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城区
阳泉市城区位于山西省中东部,东西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和山西省会太原均为100余公里,是京、津、冀及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辐射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陆路交通发达,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贸、物流、信息、金融的交汇点。
行政代码:140302
行政级别:市辖区
长途区号:0353
辖区面积:19.28km2
人口:约22万人
人口密度:10892人/km2
邮政编码:045000
车牌号码:晋C
隶属政区:阳泉
1、城区概况
地理位置
城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西与矿区相邻,东、南、北均与郊区相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0′-113°33′,北纬37°50′-37°52′,东西最长处约10.5千米,南北最宽处约10千米。
地形地貌
阳泉市城区
城区地处太行山峦间的桃河谷地,属河谷及丘陵地形。整个地势西高东低,构成阶梯地貌,坡山重迭,沟谷起伏,形成错综复杂地形。最大的丘陵老牛山(南山),海拔744.4米,为全区最高点。最低白羊墅桃河谷地海拔为631米。
桃河横贯本区,西人东出,把带形小盆谷天然地分割为两半。盆谷南北两侧,环山小丘合抱。土丘土峰多系南北走向,相互连结,形状各异。盆谷石太线东西穿越,与桃河并驾齐驱,亘古历史与现代文明共美。
城区为黄土丘陵区,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疏松多孔,常年受雨水和风沙的冲刷侵蚀,切割强烈,有横、梁、赤、沟多种地形存在。地表植被为草木植物群落,河谷荒丘分布的多为一年生植物。
气候特征
本区地处山西东部,中纬地带,太行山中段西侧。桃河两岸,属于内陆高原,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带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短而冬长,常为春旱少雨、冬寒少雪,干燥多风,十年九旱。日照时间以地域分布,在本区变化不太明显,年日照2696.3小时。一年中,5月份日照时数最长,12月份日照时数最短。常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为境内气候干燥的重要原因之一,尤以3—5月和8—9月为最,故往往出现春旱和夹秋旱。
水文
境内主要河流有桃河、洪城河、义井河。
阳泉市城区
桃河
位于市区中心,是境内第一大河。它发源于阳泉西北25.5公里处的寿阳县东南的土统岭,由西向东横贯市区,在娘子关镇的磨河滩村与温河相汇合。桃河全长80公里,流域面积1324平方公里,矿区以上为清水,以下为季节河。本区境内约5公里,全河支流18条,本区有3条。
五渡河
属桃河水系,位于本区北面,是城区与郊区的自然界河,南流五渡村,汇合注人桃河,沙土底质,全长6.8公里,河床宽20—30米。
义井河
位于市区东面,发源于狮脑山,流经西峪掌、西峪村、大阳泉、义井至白羊墅汇人桃河。全长10.5公里,底质沙石,河床宽30——50米。
洪城河
位于本区西,是本区与矿区的分界河,发源于魏家峪山麓,全长5公里,河床宽10——20米,区境内近年来筑坝修涵多处,已成为地下河。
2、自然灾害
旱灾
本区旱灾最为常见,尤其是春旱。形成春旱多的原因,是本区春季多风,降水稀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从民国36年(1947)至1990年的40年间,就发生春旱、伏旱、秋旱16次之多。
民国36年(1947)旱至8月13日始降雨,致麦田普遍减收,秋禾枯萎。
1950年9月,全区又遭旱灾,“谷死穗,玉米僵立,受灾轻重不一”。
1965年6月至9月,伏旱连秋旱,立秋之后,持续高温,最高达34℃。
1972年3月至9月未降透雨,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地方寸草不生,树木枯死。
雹灾洪灾
阳泉市城区
本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发生洪灾,并常有冰雹灾害并发,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损失。
1951年7月21日,赛鱼、前庄、石卜咀、平坦街。西河、隆丰沟等27个村遭受雹灾。冰雹大如拳头,小如红枣,雹层厚达半尺左右,受灾面积达22440亩。
1956年夏,桃河发洪水,南岸自来水干管冲坏几十米,西河滩土坝全部冲毁,河边街洪水漫溢,市区古老房屋、窑洞倒塌很多,死亡10余人。
1959年8月20日,桃河发大洪,最大流量为2200立方米/秒,冲毁桃河木桥两孔,冲毁电厂和河边街河坝120多米。
1963年8月3日至9日,连降暴雨7昼夜,降水量达332毫米。是全区20多年来连续降雨最多的一次。里南沟大队地面发生裂缝长达100多米,宽寸余,并出现山坡滑溜,全村37户115人迁出。
1966年8月23日,全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和洪灾。当日上午10时至晚上9时,共降雨271.4毫米。其中:下午2时至7时,5小时降雨206.8毫米,桃河洪水流量为1980立方米/秒,桃河大坝决口7处,长达3.8公里,坝后培士被冲毁4000余米。桃河南岸的厂矿、企业、物资仓库、面粉厂、铁路和市区15条街道全部被淹,平均水深1.2米,最深的达2米。受灾居民4048户,18838人。倒塌损坏房屋2800余间。发电厂水源被冲毁,配电室爆炸,3台机组2台不能运转,部分干线停电5天半,石太线中断。
1977年5月29日下午7时20分,旧街、辛兴、平坦、义井4个公社遭受了十年罕见的特大暴雨、冰雹的袭击。最大冰雹如拳头,厚度达8市寸,墙根处雹积约2市尺以上,半小时降雨达55毫米,全区58个大队受灾。义井公社较为严重,洪水冲死4人,受伤4人,大牲畜死亡5头,打死、冲死生猪160余头,羊463只。冲毁水池、水库、河坝400余处,耕地受灾面积达373000多亩,90000余株经济林木全部损坏。
1990年7月门日,桃河出现特大洪峰,上游多处出现险情,旧街乡有55米河坝决口,辛兴乡马家坡冲毁500米大坝,下游地段的学校、机关、村庄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石太线中断运行5个半小时。
风灾
1989年8月24日20时10分至25分,本区遭受罕见的飓风、强烈降水并伴有冰雹的突袭。瞬时最大风速35米/秒,10分钟降雨量达27毫米,最大冰雹直径25毫米。造成全市停电,工厂停产,石太线中断2小时,340户住宅进水,损坏屋顶3600平方米,刮坏门窗500多扇。造成危房55户,伤4人。直径20厘米以上的大树800余株被连根拔起,街道雨水成河。
地震
阳泉市城区
据有关资料记载,本区解放后共发生4次强烈地震:
1966年3月1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波及本区。从5时半至16时,连续16次小震。22日,邢台再次地震时,波及本区震级为5.5级,未造成人员伤亡。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波及本区,全区普遍有震动感。
1988年3月10日20时17分,在娘子关东北发生了一次ML3.1级有感地震,震时感觉最强烈的为娘子关电厂一带。人们听到或如沉闷的炮声、或如雷声从东而来,声音颇大,窗玻璃震得哗哗响,桌子上水杯晃动,地面颤动。站岗值勤的战士有站立不住的感觉,似看到房子将要倾倒。3.1级震后紧接着有2.7级、2.6级两次余震。
1989年10月18日22时57分,山西大同阳高一带发生了5.7级地震,19日1时零1分再次发生6.1级地震。而后多次发生5级以上的余震,几次地震均波及到本区。
3、历史沿革
城区辖区原属平定县。20世纪初还是一片风沙迷漫、乱石纵横的荒滩,名“沙江口”。清光绪三十一年,正太铁路铺设到此并设阳泉站。至*夕,阳泉站区尚不足1平方千米,街道总长也仅1千米有余,总人口不足两万人。
民国36年(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随后设阳泉市。市下设一、二、三区党的委员会和人民*。同年7月,一、二区合并为一区(现城区前身),先后改称阳泉镇、三区、站上区。
1952年置第一区,1956年改站上区,因阳泉火车站得名,1957年与荫营区合并为郊区,1958年改置站上公社,1963年复改站上区,1969年1月更名为城区。
4、行政区划
下辖上站、下站、北大街、南山路、义井、坡底6个街道办事处,4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20.3万人。
5、经济发展
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140亿元,同比增长6.2%;服务业增加值115.6亿元,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同比增长13.6%;财政总收入52562万元,同比增长5.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749万元,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1元,同比增长10%。
阳泉市城区
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按照“六位一体”和“项目推进年”的总体要求,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强化全程跟踪服务,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全年项目储备动态保持在353个,总投资2001亿元左右;签约项目34个,总投资141亿元;落地项目53个,总投资82.65亿元;开工项目29个,总投资47.41亿元;56个省、市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3.41亿元;16个项目先后投产,项目总投资49.66亿元。重点项目的有效推进,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66.9亿元,增长20.2%。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以开放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组团参加了中博会、厦洽会、广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组织具有城区特色的面塑、剪纸两项优秀文化产品参加了全省首届文博会。成功举办了阳泉与深圳山西商会招商合作洽谈会,诚邀广东省物流协会两次来我区协商物流园区合作项目。全年共引进各类外来资金30.68亿元,综合考评排名全市第一。
三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立足城市中心区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信息化方向转变。同厦门电商协会签订建设天桥华城(厦门)电子商务创业园项目初步协议。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同广东物流协会达成了建设广货(山西)分拨交易中心项目合作意向。着力推进“飞地经济”,通过与平定县签约合作,晋浙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众玉晟地源热泵、金星物资激光再制造、蒙牛物流、国药物流等项目落户“飞入地”。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服务力度,同建设银行阳泉分行合作开展了“助保贷”业务,切实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6、城市建设
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管理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全年新增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92%,绿地率3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73平方米。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城市环境卫生整治,连续18年获得省级“卫生区”称号。强化治污减排工作,加强烟尘控制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切实加快“智慧城区”建设,综合指挥中心主体工程实现封顶,为推进城市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平台。
7、社会事业
教育
阳泉市城区
深层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如期竣工。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荣获“山西省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县区”称号。
文化
加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投入,加快集聚资本、产权、技术、人才等要素,拓展文化创意产品流通和服务市场,鼓励各类资本投向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面塑、剪纸等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研发,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培育2-3家具有较强人才积累和产业素质的文化传媒公司,使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卫生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创建工作,1所*、7所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专家复评。2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落实了基本药物制度,区人民医院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计生
人口计生工作成绩突出,被省*授予“2013年人口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先进区”称号。
社会保障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年投入民生领域的财力占到区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66.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发放保障金2756.74万元。为1075名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发放特殊救助金129万元。严格执行廉租住房政策,新增实物配租160户,启动了200套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幸福社区”创建工程,“两面旗帜”带头引领,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特色品牌亮点纷呈,社区自治功能进一步增强。
8、历史文物
百团大战纪念碑
百团大战纪念碑
“百团大战纪念碑”矗立在阳泉市区南6公里,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主峰上。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朱德总司令、*副总司令指挥的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主战场之一。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工农兵铁铸像
工农兵铁铸像是由当年阳泉钢铁厂第一炉钢水铸成的。工农兵铁铸像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城区南大街南山公园北大门东侧。分布面积约149.6平方米。铸造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原型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影片片头工农兵影像。铁铸像设圆形基座,高0.53米,直径2.55米。工农兵铸像位于南山北坡山腰间,北临南大街干道,与市*、阳泉一中相对,与桃河相望。
烈士纪念馆
烈士纪念馆
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城区狮脑山路中段,分布面积3160.6平方米。原名“阳泉市烈士陵园”,建于城区德胜街南侧,2005年6月迁于现址,改称“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坐西朝东,正门上方为时任阳泉市市委书记谢海所题“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该馆位于狮脑山旅游公路一侧,为狮脑山旅游景点之一,平均接待量约100人次/日,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教育基地。建筑以花岗石罩面,门前设汉白玉石栏杆,下为台阶。馆内设不同主题的陈展内容,如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及其英勇事迹和*建设时期涌现出的劳模、建设者。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高约20.2米。正面书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毛体。背面为2005年6月阳泉市委市*题写的纪念碑文,为美术黑体字。该馆建于狮脑山东山腰开阔处,三面环山。东北方遥望桃河主干道。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周植被茂盛,树木有杨、松、槐、梧桐、桃等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