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
“伊兰孛”是满语ilanboo,译成汉语为“三家子”,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的一个满族聚居的村落。“三家子”村是黑龙江满族人在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村屯,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中文名:满语
语系:阿尔泰语系
语族:满—通古斯语族
使用国家地区:中国
使用人群:满族
文字:满文
语言代码:mnc
满语:Manjugisun
英文:Manchurian
1、概况
满语
一提起满语,许多人以为它已经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但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满族村满语一直通用着。这是世界上惟一保留着完整的满语会话习惯的地方。人们称该村是满语研究的“活化石”,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日本、德国、丹麦、意大利、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学者纷纷前去踏查。
据介绍,在清代268年历史中,汇集了浩如烟海的满文档案史料。全国现存满文档案史料约二百多万件(册),其中黑龙江省档案馆存有满文档案近60吨。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民俗、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如此繁多的珍贵史料,对于古今社会诸学科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如果要把这些珍贵史料翻译出来,需要100个人用一个世纪的时间。但目前从事满语书面语译成汉文的不到50人,而精通书面语的不到20人。如果满语消失,很多清代史实再也没有解密的机会。
2、三家子村
三家子村位于黑龙江省富裕县西南,距齐齐哈尔市40余公里,齐嫩铁路在其东侧经过,西面就是著名的嫩江江套。全村1071口人,65%以上是满族。该村因居住着满族计、孟、陶三大姓而得名。据学者考证,三姓居民均为水师后裔,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吉林省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驻守边疆而来此定居,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早年,由于村里全是满族人,三家子村居民只会满语不懂汉语。采访中,61岁的陶青兰老大娘给我们讲了个笑话。“土改”的时候,村里一位村*到县城买衬衣,他管售货员要“汗禢子”(衬衣),弄得售货员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如今,三家子村能够非常流利地说满语的仅有3人,能听懂并说大部分满语的有15人。而这些满语掌握程度较好的人中,绝大多数在50至70岁之间,最大的已80多岁。
该村年龄最大的老人陶春和88岁了,老人眼睛、耳朵都不太好使,与人交流已经有些困难,但头脑还十分清醒,对人十分热情。他明确地告诉记者,自己的祖先来自于吉林长白山。据说,老人家当年满语说得非常好。老人们说,现在村里共有6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会满语,但会话水平相差很大。
三家子村,是世界上惟一的语言活化石基地。为什么说是活化石基地呢?如果说这个村的老人一旦故去了,语言消亡了,可能再拯救满族的语言或者说再想挖掘这个语言就不可能了,这个语言就可能会在地球上消失了。
3、满语印象
满语
我们家四世同堂,有奶奶还有小孩,我奶奶那个年代满语说得特别好,但是到我爸我妈那年代就不怎么学了,光能听懂,说得很少。而在我们年轻这代说的更不会了。像我学了一些会说了也能听懂了,但是其他人就是年轻人很少很少会懂会说了。再下一代如果没有人教没人管,恐怕满语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了,基本就失传了。
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村民孟淑静(满族,石君广的奶奶):
(他说)奶奶呀,你得教我满族话,因为什么呢,咱是满族人。话语不能扔。等你老(去世)哪天我想你,我打开你这话,我就能听你这声音了。就这么我就教我孙子。
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村支部书记卢宏强:
能说得比较好的在我们村能有20多位,都是70岁以上老人了。我家就不会了。一句都不会了,我父母懂一点但不常说,生活用语一律汉话。天长日久把这个语言不用了放弃了。我们村也感到危机,但我们小小的村一级感到束手无策。
黑龙江省富裕县副县长赵金纯(满族):
县里也重视,党市县三级民委也重视,我想学校开课之后,至少能把语言能巩固一段时间,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人来,开完小学五年级课之后,他们自己的母语,对自己的语言学习也很有兴趣。
如果说这个村的老人一旦故去了,语言消亡了,可能再拯救满族的语言,或者说再想挖掘这个语言,那可能就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满族儿童:
问:你们都想学满语吗?
孩子:想!我盼望着学满语,因为我是满族后代,我要是不学满语后代就失传了。
4、满文谱系
满文谱系
5、满文的家世
首先说明,语言和文字是没有绝对隶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同一种语言,可以使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就像现在蒙古国境内即可以见到传统蒙文的招牌,也可以见到西里尔蒙古文(通常说的俄国字)一样,拼写的都是蒙古语。
世界上每种语言大都是归类于某个语系某语族的。分类越近的两门语言,语法,发音规律越是相似,甚至于只是一些方言的差异,换句话说,这些语言最早都是由同一位母亲教会的。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语支。同语系的兄弟有:蒙古语,土耳其语,*语,日本语,朝鲜语等。
满文是从蒙古文借鉴而来,这从外形上就能看出,蒙古文我们见得太多了,人民币上就有。所以你如果说你没见过蒙古文我会怀疑你怎么买的电脑看到这篇文章的。而满蒙文字跟阿拉伯文同源听起来有点儿唐突,但的确是这么回事。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阿拉米文字。几经周折在800年前传到了蒙古,在公元1599年满洲借蒙古字创造满文,才有了今天我要教的东西。
阿拉伯文遵循阿拉米文字的书写习惯,从右往左写,从上往下排行,在逐渐东传的过程中,它被逆时针转了90度,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6、满语消失的原因
满语的消失是全球语言大消亡的一部分,很多专家都预言,到本世纪末,在全球6800种语言中,将有一半会消亡。赵阿平教授痛心疾首地说,每一种濒危语言的湮灭,其所带走的是一种珍贵的人文遗产,这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满语
满族是一个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民族,具有开放性,对外来文化积极主动吸纳,尤其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十分崇尚。同时,作为一个刚刚崛起的少数民族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民族,需要尽快学习掌握先进的汉语文汉文化。清一代,满语、满文作为“国语”、“清文”通行全国,然而曾几何时,满族在不长的时间内,从满语单语进入到满汉双语,最后转用汉语。满语目前只有极少数中老年人懂得,青少年一代已失传;满族人对母语只有听的能力而说的能力很低,或没有说的能力。语言使用人口少表明这个语言的功能已严重衰退,正在走向或已处濒危。这是导致满语濒危的最主要因素。
满族入关后,因满汉通婚而改变家庭成员的民族成分以及通用语言的影响,也加速了满族转用汉语。满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族成员,其中满汉通婚是重要渠道之一。此外,满族入关后通过改旗、抬旗、过继为嗣、汉人投充、编旗编佐领、抱养汉人儿童、三藩入旗等,使得大批汉族人进入满族,这也成为满汉融合、满族转用汉语的重要因素。
1644年清军入关,大批满族陆续从东北三省进入内地,分散于汉族的居住区,满族入关前的相对聚居变为与汉族等各民族杂居。语言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使满汉语言的融合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主流是满族开始全面学习汉语文汉文化,在一段时间内满族使用满汉双语,并逐渐向使用单语汉语转化。至清朝末年,全国除黑龙江省少数地区的满族人还使用满语或满汉双语交流外,满族已全面转用汉语。
有人曾举位于*察布查尔县生活的2万锡伯族人所讲的锡伯语为例,意图证明满语口语不会那么快地消亡。诚然,当代锡伯语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一种满语的变体,锡伯语和满语的差异,远远小于汉语北京口音和东北口音之间的差距。但毕竟,“满语口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复存在将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