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
体型硕大(100厘米)的鸨。头灰,颈棕,上体具宽大的棕色及黑色横斑,下体及尾下白色。繁殖雄鸟颈前有白色丝状羽,颈侧丝状羽棕色。飞行时翼偏白,次级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具深色羽尖。虹膜-黄色;嘴-偏黄;脚-黄褐。
中文名:大鸨又名野雁英文名Otistarda种属鹤形目(Gruiformes)、鸭科或鸨科(Otidae)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又名:野雁英文名Otistarda种属鹤形目(Gruiformes)、鸭科或鸨科(Otidae)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英文名:Otistarda种属鹤形目(Gruiformes)、鸭科或鸨科(Otidae)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种属:鹤形目(Gruiformes)、鸭科或鸨科(Otidae)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简介
大鸨
大鸨俗称地鸨,雄鸟体长可达1米,两翅展开有2米多,体重10-15千克。大鸨头灰,颈棕,上体具宽大的棕色及黑色横斑,下体及尾下白色。繁殖雄鸟颈前有白色丝状羽,颈侧丝状羽棕色。飞行时翼偏白,次级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具深色羽尖。大鸨是草原上的一种典型鸟类,既吃野草,又吃虫子。大鸨通常成群活动,乍看起来,显的有点呆头呆脑,其实它十分机警,一旦发现敌情,马上逃避,人很难接近它。大鸨是候鸟,在华北及长江流域越冬,在内蒙、东北及河北部分地区的草原地带繁殖。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名字由来
大鸨
大鸨过着一种群体生活,据说它们的名字的来源就是因为它们总是七十只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群体。因此,人们在描述时,就在“鸟”的左边加上“七十”,“鸨”就由此而得名。古代曾流行大鸨是“百鸟之妻”的错误说法:说大鸨只有雌鸟而无雄鸟,可以与任何一种雄鸟交配而繁衍后代。这种错误说法很可能是由于大鸨鸟雌雄的羽毛颜色很接近,同时繁殖期间雄鸟大鸨不孵卵、不筑巢,也不照顾雏鸟,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没有雄鸟的。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用“老鸨”来称呼一种职业。
3、活动规律
大鸨
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规律。取食行为多发生在上午和下午的中间时段,炫耀、孵化多在早晨和傍晚,而中午的大部分时间则处于休息状态。繁殖前期,大鸨的行为主要表现为静立、趴卧和游走,。繁殖后期,雌鸨大部分时间在坐巢孵卵,孵化、采食、警戒行为有明显节律。而雄鸨则以静立、趴卧和游走3种行为为主。
4、栖息环境
大鸨
大鸨在我国的重要栖息地有16处,分别是塔城、伊犁、木垒、大庆、向海、图牧吉—北大岗、达赉湖、科尔沁、正蓝旗、北戴河、大荔—合阳、白芨滩、黄河三角州、升金湖、鄱阳湖、泗洪城头。大鸨(东方亚种)繁殖于东北、内蒙古地区,大部分个体越冬于黄河、长江流域。黄河湿地是亚洲候鸟迁徙的中线,也是大鸨在我国北方的主要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大鸨在黄河湿地栖息的高峰期是11、12月,越冬中期(1、2月份),集群大小基本稳定。越冬末期(3、4月份)大鸨集群变小,直至迁离。大鸨在黄河湿地栖息地有5处,(以最近的村镇命名)分别是:狼城岗滩区、马头集滩区、荆隆宫滩区、西樊庄滩区和东坝头滩区。其中在马头集滩区、荆隆宫滩区、西樊庄滩区较为集中。
5、主要分布
大鸨
大鸨分为指名亚种和普通亚种。大鸨指名亚种在我国仅分布于*,夏季见于伊犁、阿勒泰、昌吉、哈密。冬季仅见于伊犁。东方亚种夏季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冬季见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迁徙季节还见于辽宁的双台子河口、河北的北戴河、乐亭、宁夏的大部分区域及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大鸨的分布区逐渐缩小,而且分布已不连续,呈现明显的片断化,种群数量也呈递减趋势
6、自然保护
大鸨
导致大鸨濒危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性成熟晚、窝卵数少和受精率低、一雌多雄的婚配制度、极强的保守性和誊恋性、高度的神经质及巢址裸露等。外因主要是草原垦殖和过度放牧、油田开发及其它工业建设、污染、狩猎、天敌及自然灾害。其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栖息地的破坏,是影响大鸨种群数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保护大鸨的关键就是要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互相促进。主要应该做到:加大宣传力度和增强保护意识;加快保护区建设;使大鸨获得应有的保护地位;退耕还草,控制油田等工业生产建设规模;加强大鸨的科学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大鸨的种群得以恢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