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竹
竿柄长4-6厘米,粗3-6厘米,具7-10节,节间长4-6毫米,通常于母竿基部的两侧以1-3芽出土成竹,竿柄上的鳞片作交互两行排列,革质,三角状卵形,淡黄色,有光泽,除边缘生纤毛外,余处无毛。竿高6-10米,粗1-3.5(5)厘米,全竿共35-54节,先端直立,基部数节间长8-10厘米;中部节间长18-22(28)厘米,圆筒形,黄绿色(幼时竿基部节间被箨鞘包裹的部分则呈紫红色),上部微被灰色小刺毛,竿壁厚5-6毫米,髓呈笛膜状;箨环显著,幼时密被灰黄色或黄褐色长柔毛,后渐脱落;竿环微隆起;节内长约2毫米,刺状气生根通常位于竿下部不分枝的各节,每节共具16-22根,长约2毫米,无毛而具光泽;竿芽贴竿而生,扁桃形,通常以3芽并列,芽鳞光亮,边缘具灰褐色纤毛。竿每节分2-9枝,枝斜展,长35-75厘米,粗1.5-3毫米;箨鞘紫红色,宿存,长三角形,约倍长于其节间,顶端宽约3毫米,中下部革质,向上则变为纸质,上半部渐收窄,边缘通常内卷,背部除鞘基彼此被包裹部分无毛外,其余部分密被向上斜出的棕黑色或黄褐色刺毛,其长约1-2毫米,纵脉明显,腹面无毛,纵脉及小横脉均明显存在,边缘密被棕黑色或黄褐色纤毛;箨耳突起呈小瘤状,紫红色,其上具灰黄色长4-9毫米直立或稍波曲的繸毛;箨舌深紫色,三角状伸出,高约2毫米,边缘具灰黄色长2-3毫米屈曲之繸毛;箨片微小,三角形或披针形,长3-30毫米,基部宽约2毫米,紫色,直立,干后通常扭曲,背面无毛,腹面基部被灰褐色微毛,纵脉明显,基部与箨鞘顶端无明显关节,故不易脱落。末级小枝具叶3-7片;叶鞘长3.5-6厘米,新鲜时上部常为紫色,无毛;叶耳无,鞘口两侧具易脱落的繸毛,后者长为5-12毫米,略呈波曲状,灰色或黄色;叶舌截形,高约1毫米,灰白色;叶片披针形,纸质,长12-20厘米,宽1.1-2.4厘米,边缘均具小锯齿而粗糙,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淡绿色,无毛,次脉4-8对,小横脉不甚清晰;叶柄长约2毫米,无毛;花枝未见。笋期7月底至8月初。
中文学名:*香竹
拉丁学名:ChimonocalamustortuosusHsuehetYi
拼音:xizangxiangzhu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香竹属
1、形态特征
竿柄长4-6厘米,粗3-6厘米,具7-10节,节间长4-6毫米,通常于母竿基部的两侧以1-3芽出土成竹,竿柄上的鳞片作交互两行排列,革质,三角状卵形,淡黄色,有光泽,除边缘生纤毛外,余处无毛。竿高6-10米,粗1-3.5(5)厘米,全竿共35-54节,先端直立,基部数节间长8-10厘米;中部节间长18-22(28)厘米,圆筒形,黄绿色(幼时竿基部节间被箨鞘包裹的部分则呈紫红色),上部微被灰色小刺毛,竿壁厚5-6毫米,髓呈笛膜状;箨环显著,幼时密被灰黄色或黄褐色长柔毛,后渐脱落;竿环微隆起;节内长约2毫米,刺状气生根通常位于竿下部不分枝的各节,每节共具16-22根,长约2毫米,无毛而具光泽;竿芽贴竿而生,扁桃形,通常以3芽并列,芽鳞光亮,边缘具灰褐色纤毛。竿每节分2-9枝,枝斜展,长35-75厘米,粗1.5-3毫米;箨鞘紫红色,宿存,长三角形,约倍长于其节间,顶端宽约3毫米,中下部革质,向上则变为纸质,上半部渐收窄,边缘通常内卷,背部除鞘基彼此被包裹部分无毛外,其余部分密被向上斜出的棕黑色或黄褐色刺毛,其长约1-2毫米,纵脉明显,腹面无毛,纵脉及小横脉均明显存在,边缘密被棕黑色或黄褐色纤毛;箨耳突起呈小瘤状,紫红色,其上具灰黄色长4-9毫米直立或稍波曲的繸毛;箨舌深紫色,三角状伸出,高约2毫米,边缘具灰黄色长2-3毫米屈曲之繸毛;箨片微小,三角形或披针形,长3-30毫米,基部宽约2毫米,紫色,直立,干后通常扭曲,背面无毛,腹面基部被灰褐色微毛,纵脉明显,基部与箨鞘顶端无明显关节,故不易脱落。末级小枝具叶3-7片;叶鞘长3.5-6厘米,新鲜时上部常为紫色,无毛;叶耳无,鞘口两侧具易脱落的繸毛,后者长为5-12毫米,略呈波曲状,灰色或黄色;叶舌截形,高约1毫米,灰白色;叶片披针形,纸质,长12-20厘米,宽1.1-2.4厘米,边缘均具小锯齿而粗糙,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淡绿色,无毛,次脉4-8对,小横脉不甚清晰;叶柄长约2毫米,无毛;花枝未见。笋期7月底至8月初。
2、产地分布
产地:产*东南部及云南西南部
生境:阔叶林下
海拔:生于海拔1700-2200米
3、分类文献
ChimonocalamustortuosusHsuehetYiinAct.Bot.Yunnan.1(2):82.pl.8.1979;*植物志5:23.pl.10.198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