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山
孟庆山,原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少将军衔,同时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9年2月17日在天津病逝,享年63岁。
中文名:孟庆山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蠡县
出生日期:1906
逝世日期:1969
职业:军人
信仰:共产主义
1、个人简历
(1906—1969)河北省蠡县人。一九二五年人冯玉祥部,任排长、连长、副营长,国民革命第二十六路军副营长。一九三一年参加宁都起义。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三军八师二十四团副团长,*军委教导第四团团长,红三军团*队队长,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二二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区党委武装动员部部长,冀中军区武装部部长,河北军区石家庄军分区司令员。*成立后,任河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生平经历
1906年,孟庆山出生于河北蠡县万安村,因家庭贫困,他从12岁便开始分担家里的生活重担。1924年由于军阀混战,加之水旱灾害,18岁的孟庆山*离开家乡,到天津去做苦工。1925年,孟庆山来到北平,参加了冯玉祥的国民军,因军事素质过硬和作战勇敢,很快便被提拔为班长、排长、连长,直至副营长。
北伐战争后,孟庆山所属部队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12月,宁都起义爆发,二十六路军全体将士参加红军。
此后不久,孟庆山在一间民房里初次见到了*和*。*在介绍孟庆山时风趣地说:“这是孟庆山同志,冯(玉祥)先生的手枪队长。”孟庆山立即上前一步给*同志敬礼,*高兴地握住他的手,热情鼓励说:“以后可大有用场了。”孟庆山则憨憨地表态:“当了红军,我们浑身是劲儿。”*笑了:“有了你们,红军会发展得更快。”参加红军后孟庆山先后任*军委教导团第四团团长,红三军团司令部*队队长,参加了乐安、宜黄、建(宁)黎(川)泰(宁)等战役。在乐安战斗中,孟庆山身负重伤,子弹从腰间穿过,离腰椎仅2厘米。在此后的反“围剿”战斗中,孟庆山再负重伤,胳膊和腿肚子被敌机炸弹炸伤。
1934年10月,满身伤病的孟庆山随部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南渡乌江,巧过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经过天全、芦山、宝兴后,孟庆山随部来到夹金山下。对于多次身负重伤的孟庆山来说,翻越眼前这高五千多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绝对是一个生死考验。
但是孟庆山没有任何犹豫退缩。踩着没膝的积雪,他咬着牙艰难地向上爬着。越往上空气越稀薄,积雪也越厚。他开始感到喘不上气来,浑身像散了架。有一天他正艰难地往前挪着步子,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并掉进旁边的山沟里。几个同志跑过来,把失去知觉的孟庆山拉了上来。十几分钟后,孟庆山睁开眼睛,看着蓝蓝的天空和皑皑白雪,好长时间才恢复记忆,继续前行。就这样凭着惊人的毅力,孟庆山以伤残病弱之躯,咬着牙征服了雪山,又向草地进发。
茫茫草地荒无人烟,到处是烂泥污水,随处可见淤积着黑褐色毒水的坑坑洼洼。在这种环境下孟庆山身上的伤口很快开始化脓感染。进入草地的第二天晚上,党总支书记彭绍辉找到他,说有几个伤员掉队了,让他回去一趟。且不说身体的伤病,单是在草地里艰难地走了两天一夜,好不容易熬到现在,再往回走该是多么不情愿啊。但孟庆山二话没说,带上一个小战士就出发了。第二天下午,在茫茫草地中,孟庆山终于找到了那几个掉队的伤员,大家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伤员们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越走我们越胆小,是不是走错了路?今天一天都没看到人。”孟庆山带领大家艰难地朝大部队方向进发,一行人在草地里足足行走了三天四夜。没有吃的,就吃草根和树皮,连草根和树皮都没有了,就吃腰带和皮鞋。孟庆山的一双牛皮鞋的鞋底也在途中被煮着吃了。幸运的是,在临近出草地前,孟庆山一行终于赶上了大部队。出了草地,部队行进在由西康至四川的征途上。随着季节的变化,阴雨连绵,道路越来越泥泞。孟庆山的伤势也越来越恶化,胳膊伤口上长了蛆,腿肚子的伤也因为没有药,溃烂得厉害。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只能咬紧牙关用刀把蛆挑出来,再用盐水擦。
一天宿营后,军团政治部一位领导找到孟庆山,表示组织上决定就地安排一些伤病员,其中包括孟庆山。孟庆山一听就急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不同意留下,有一口气我也要跟着部队走!”就这样,孟庆山以“死也要跟着红军队伍走”的决心,拖着伤病之躯顽强地跟随着队伍前进。1935年10月19日,*红军到达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孟庆山也坚持着走完了艰难的万里长征之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根据敌我形势,审时度势,果断地组织一批在延安抗大学习的红军*提前进入即将沦陷的河北、山西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为策应红军大部队开赴华北敌后,当时正在抗大二期学习的河北籍红军团长孟庆山很快被派往河北,开辟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出发前,*、博古、李富春等*领导亲自找孟庆山谈话,交代党*战略意图,*指示孟庆山:现在全面抗战已经开始,*派你们到敌后去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这就要你们把学校学的东西到实践中去运用,这项任务是很艰巨的。*还特别提醒: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学会搞统一战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力量一致抗日,要学会依靠群众,要灵活的掌握*政策,*人是松柏,也是杨柳,要冬夏常青,也要能适应环境宜于栽种。
孟庆山牢牢地把主席的指示铭记在心。在进行了必要的化装和准备后,他带领其他六位红军*离开延安,向敌后国统区进发,过黄河渡口风凌渡由陕西进入山西。到太原后,他立即找到有公开合法身份的*北方*领导*、杨尚昆和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传达了**关于时局的指示,进一步了解到华北前线的战局。北方*领导同志留下了其他六位红军*充实到当地抗日队伍中,孟庆山按党*和北方局的指示继续向前。在太原到石家庄的火车上,他见到了去保定前线视察的*和*,他们分别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等问题向他进一步作了指示。离开太原后,孟庆山已只身一人,面对前面的道路,他感到茫然,但是,他肩负着党*、*的重托,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坚强的信念激励着他、支撑着他。他日夜兼程,朝目的地冀中挺进。沿途与*军、警特展开了机智的应对、周旋,摆脱了他们的跟踪、盘问和抓捕,甚至冒着敌机轰炸,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孟庆山终于于1937年8月5日保定失守前适时安全抵达保定白洋淀,自此开始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工作。
在八月初到达冀中白洋淀后,孟庆山迅速和地下党取得联系,发动群众,在安新、高阳等地区开办了党员游击训练班,培养开展游击战的党员骨干,大力发展武装。至1937年底,在冀中平原上建立起了一支统辖3个独立师、5个独立团和支队,另有12路军的号称10万大军的河北游击军,孟庆山任司令员。这支武装游击兵团在*的领导下,同敌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了大庄、三台等多次战斗的胜利。
1938年初,日军占领河间城后,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为消灭河间日军,孟庆山率领1.5万多名抗日将士,切断敌人增援的后路,把河间城团团围住。城里的敌人见此情景,紧闭城门不出。
河间城墙高,游击军没有重武器,很难攻下。夜深了,孟庆山还在司令部小屋子里踱来踱去想办法。正无计可施之际,他忽然想起幼年时代在老家玩的“起花”来。那是一种小孩子在烟花上故意绑一块小砖头的顽皮玩法儿,如此等烟花落下便触地有声。孟庆山联想到河北游击军使用的麻辫手榴弹恰好是着地爆炸的,如果用起花带上手榴弹不就能飞到城里炸敌人吗?于是第二天,孟庆山请来了几位做花炮的师傅做试验,把花炮做成棒槌一样大,后面绑着3根秫秸,带上手榴弹,结果手榴弹能斜飞300多米落地爆炸。试验成功了,大家高兴地给这种新武器起名叫“起花炮”。孟庆山连夜派人从附近几个县请来花炮师傅,动员大家从各地运来大批木炭、火硝等物品,日夜拼命干,只5天时间就造出了几十车“起花炮”。
进攻当日午夜1时,攻城部队进入前沿阵地,只听一声令下,四面八方的“起花炮”发出呜呜的呼啸声,带着长长的火尾巴,划过漆黑的夜空,一齐飞向城中爆炸,顿时全城变成一片火海。敌人弄不清这是什么新武器,胆战心惊,乱作一团,最后打开城门夺路逃窜,河间城又回到人民手里。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500余名,缴获了大批轻、重机枪等武器弹药及其他物品。
抗战时期,马本斋在家乡河北献县组织了一支回民抗日武装。面对强敌日寇,他深感势单力薄,在征得大家同意后,便派三弟马进波去找*游击军。实际上早在1937年11月,孟庆山就已知道在献县一带有回族兄弟搞起了抗日武装,特别是一个由马本斋带领的回民义勇队,多次和日伪军作战有很大影响,早有会晤之心。1938年2月的一天,孟庆山把马本斋接到司令部,马握住孟的手激动地说:“我可找到你们了!”从此,这支回民抗日武装接受了党的领导,被编入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在冀中平原上,这支武装在马本斋率领下,经历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1938年5月,冀中人民自*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同时成立冀中军区,孟庆山任三纵队副司令。1938年9月,九分区机关部队到了蠡县莲子村,这是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部队得到暂时休整。当时孟庆山已32岁,还没有结婚。政治部经过研究,决定将九分区国防剧社的黄克介绍给他,就这样黄克和孟庆山这对革命情侣欣然走到了一起。
1939年8月孟庆山当选为七大代表。1940年4月离开冀中赴延安。后因局势变化,七大延期,组织上便留其在延安学习,1940年9月进入军政学院学习,1941年8月至1942年3月在军事学院高干队学习。1942年至1945年在延安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日本投降后孟庆山回冀中九分区任司令员,1947年1月调冀中区任党委武装动员部部长、冀中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省军区成立后,任石家庄军分区司令员。
由于战争年代负伤流血过多,工作环境艰苦,孟庆山积劳成疾。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突现,血压有时高到200多,心脏病、肺气肿常常使他喘不过气来,伤口也时常隐痛,甚至坚持正常工作已十分困难。当时的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林铁同志对孟庆山很关心,劝他说:“老孟,放下工作吧,到北戴河疗养一段时间,周总理知道了你的病情,要安排你休息。”就这样孟庆山从1950年至1955年很长一段时间在疗养中度过。1955年,*开始为*授衔做准备工作。孟庆山的情况有点特殊——他是红军时期的团职*,但在抗战初期是军职*,不少老战友都反映:老孟是红军时期的团长,开辟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关键人物,最低应该授中将。面对这些反映,孟庆山很中肯地说:“授什么衔我都没意见,几十年出生入死,有许多战友都倒下了,没看到胜利这一天,我一个放猪的孩子,有今天很知足了,我身体一直不好,文化也不高,一切听从上级安排。”
1955年9月27日下午,*在*怀仁堂亲切地握着孟庆山的手问道:“你是冀中的孟庆山吧!”他立正回答:“是,主席您还记得?”主席笑着说:“那怎么能忘记啊!”那一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衔后,孟庆山继续担任河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另外还兼着体委的领导工作。
解放后,大批冀中的*进了城。许多人和孟庆山很熟悉,大家尊重他、敬仰他,时常有人来家里看望。
1964年孟庆山离休。1966年“*”爆发,神州大地到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孟庆山许多在领导岗位上的老战友都成了“走资派”、“叛徒特务”。为了整倒这些老*,经常有一些*组织带着介绍信找到他搞外调,他们企图从孟庆山那里搞到一些可以作为所谓证据的材料。特殊时期,孟庆山刚直不阿坚持实事求是,尽自己的努力来保护这些老*。当时这些老*主要是在冀中工作过的,如*、孙志远、吕正操、程子华、林铁、罗玉川等,他们和孟庆山都共过事,比较了解。1967年至1968年,孟庆山接待了一百多群众组织外调人员,在外调*组织的反复冲击下,病情加重,有时从办公室出来,头晕得要扶着墙走。但是孟庆山不顾*派的威胁利诱和无理要求,坚持证明这些老*清白的历史和对革命做出的贡献。1969年除夕的清晨,孟庆山突患重度脑血栓,深度昏迷,后经抢救无效,于1969年2月17日在天津病逝,享年63岁。经*总理特批,1969年2月22日,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3、人物评价
孟庆山一生戎马倥偬,六年的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优良的军事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为日后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红军队伍中,他身经百战,负轻、重伤六次,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生命力带着伤走完长征。抗战初期,他又只身一人离开大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冀中开辟了中国*领导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