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佛光寺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佛光寺”这个寺名屡见于各种史书记载。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发动灭法运动,佛教界称为称会昌法难,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
中文名:佛光寺大殿(又称“佛光寺东大殿”)
建筑时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建筑位置:五台县东北23公里,寺内东高台。
建筑形制:单檐庑殿顶
建筑尺寸:长34米,宽17.66米
占地面积:600.44平方米
防水工程:高基础,深屋檐,千年不朽。
1、佛光之殿
建筑名称:佛光寺大殿(又称“佛光寺东大殿”)
建筑时期:晚唐时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建筑级别: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位置:山西五台县东北三十二公里,佛光寺中轴线东高台上。
建筑简介: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是后代增添。
殿前面*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
建筑评价:佛光寺大殿现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
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五台山及中国没有早期的木构建筑,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
佛光寺大殿图
2、大殿溯源
公元857年,也就是唐代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佛光寺在唐代重修以后,即随着佛教的衰败而一同沉沦,以后除了宋代有一点壁画,跟后来建的文殊殿以外就没有任何记载,佛光寺大殿建因此基本被外界遗忘。
3、真容再现
佛光寺之名远扬千里之外,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东大殿。它的发现,它的声名,它的命运,与梁启超的长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
梁思成最早是从一张图片上认识佛光寺的,那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
壁画是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大殿细节
壁画是唐朝时画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而在当时,日本人以嘲讽的口气给中国古代建筑下了一条定论: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
坚持不懈和艰辛异常的寻找开始了。
1937年6月,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雇了马车和毛驴,一行四人风尘仆仆来到五台山。
辗转访问一些寺庙后,他们终于来到佛光寺。
在这里,他们惊喜地发现,东大殿南侧有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砖塔一模一样,梁思成凭经验断定属唐代建筑。
最后,在寺内僧众帮助下,他们在殿内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尘封,终于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书,和殿外的石经幢相互应证,终于确凿无疑地证实:中国有唐代木构建筑,日本人的定论可以休矣!梁思成激动之地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
回到北京后,梁思成撰写了《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真容得现,被誉为“亚洲佛光”。
1961年,五台山佛光寺被列入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作为五台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光寺大殿
4、国之重宝
佛光寺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
大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
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
大殿的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两大类,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栿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
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约为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
平梁上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是唐时期建筑特征。
殿平面广七间,深四间。
其柱之分配为内外两周(金厢斗底槽)。
檐柱柱头铺作外跳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重栱偷心造。
第二杪后尾即为内外柱间之明乳栿,为月梁形,其双层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内柱之上施四杪偷心造铺作以承内槽之四椽明栿,栿亦为月梁。
大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中,深一间,好象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梁(即四椽栿),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
所有檐柱当中,角柱最高,越靠近中间高度越低,具有明显的柱头升起,但没有侧脚(早年梁思成先生等人曾认为其檐柱有向内倾斜的侧脚处理,但陕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于2004年、清华大学2005至2006年的实测结果证实了东大殿并无侧脚)。
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
大殿出檐深远,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
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
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佛光寺大殿在脊檩下仅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
同时佛光寺大殿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
它虽然比南禅寺大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也被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
佛光寺大殿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
比较著名的模仿佛光寺大殿的木结构建筑有:
香港志莲净苑大雄殿,正面比佛光寺大殿少两个开间,为五开间[
上海罗店镇宝山寺大雄殿,仿造最接近佛光寺大殿的木结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