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大壁虎

科普小知识 2024-04-18 20:43:57
...

大壁虎,俗称蛤蚧、又称仙蟾,*称为大守宫,是一类体型中小型的蜥蜴。cites附录等级暂无,保护等级为2级。大壁虎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大壁虎是药用动物的一种,由于长期捕捉,野生资源日渐减少。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香港、福建及云南。*省有记录。国外分布于西起孟加拉,向东到中南半岛各国,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方。

1、外形特征

分类特征


大壁虎

全长300毫米。尾长与头体长相等或略长,是最大的一种壁虎。背面砖灰色,密布橘黄色及蓝灰色斑点,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腹面色灰白而有粉红色斑。头大,略呈三角形,躯干背腹扁平,通身被覆细小粒鳞,其间杂以较大疣鳞,缀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呈六角形。四肢长短适中,指趾扁平,其下方具单行皮肤褶襞;除第一指趾外,均具小爪,指间与趾间仅有蹼迹。雄性具肛前孔20余个。

吻鳞不接鼻孔。体型较大,全长可达300毫米以上。背部粒鳞间散布的疣鳞约12-14纵列。指、趾间微蹼。尾基每侧肛疣1个或2-3个,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个。头体长为尾长的1.01-1.23倍,吻长大于眼径的两倍,吻鳞略呈五角形,不接鼻孔,体背面被多角形小鳞。尾稍纵扁,基部每侧具1个或2-3个肛疣,尾腹面被较大之方形鳞,*无横向扩大的鳞板。生活时背面呈蓝灰或紫灰等颜色,具砖红色及蓝色的花斑,液浸标本体背面褐色,具不鲜明的砖红色及蓝灰色花斑。在颈及躯干背面。蓝色花斑形成6-8条窄横斑。四肢及尾背亦具横斑,尾背的横斑6-8条。幼体尾部为黑白环相交替,黑色环宽。体腹面为肉色。

标本识别

干燥的蛤蚧呈扁片状,头躯长9-18厘米,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尾长6-12厘米。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颌缘有细齿,无异形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接鼻孔,与鼻鳞相接。上鼻鳞左右各一片,上唇鳞10-14,下唇鳞9-12。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指、趾腹面有攀瓣,指、趾间仅具蹼迹。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2、种群现状


大壁虎

大壁虎主要分布于亚洲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地区。大壁虎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据我国在广西(壮语叫做aekez)8个地区调查,除桂林地区外,其余7个地区所辖48个县(市)内的228个乡(镇)或村都有分布。东北长白山区有分布。

1967年以前,大壁虎资源相当丰富,年均产量可达24万对,最高年产量达到40.8万对,60年代初期每年的收购量仅为5.3万对,1963~1965年产量上升,平均年收购量约37.8万对;1968~1976年产量基本保持在15万对左右;1978年以后大壁虎资源迅速下降,年平均收购量约3.86万对。

唐业忠等人1995年对广西陇瑞自然保护区大壁虎调查表明,每年在陇瑞自然保护区被捕杀的大壁虎在2400只以上。

1998年前后,国内大壁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已濒临灭绝。

2008年5~6月,徐永莉等对弄岗自然保护区调查发现,弄岗片大壁虎较多,陇山片和陇呼片分布较少,估计种群密度为13.45对/平方千米。

2008~2010年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大壁虎的观测结果显示其数量保持稳定。

当前国内大壁虎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几近枯竭。大壁虎去内脏干制的整体中药称蛤蚧,常成对出售,用量甚大。活体还被加工为各种中成药,如蛤蚧酒、蛤蚧精、蛤蚧补肾丸、蛤蚧定喘丸等销售国内外。因此,每年仅广西一地收购量即达数十万对之多,由于大量捕捉,产量剧减,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刺激群众捕猎,以至陷于枯竭状况。此外,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大壁虎的栖息地逐渐缩小,也是影响它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自50年代以来就开始人工驯养及繁殖的研究,但规模甚小,且在饲料及繁殖问题上未能很好解决,很难说已经成功,更谈不上大规模增产满足市场需要。

3、习性

生活习性


大壁虎

大壁虎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左右,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它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它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而糖原更容易释放能量,所以刚断下来的尾巴的神经和肌肉尚未死去,会在地上颤动,可以起到转移天敌视线的作用,因此在民间还流传着大壁虎的断尾巴会钻到人的耳朵里去的荒谬说法。断尾以后,自残面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形成一个尾芽基,经过一段细胞分裂增长时期,然后转入形成鳞片的分化阶段,最后长出一条崭新的再生尾,但与原来的尾巴相比,显得短而粗。不过,大壁虎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上所受的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大壁虎对于失去尾巴的大壁虎有着极大的优势。大壁虎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

食物习性

蛤蚧的食物以各种活动的昆虫为主,包括蝼蛄、蚱蜢、飞蛾、蝉螂、黄粉虫和蚕蛾等,蛤蚧是不食死的昆虫和食物的,但经过人工驯养,也可放养。人工养殖蛤蚧的过程中,应以动物性昆虫为主、植物性昆虫为辅的原则,否则易导致蛤蚧的营养不良,发生疾病。

蛤蚧的饲养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壁面20~30米为宜。但蛤蚧有大吃小、强吃弱、成年蛤蚧吃卵等现象出现,应按大小分群饲养,规格相同的养在一起,小蛤蚧单独饲养。蛤蚧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利用人工调节温度,使室温保持在25~30℃之间。蛤蚧无冬眠期,一直处在活动、采食、生长状态。保持蛤蚧舍的清洁卫生,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在蛤蚧舍内禁止存放农药及有特殊气味的药品、霉败物品。

生长繁殖

大壁虎的繁殖期为5~8月,5月开始交配产卵,但以6~7月产卵最多。每次产2枚卵,白色,外面有革质鞘,比鸽子的卵略小,呈圆形,卵重5~7克,可以粘附在岩洞的墙壁或岩石面上,孵化期为35~45天,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刚出壳的幼体的体长大约为8厘米。广西桂南地区8月上旬以后产出的卵到翌年3月才能孵出,需时198~205天。10月至3月为冬眠期。

大壁虎一般在5~6月间发情交配,6~7月为产卵高峰期。在交配期间,要严格控制雌雄比例。如果雄大壁虎过多,往往引起雄争雌而打斗。雌大壁虎交配后到来年产卵。雌大壁虎往往选择较阴暗的墙角、顶角、侧壁等地方产卵。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产卵的大壁虎要加强管理,适当提早增加食物,尤其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及矿物质饲料和维生素,使之早产卵,早孵化,使幼壁虎出壳后有较长时间生长,达到一定体重,为安全越冬打下良好基础。要进行人工孵化时,就需要在大壁虎喜欢产卵的地方贴上一些纸,让其把卵产在纸上,以便采集。采卵应该等到卵壳完全变硬后才能进行,刚产下的卵不宜马上采集,否则影响到孵化率,采集的卵存放在33~35℃的环境中,经100天左右才孵化出幼壁虎。刚出壳的幼壁虎,要及时移到幼壁虎饲养室。幼壁虎在采食前,可先喂些白糠水或盐水,5~7天后喂一些小虫,15天后,随着其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昆虫投放量,使当年孵出的幼壁虎在进入越冬前就达一定的体重。

栖息环境

在广西主要生活于亚热带石灰岩构成的石山中,山上有矮小树木并有供其饮水的水源,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在云南的栖息环境有3种类型:一为树洞中,二为房舍环境,三为喀斯特地貌石山裂隙中(河口),三种环境的共同特点是四周多农田。

4、物种价值


大壁虎

蛤蟹身和尾的醇提物均可加强豚鼠白细胞的运动力、肺和支气管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和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蛤蟹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小鼠脾重,并能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还能提高小鼠静脉注射碳粒的廓清指数,提高正常小鼠免疫后血清的溶血含量,蛤蟹尾醇提物能增强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提高抗体效价和提高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蛤蟹体仅能提高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效价,而头则无明显影响。

蛤蟹的乙醇提取物(GEA)可延长雄雌果蝇平均寿命及半数致死时间,提高果蝇飞翔活力和耐寒力,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初步证实蛤蟹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蛤蟹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对甲醛性大鼠踝关节肿胀、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及冰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蒌缩,还能显着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现促肾上皮质激素样作用,但不能对抗蛋清所致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桂圆肉和蛤蟹的醇提物除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外,尚能增加正常小鼠体重,对利血平化小鼠体重下降有非常显着的对抗作用,并能增加小鼠脾重,提高小鼠对静脉碳粒廓清指数。

《纲目》

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蟹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本草经疏》

大壁虎,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蟹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海药本草》

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日华子本草》

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开宝本草》

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本草衍义》

补肺虚劳嗽。

《本草再新》

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蟹尾能治疝。

贸易量

国际贸易:根据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统计,每年我国对外出口大壁虎的数量在40万只以上,而进入90年代前期,每年只有不到20万只,到了后期,数量急剧减少,每年采集量不足7万只。

5、宜忌人群

宜食

适宜患有肺萎、肺结核、肺痨久咳、行动气促、泌尿系结石、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咳嗽、虚喘、男子阳痿遗精、老年体质虚弱等病症者食用。

忌食

阴虚火旺体质者不宜食用。尤其是患有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大叶性肺炎等病症者不宜食用。

6、保护措施

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林业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大壁虎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保护措施:

应及时将大壁虎上升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在一定时期内封山禁捕,待数量恢复到一定水平后,逐步开放。

建立以大壁虎为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

7、历史研究

大多数壁虎是没有毒的!而有些人认为有毒,还引用了百科里的这段话:“自古以来,民间流传壁虎之尿甚毒,入眼则瞎,入耳则聋,滴到人身上就会引起溃烂,吃了壁虎爬过的东西便会中毒死亡。因此,古时将其列入「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壁虎尿液如接触皮肤,需立即清洗,否则经皮肤吸收后,轻则皮下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坏死和肌层中性白细胞浸润,重则损伤脑筋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的严重不良性改变,呼吸麻痹,最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捕捉时不可不慎。”完全是断章取义。还有一个传说:过去古人把壁虎叫守宫,说守宫极淫,喜水,每遇水辙交。其精剧毒,人食之化为脓水。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就有记载这样的故事,说是夏天,一家的女人晚上给自己的两个孩子洗澡,旁边桌子上有白天喝剩的茶水,孩子口渴,就拿给他们喝了。谁知道一会的时间孩子就不见了,盆里的水变成又浑又腥的。所以自古隔夜茶都不许喝的,怕晚上有壁虎在水边交配,壁虎的精液落入水中有剧毒。当然这是一种缪论,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除了有些品种是带毒的以外,大多数都没有毒。

8、相关

云南一男子得知大壁虎有极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非法猎捕16只欲贩卖。云南省元江县森林*局2016年5月9日通报,该男子因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已被刑拘。

近期属于野生动物繁殖季节,野生动物野外活动频繁。为确保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安全,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元江县森林*局及时调整警务勤务模式,加大情报线索收集和公开查缉力度。本月6日上午,元江县森林*局民警在省道216线元江县境内某路段开展公开查缉时,当场从一名男子驾驶的摩托车上查获用网袋装运的疑似野生动物活体16只。面对民警的询问,该男子吞吞吐吐,刻意隐瞒这些疑似野生动物的来源。为进一步查清情况,森林*民警依法将该男子口头传唤至元江县森林*局做进步一调查,并将现场查获的疑似野生动物活体照片传至玉溪市玉林司法鉴定中心做野生动物物种鉴定。

经鉴定,现场被查获的野生动物活体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壁虎。大壁虎,俗称蛤蚧、又称仙蟾,是一类体型中小型的蜥蜴。大壁虎是药用动物的一种,由于长期捕捉,野生资源日渐减少。

男子交代,其于5月5日17时左右,从家中携带相关猎捕工具骑摩托车窜入元江*自然保护区内,以强光电筒照射、徒手捕捉的方式猎捕大壁虎16只,在猎捕结束返回家中时,被查缉民警查获。

目前,该名男子因涉嫌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元江县森林*局刑事拘留。被查获的16只大壁虎,已移交元江县野生动物救助站做观察救助,待身体适宜放生时,森林*机关将对其放归大自然。

上一篇: 辽阳电视台

下一篇: 褐翅鸦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