑色,体羽杂褐色斑。与棕头鸥的区别在体型较小,翼前缘白色明显,翼尖黑色几乎无白色点斑。虹膜褐色。眼周有白色羽圈;下背、肩、腰及两翅的内侧覆羽和次级飞羽均为珠灰色,飞羽先端近白;上背、外侧大覆羽和初级覆羽均为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白色,内外翈边缘及先端黑色;第2-5枚飞羽的黑色外缘逐渐减小,内翈渐转为深灰色,内缘及羽端仍为黑色;第8枚飞羽深灰色,仍具黑色内缘,羽端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均为纯灰色;体上余羽纯白。
红嘴鸥冬羽
脚和趾赤红色,冬时转为橙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10-374克,雌性205-330克,体长雄性355-430毫米,雌性350-412毫米,嘴峰雄性33-39毫米,雌性32-38毫米,翅雄性295-328毫米,雌性262-310毫米,尾雄性108-129毫米;雌性100-135毫米;跗跖雄性41-46毫米;雌性40-44毫米。
2、叫声
沙哑的kwar叫声。
3、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水库、河口、渔塘、海滨和沿海沼泽地带。也出现于森林和荒漠与半荒漠中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常成小群活动。冬季在越冬的湖面上常集成近百只的大群。或在水面上空振翅飞翔,或荡漾于水面。休息时多站在水边岩石或沙滩上。也飘浮于水面休息。有时也出现于城市公园湖泊。
4、分布范围
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5、分布状况
甚常见。繁殖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大量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
6、生活习性
红嘴鸥
常3-5成群活动,在海上浮于水面或立于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于其它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类上空盘旋飞行。常停栖于水面或陆地上,以鱼虾、昆虫为食。在海上时浮于水上或立于漂浮物或固定物上,或与其他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群上作燕鸥样盘旋飞行。于陆地时,停栖于水面或地上。在有些城镇相对温驯,人们常给它们投食。常给它们投食。
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蝇、鼠类、蜥蜴等小型陆栖动物和死鱼,以及其它小型动物尸体。
7、繁殖方式
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大量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
繁殖期为4-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营巢群从几对、十几对到近千对集中在一起繁殖。通常营巢于湖泊、水塘、河流等水域岸边或水中小岛上。巢多置于岸边草丛或芦苇丛中,也置巢于水中飘浮的芦苇堆或其它物体上,或者在沼泽中的土丘上和岸边沙石滩上营巢。巢里浅琬状,大小直径为内径16-20厘米,深2-5厘米。巢主要由枯草构成。每窝产卵通常3枚,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4枚,甚至有多至5枚和6枚的。卵的颜色为绿褐色,淡蓝橄榄色或灰褐色,被有黑褐色斑。卵的大小为41.5-42.5×29.8-30毫米,平均42×29.9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0-26天。
8、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9、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