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郑汉涛

科普小知识 2024-04-18 20:06:21
...

郑汉涛(1915—1992)浙江省慈溪县(今属宁波市江北区)人。一九三三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军事工业局工程科科员,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军工部工程科科长、工程处处长。

中文名:郑汉涛

出生地:浙江省慈溪市

出生日期:1915年

逝世日期:1992年

1、人物简介

国防科工委原顾问。

郑汉涛同志是浙江宁波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八路军军工部工程处处长,为八路军前总兵工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卫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基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晋冀豫边区工业局生产处处长和华北兵工局副局长。他坚决贯彻党的指示,发展兵工生产,培训了大量的兵工*,在工厂管理中表现了很强的组织、管理和创造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兵工总局副局长兼华北兵工局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局副局长、计划司司长、部长助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计划财务司司长兼动员计划司司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秘书长、副主任等职,长期战斗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上,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96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我军一名优秀的老兵工。

郑汉涛同志因病于1992年12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2、生平经历

郑汉涛,1915年出生,浙江省慈溪县慈城镇芳江村人。原名郑衍松。1938年加入中国*。

(一)

郑汉涛生于职员家庭。他天资聪颖,从小酷爱学习,在慈城镇黄山村的崇本学校(创办于190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就读,曾任校友会(是1913年成立的校内外师生的组合团体)消费部理事。由于在上小学、初中时曾几次跳级,故在1930年,年仅15岁的郑汉涛就考上了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工学院,锻炼和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后转入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于1933年底毕业,北京大学校友录中记载了这位当年只有19岁的大学毕业生。

1934年,郑汉涛先后在上海华新印染厂和长城机制煤屑砖瓦厂工作,曾任工务副主任,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上海长城机制煤屑砖瓦厂的创办人是著名爱国*人士、实业家胡厥文,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和胡厥文先生的指引,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后,郑汉涛抛弃了舒适的家庭生活和优厚的工作职位,秘密离开上海投奔延安。

1937年11月,郑汉涛进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他在陕北公学认真参加了军事训练,先后学习了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等课程,聆听了*领导同志的时事演讲。学习结束后,郑汉涛任陕甘宁军区军工部工程师、*军委军事工业局工程科科员。

1938年冬,陕甘宁军工部抽调大批*支援晋东南,郑汉涛也随之于1939年10月调到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任工程处处长。在调往晋东南的行军途中,他在夜闯敌人的*线时,不慎落入深沟,腰和腿摔伤,但他忍受着疼痛,依靠拐杖,坚持长途跋涉,赶到太行山兵工基地。在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生活艰苦的太行山区,他同当地民众艰苦奋斗创建抗日根据地,从事对敌武器的研究与制造。当年10月,朱德在武乡亲切接见了郑汉涛等几名知识分子。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负责各所、厂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协调、新产品试验以及生产与技术管理。1940年,*副总司令视察黄崖洞兵工厂时提出:工厂不是部队,职工不是战士,工厂要有自己的管理方法。根据彭总指示,郑汉涛积极从事从作坊式生产到企业化管理的探索,他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编写了工厂管理教材,举办培训班,亲自讲课。在他的倡导下,工厂成立了工会,取消了军事化生活方式,职工吃住*,工厂实行*管理,依据“集体合同”组织生产劳动,生产过程实行定额管理,开展成本核算,并建立了生产统计、产品检验、器材使用、工务记工制度和各种工艺操作规程。职工劳动报酬除基本工资外,按技术等级评定津贴标准,实行计件奖金制度,工厂领导*从政委制改为经理制。企业化管理的推进,使军事工业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军工生产的发展。郑汉涛的企业化管理,不仅在兵工厂,而且在整个根据地都普遍推行,并成为建国后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他还指导火药技师焦逢春编著出版了《炮弹》一书,为炮弹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山区创办的太行工业学校(今华北工学院的前身),素有“人民兵工第一校”之称,时任工程处长的郑汉涛参与了该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为解决当时急需的兵工技术人才问题,进而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郑汉涛后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军工部工程处处长。

(二)

抗战胜利后,郑汉涛任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工程处处长,继续在太行地区担任军工领导工作。

1946年2月26日,郑汉涛率考察组到长治以北30公里的石圪节一带选择建厂地址,筹建太行山第一座炼铁厂——故县铁厂(即长治钢厂)。故县铁厂一号高炉于1948年1月10日胜利建成投产后,使解放军军工生产有了自己的工业规模,炮弹生产成倍增长。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郑汉涛任新成立的华北军区兵工局副局长。

(三)

1950年5月,郑汉涛任政务院重工业部兵工办公室副主任。

1951年,政务院决定成立兵工总局,统一管理全国兵器工业,任命郑汉涛为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副局长兼华北军政委员会兵工局局长。

郑汉涛后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司长、部长助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计划财务司司长兼动员计划司司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秘书长、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顾问。

郑汉涛还担任过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委员、*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副主任、全军装备大检查领导小组组长、海军五型舰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军工产品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副主任。

1952年,郑汉涛随*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应邀前往莫斯科,与苏联*商谈援助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问题。1956年参加以李富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苏谈判关于苏联对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援助问题,他作为中国军工专家组组长具体参与了有关航空方面的谈判。1958年又随以陈云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苏参加了华沙条约国家经济协商会议。

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研制“两弹一星”的任务。在攻关过程中,为了加强对“两弹一星”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和更好地组织全国大协作,1962年12月14日,**决定成立由*(任主任)、贺龙、李富春等同志组成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专委),这是新中国负责领导全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机构,也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总指挥。*专委办公室设在国防工办,罗瑞卿兼任办公室主任,郑汉涛兼任副主任。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上空升起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也随即发射成功。“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技术高峰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专委对加速中国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对加速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郑汉涛为此做了大量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呈现不少贡献。如在首次全当量氢弹空爆试验前夕,他曾率有关人员赶赴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现场会同基地人员对降落伞和氢弹总装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查,以确保它的安全可靠。

郑汉涛曾任中国军事工业历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委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委。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枪械、火炮、坦克、弹药分册,收条目109个,以陆军常规武器为主体,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各类轻武器、火炮、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各种弹药、火药和炸药,涉及射击学、弹道学、步兵器具、炮兵器材、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的部件与器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由军事科学出版社作为内部本于1987年6月出版。

郑汉涛1962年7月7日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1991年荣获中国兵器工业特殊荣誉奖。

1992年12月3日,郑汉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上一篇: 郑贵卿

下一篇: 桂绍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