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鱼
明太鱼,Theragrachalcogramma(Pallas,1814),正式名称为黄线狭鳕(学名:Theragrachalcogramma),是鳕形目鳕亚目鳕科狭鳕属的一种鱼类。
1、基本简介
明太鱼
2、名称由来
世界上最擅吃明太鱼的当属朝鲜民族。关于明太鱼名字的由来,朝鲜王国后期文臣李裕元著述的《林下笔记》中记载:“明川渔夫有太姓者,钓一鱼,使厨吏供道伯。道伯甚味之,问其名,皆不知,但道太渔夫所得。道伯曰:‘名为“明太”可也!’自是此鱼岁得千石,遍满八路。”就是说朝鲜咸镜道明川郡有太姓渔夫捕获了一种鱼,将其献给咸镜道观察使(道伯),观察使觉得非常好吃,于是取明川郡的“明”和渔夫的姓,称之为明太鱼,此后这一名称传遍朝鲜八道。另一种说法是很久月以前,居住在海边的朝鲜人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颗粒无收。
忽一日,有一个叫朴明太的人发现海上漂来许多大鱼,捕来食之不完,又淹制成干,帮人渡过了灾荒。人们即称此鱼为“明太鱼”。又因此鱼保佑了他们,故又称“民泰鱼”。在史书记载中,15世纪的朝鲜成宗时期,由卢思慎、徐居正等人开始编撰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系仿中国南宋祝穆编《方舆胜览》和明朝官修《大明一统志》)中,便称明太鱼为“无泰鱼”。19世纪初由学者徐有榘编撰的农业技术书籍《林园十六志》中,称之为“太鱼”。《承政院日记》中记载朝鲜孝宗三年(1652年)江原道进献“明太卵”的记载,这是“明太”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
3、形态特征
明太鱼(黄线狭鳕)身体长形,后部侧扁,体长可达900毫米,体长为体高的6.6~10.2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眼径的3.9~4.8倍又叫大口鱼。背鳍13—14,18—19,21;臀鳍22—23,21-23。纵行鳞约160—165;鳃耙外行6+28(后2小突起状)。椎骨19+31。体长338.4—351mm;为体高5.1—5.4倍,为头长约3.9倍。头长为吻长3.3-3.5倍,为眼径4.3—4.5倍。体长梭状,前背最高为体宽2.8倍,向后渐尖。头侧面呈尖三角形。眼间隔宽。尾柄细。口大,闭时下颌较上颌长。下颏须痕状。头体有小圆鳞。侧线前段较高,后降侧中位。背、臀鳍三角形。尾鳍凹叉状,真正尾鳍条4。腹鳍喉位,第2鳍条突出呈丝状。背侧绿褐色;两侧银白有2—3暗色纵纹而纹间黄色。腹侧白色。背鳍绿褐色,腹、臀鳍灰色。下鳃盖骨特肥厚。
4、生活习性
明太鱼
5、分布范围
珲春东面海域为日本海,距出海口15公里,北面、南面与俄罗斯、朝鲜接壤,东南方向与日本、韩国海域相连,该海域是明太鱼的主要产区,其生活在朝鲜半岛东海岸、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北太平洋等地区,属冷水性鱼类。
6、食用价值
明太鱼
西方人称之为阿拉斯加大口鱼,鳕目鳕科。人常说某某一身是宝,肉可吃,皮可穿,毛可织,连下水都可熬汤,却丝毫不顾及当事者的感受。明太鱼还算有些名分,它身上的所有部位皆成美味,却因此蒙上宗教色彩。在古代朝鲜,人们认为奉献给神明的祭品必须全部可以入口,禁止扔掉任何部分,鱼类中只有明太鱼符合条件。它的内脏、鱼子可做酱;鱼头经酱油泡后异常鲜美;眼睛、鱼皮适合下酒;鳍、尾可以熬高汤,古朝鲜人更能将明太鱼做成36道菜。
明太鱼与其他海鲜相比,高蛋白、低脂肪,味道清爽。明太鱼的干燥制品,由于长得像柴而被广东人称之为“柴鱼”。它有健脾胃、益阴血之功。广东人常用来煲汤和煲粥,如柴鱼贵妃粥。
7、经典食谱
辣焖明太鱼
主料:明太鱼1条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韩式辣酱适量、葱适量、姜适量、蒜适量、花椒粉适量、酱油适量、白糖适量、醋适量、味精适量、料酒适量、香菜适量、干红辣椒适量、尖椒适量。
步骤:
1.准备好明太鱼、韩式辣酱、尖椒、葱姜蒜、干红辣椒等食材。
2.将明太鱼去除内脏和腮,洗净,切两段。
3.尖椒切圈、葱切葱花,姜蒜切片,香菜切断,干红辣椒切丝。
4.热油锅,放入葱姜蒜片炒香。
5.放入韩式辣酱炒香。
6.放入明太鱼。
7.放入适量花椒粉。
8.倒入适量的料酒炒匀。
9.放入适量白糖炒匀。
10.放入适量醋炒匀。
11.倒入适量酱油炒匀。
12.倒入适量清水,盖盖焖10-15分左右。
13.待汤汁收的差不多时放入盐调味。
14.放入红辣椒丝和尖椒圈炒匀。
15.放入味精调味。
16.最后撒上香菜即可。
明太鱼
主料:明太鱼250g、豆腐半块
辅料:姜片适量、红辣椒适量、料酒适量、酱油适量、蚝油适量、盐适量
步骤:
1.明太鱼洗净,切块。
2.入烤肉锅煎到略微变黄。
3.把鱼入石锅加料酒、酱油、蚝油。
4.加入姜片、红辣椒、豆腐及豆腐渗出的豆腐水一并加入。
5.再添满水盖上盖,大火炖开锅后转小火10多分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