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养老

科普小知识 2024-04-19 20:09:16
...

养老在字典中有八种解释,1.谓保摄调养以延缓衰老;2.年老闲居休养;3.人体穴位名;4.奉养老年人;5.*原住民部落名称;6.《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之一;7.养老即社会保险的俗称;8.古代对年高德劭的老者按时饷以酒食而敬礼之的礼节。其中,奉养老年人与年老闲居休养是其基本释义。

1、养老起源

养老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夏商两代继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于完善。《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这说明西周规定按年龄大小由地方或国家分别承担养老责任,在政策上,不仅*要负责养老,地方也要负责养老。凡年满五十的则养于乡遂之学,年满六十的则养于国学中的小学,年满七十的则养于国学中的大学。这种养老制度,自天子以达诸侯,都是相同的。不过一国的长老,由诸侯致养,若是天下的长老,则由天子致养。西周养老不仅鉴于老年人积累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更出于宗法的等级社会的需要:按长幼之序,定尊卑之礼。正如《王制》所说:“养耆老以致孝。”《礼记·乡饮酒义》也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这就是西周重视养老制度的根本原因。

2、古代养老

汉朝养老

国人一直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有关家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很多,甚至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成了传家法宝,像严氏和曾氏就是比较著名的。但对老人的赡养似乎逊色得多,既缺乏必要的机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特别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过亿半,养老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大问题。纵观古今,各朝各代赡养老人的做法差异很大,最好的要算汉代了。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到了成帝建始年间,又将享受这种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龄降到了70岁。每年秋天,由地方*普查人口,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乌也,欲老人不噎。”从这个记载来看,汉代的养老敬老,不仅务实,而且还有良好的健康祝愿。

据1959年在甘肃武威县咀磨子18号汉墓内出土的一根鸠杖杖端系着的王杖诏书木简,以及1981年在同一地点汉墓中出土的一份西汉王杖诏书令册木简记载,汉朝的养老敬老法规始终一致,没有间断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皇帝就要诏告天下。

最耐人寻味的是西汉诏书中明确写道:“高年赐王杖(即前文中的玉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当时的“六百石”官职为卫工令、郡丞、小县县令,相当于处级*。那也就是说,汉代的七十岁老人在“政治”上享受处级待遇,持王杖进入官府不必趋俯,可以与当地的官员平起平坐。

汉代老人的“政治”待遇还体现在可以“行驰道旁道”。驰道是专为天子驰走车马的,绝对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许。可见汉代老人是何等特殊!

诏书还明确规定,各级官府严禁对高龄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准辱骂、殴打,违者“应论弃市”。其中记载了汝南地区云阳白水亭长张熬殴辱了受王杖者,还拉他去修道路。这件事影响很大,太守判决不了,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也难断决,只好奏请皇帝定夺。皇帝说:“对照诏书,就该弃市。”张熬被判处死刑。今天看来不可思议。

其他朝代

也许是受汉代的影响,后来各朝各代对老人的待遇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是金玉良言。

3、农村养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以上四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养老体系。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

土地养老

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

社会保险

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即为“农村社会保险”开了先河。在方案中,提出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该方案于1994年在一些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开始试点。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

社区养老

社区(含乡镇)养老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做法,给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社区养老的实施范围比较窄,往往受制于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消费养老

消费养老是新近崛起的一种养老模式,其核心是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产品后,企业应该把消费者的消费视为对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该企业的利润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不仅关心自己所购买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关心购物后所带来的利益。

企业会拥有大量来自消费者的返利而成为资本市场的强者,并且会为养老保险提供一个广阔的巨大资金来源,能在不增加消费者负担的情况下,逐步为消费者积攒一笔可观的养老资金,从而解决许多与养老有关的难题。

5、国家计划

国家养老工程计划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十二五期间,民政部决定,连续五年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用多元方式来解决养老问题。

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工程有个六个计划作为支撑。

一是在大中城市要建设一批集养老示范、培训实训为一体的较大型的养老机构,我们简称为“阳光计划”。

二是在区县一级,每个区县都要建设一所以养老为重点、兼具为残疾人和孤儿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简称为“月光计划”。

三是在社区要建设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星罗棋布的站点,我们简称为“星光计划”。

四是在农村乡镇继续建设为五保老人服务的五保敬老设施,我们简称为“霞光计划”。

五是开始试点、逐步铺开,在农村建设的、由村主办的互助养老幸福院,我们简称为“幸福计划”。

六是同时在各类养老机构和社区配置不种康复辅具,我们简称为“福康计划”。

通过这几项计划的实施,涵盖了养老的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的功能,为了把它落到实处民政部还制订了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监测指标体系,随时对各地的发展进行监控,并且制订了以奖代补的政策。

6、国内难题

“发展中的中国养老体系面临严峻考验。社保基金增值保值任重道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近日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题演讲。项怀诚说:“我国现在虽然还处于劳动力黄金时期,但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我们显然已经跨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10月23日《新华网》)世界银行数月前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指出,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不断深入,“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转变为依靠养老金防老,可是,被人们视为“养命钱”的养老保险如今却面临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截至2004年底,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养老保险的心腹之患。

据了解,在7400亿元被挪用的资金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本应作为未来养老金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为何发放给已退休职工?直接原因来自我国退休人口的剧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老龄化浪潮正在逐步加剧,预计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从城镇的养老保险计划来看,现在已经达到了三个在职人养一个退休人的比例。

提前退休也是加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原因之一。在过去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困难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严重,特别是为安置富余人员,大量职工提前退休,将负担转嫁给养老保险。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先后提前退休了500多万人,按每人减收增支1万元计算,每年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缺口500多亿元。

在计划经济*下,职工的养老保险、退休是由单位和国家包下来的,那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今后大量职工退休可能承担的资金压力,也没有个人账户的安排,更没有相应的资金积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那么他们的“养老钱”从何而来?在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缺乏雄厚的资金积累的情况下,这个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在职职工肩上。于是,在职职工缴纳的本应积累在个人账户中的养老保险费,就被挪用于为已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提前退休等原因引起的退休人员剧增,用现在人的钱支付上一代人的养老金的现象也就日益严重,这样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也变本加厉。

7、困局根源

覆盖面窄

包括4000多万已退休人员在内,我国上年末的参保人数只有1.6亿多人,仅占城镇人口的30%左右,不及劳动力人口的15%,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历史包袱

在计划经济*下,职工的养老、退休是由单位和国家包下来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退休的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那么他们的“养老钱”从何而来?这个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在职职工肩上。

制度缺陷

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现代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强调要增强个人参与的自我保障意识,但仍要有国家、集体和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从近几年改革的实践看,“统账结合模式”并未真正实现。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基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有些地方甚至在实施中还进一步把“个人交纳为主”改为“全部由个人交纳”。这就使得现阶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鼓励性储蓄,因而也就不可能强制农民参加。而“强制性”一向被视为社会保险的固有属性,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既难推行,又失去其社会性。

制度上存在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过低目前全国适龄人口的参保率相当低,覆盖面非常狭窄,使得保险的互济性很差。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仅有5500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全国农民人数的5.8%。在保障水平方面,《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至20元10个档次缴费。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即使农民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2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由于管理是以县为单位,相关的成本只能在县的范围内分摊,边际成本只在较小的数值上移动,规模不经济就非常明显。另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199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一方面造成*的包袱加重,现已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只好下调,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下降。

人口老龄化

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城镇退休人员将达到7000万人,2020年,将超过1亿人。到2030年,预计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率将会达到24.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8.5个百分点。全国老龄办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提前退休

在过去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困难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严重,特别是为安置富余人员,大量职工提前退休,将负担转嫁给养老保险。

8、地*策

北京

2017年12月12日,北京市民政局正式对外发布共有产权养老房试点情况,恭和养老中心是北京市首个共有产权养老设施的试点,这在全国也是首创。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养老院,但每个入住于此的老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同时还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共有产权养老设施试点”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在一起,为“有房子”的老人提供24小时的养老服务。


共有产权养老房

恭和养老中心项目位于朝阳区双桥西巷6号,总建筑面积491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77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350平方米。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养老设施居室、医务室、养老机构(医疗/养护中心)、活动室、餐厅等。

据北京市民政局介绍,该局与北京市住建委联合印发《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试点方案》,支持有关企业利用朝阳区双桥地区的恭和家园养老设施建设用地,探索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模式。这种模式即“居室分割定向出售、公共服务空间持有经营、限龄人群居住”,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融合起来。

按照这种模式,养老居室由养老服务企业与符合条件的购买者分别按5%、95%的份额共同持有,限定60岁以上老年人居住。购房后,入住的老年人可以享受由企业提供的配套医疗、护理、餐饮等公共服务。

试点经营单位负责人介绍,项目于2016年4月7日获得预售许可证,可销售养老公寓365套,销售均价每平方米45448元;车位84个,销售均价每平方米3842.39元。项目于2017年6月10日开始认购,2017年7月14日正式网签,至2017年9月23日累计签约143套。

目前,试点的365套共有产权养老住房已入住了143户,产权持有者都将拥有50年的“不动产登记证”。未来,试点如获得市*验收,达到“医养结合、共有产权”后,将向全市推开。

上一篇: 托老所

下一篇: 亿达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