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博物馆
冉庄地道战博物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清苑县境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下的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极为重要的战争遗址。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曾多次有过关于“地道战”的描述。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中文名称:冉庄地道战博物馆
英文名称:MuseumoftheTunnelWarfareatRanzhuang
类别:革命历史纪念馆
建馆日期:1959年
地点: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村
门票:免费
1、博物馆简介
冉庄地道战博物馆
冉庄地道战博物馆是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村。1959年设纪念馆;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加固保存着千米地道主干线及部分战斗工事和地道口。1964~1966年,增设冉庄地道战展厅。
地道设有墙根壁、地平面、牲口槽、炕面、锅台等各种伪装的地道口。筑有碾盘、地平堡、柜台、烧饼炉、石头堡、高房、小庙等战斗工事及暗室、暗枪眼、水井,都与地道相通,构成了一个纵深立体火力交叉蛛网阵地。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指路牌、油灯、陷阱、厨房、厕所和掩体。
馆内藏品106件,画面23幅,照片和复印资料24份;以及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字、题词16件。重要藏品有:地道战首战告捷,县武委会颁发的奖旗一面,当年发布动员及战斗号令的军号。还复制有地道战民兵战时装、子弹袋、土电话等文物。
2、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坐落于冉庄村南九龙桥西南侧,占地24亩,建筑面积约326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800余平方米。纪念馆外墙上,聂荣臻题词"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苍劲有力,展厅入口处悬挂的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牌匾引人注目。步入展厅,"冀中沦陷"、"国民蒙难"、"力挽狂澜"、"地下长城"等展区再现当年抗战场景,陈列的民兵挖地道工具、抗战武器、缴获的战利品、抗日烈士遗物等抗战文物令人目不暇接。
新馆直通地道。冉庄地道一般宽0.7米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在长达16公里的地道里,各种地下设施设计巧妙,共有23种,256处之多。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冉庄人民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橱等不易发现处巧妙地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交叉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光荣称号。《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影视片都曾在此拍摄。
3、历史沿革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立于1959年,位于遗址文物保护区内,建馆至今冉庄地道战遗址荣获了多个荣誉称号。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被共青团*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7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05年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2009年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确定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2002年以来,冉庄地道战每年接待游客都在50万人(次)以上,自建馆以来,累计已有1500万人(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旧馆存在的规模小、设施简陋、展示手段陈旧落后等诸多问题日益显现。为此,2005年,省级相关部门下发文件,对纪念馆迁建项目正式立项。《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工作计划》、《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也先后出台,确定了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新馆建设三大工程。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总投资1780万元,于2008年10月25日正式动工兴建,按照"严肃保护、完整扩展、规范管理、提高效能"的指导思想和"大手笔谋划、大力度运作、扩地下、改地上、迁展馆、兼顾生态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历经两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陈布展,终于在今年9月2日落成并投入使用。
4、革命文物
馆内藏品106件,画面23幅,照片和复印资料24份;以及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字、题词16件。重要藏品有:地道战首战告捷,县武委会颁发的奖旗一面,当年发布动员及战斗号令的军号。还复制有地道战民兵战时装、子弹袋、土电话等文物。
5、冉庄地道布局
冉庄地道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延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通、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地道内各种地下设施设计也十分巧妙,共有23种,256处之多,如地下指挥部、储粮室、兵工厂、水井、翻板、卡口、双层地道、翻眼等。
双向地道
冉庄地道网中有一条双向地道,这条地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可以将地道关闭,通道两端有翻板陷阱,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进了囚笼,这就叫“堵住笼子抓鸡,关起门来打狗”。
为防敌人用水灌地道,冉庄的地道与水井相连,正如电影《地道战》中说的“水是宝贵的,应让它回到原处”。无论敌人从哪口水井里灌地道,水都会流回原处。
地下兵工厂
地下兵工厂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土兵工厂。梁连恒在七七事变前是做鞭炮的,对炸药比较了解,就由梁连恒负责,除梁连恒外,还有7名技术人员。
开始,地下兵工厂设在梁连恒家的红薯窖内,但是在1939年被敌人发现,遭到破坏。后来梁连恒设计将地道口通到炕上,可从屋内炕上的地道口进入地下兵工厂。
民兵们用简单的工具制造了大量土武器。地下兵工厂分工比较细,主要有锻轧组、铸造组、机加工组。锻轧组以烘炉为主,在这里锻造打制大刀、长矛、土枪及各种武器配件。炭窑是制造火药原料的,火药配方很简单:一硝、二磺、三木炭,再加上蒸煮、晾晒、细加工,便成了理想的火药
铸造组通过各种关系将焦碳从敌战区搞来,利用废铁等铸造地雷、手榴弹;他们制造的第一批地雷的壳是用从京汉铁路扒回来的钢轨为原料铸的。
锻轧和铸造都产生大量的烟,为了把地下土兵工厂里的烟排到地面又不让敌人发现,他们就把梁连恒家的院墙修成空心,而且墙上留有排气孔,空心墙与地下兵工厂的地道相连,烟可以先通过这些洞吸到空心墙里,再由空心墙上的气孔排出。
机加工组用土旋床加工地雷、手榴弹把柄等木制配件,还用来加工制造镗床、土枪、火枪筒等武器零部件。各种零件制造好后,就在地下土兵工厂里装组成土枪、掷弹筒、地雷、手榴弹、子弹等武器。当时制造武器的工具和方法比较简单落后,所以,民兵还在工厂里挖了一口防爆井,弹药万一在组装中出事,可以立即投入井中,以防伤人。在铁、木构件上打孔都是在土车床上加工。工厂里,每道工序完全是由人力来完成。武器制成后,存放在地下库房里。
战斗过程中,地道内的交通员通知兵工厂某工事需要什么武器,土兵工厂就可以在敌人的脚底下运送过去。
土坦克是数层用水浸湿的棉被盖住木桌做成的,抱炸药包的人在木桌下顶着桌子冲锋,用以防子弹。1945年拿下黑风口据点时就用了这种土坦克。
冉庄民兵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办起的地下兵工厂,制造武器打击敌人,为抗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翻眼
翻眼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翻眼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翻的,另一种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来防毒气,因为毒气比较轻,只向上走。虽然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可以将毒气隔开,使两面地道不会相互影响。而且它还是地道内一处很好的防御设施,当敌人进入地道,民兵可以在口上等着他,居高临下,来一个打一个。
卡口
卡口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因为它比较矮小,如果敌人放毒气或放水,民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将地道隔离。此处敌人进入地道,一个人在此把守,敌人过来就得爬,那样民兵们很容易消灭他们。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卡口在地道内不能太多,那样会限制民兵的行动。
三官庙
原是供奉尧、舜、禹的庙宇,乡民称为三官庙。
旧时有泥塑神像,神像前香火不断,但却救不了我们。民兵们拿起武器开展地道战,来保卫家园,抵抗侵略。为方便作战,他们把泥塑神像拉倒,庙内筑地道口通地道,在庙墙上筑暗枪眼,垒墙堵住庙门,就这样把庙宇改装成作战工事。
1939年,敌人火烧冉庄村时,把冉庄村的老百姓赶到三官庙前,妄图搜捕抗日*,摧毁我抗日政权,在这里发生了冉庄*。残暴的敌人杀害村民13人,抓到黑风口据点11人,伤十数人,还放火烧民房700余间。
地道战期间,三官庙工事成为把守清水河南大桥的重要射击堡垒,并与青神庙工事及两侧民居暗枪眼相配合,形成一道阻击敌人的屏障。
青神庙
始建于明,用于供奉青苗神,乡民在这里乞求五谷丰登。
1942年,冀中环境残酷时期,区委书记张森林藏在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李永家绝密地道内办公,由李永负责送饭和通讯联络。
张森林的母亲,常以到青神庙上香为掩护,将洗换的衣服和食物置于与地道相通的神台下,由李永从地道内取走交给张森林。
后根据战争需要,将庙门堵死,拆去神台,改为战斗工事。
冉庄抗日村公所
原是冉庄村公所,始建于民国年间。1938年冉庄建立党组织和抗日政权,改称冉庄抗日村公所。这里是冉庄抗日活动的中枢,下设“五大会”: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冉庄妇女抗日救国会、冉庄青年抗日救国会。
张森林任冉庄抗日村公所秘书,其真实身份是冉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38年秋,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来到冉庄,在这里谈判收编清苑县西片联庄会,把“不抗日、不降日、打土匪、保家乡”的地方武装改编成*领导下的抗日力量。这批武装力量(清苑县5000余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转战南北,为抗御外侮,为祖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水井
冉庄有一眼砖砌水井,它是通往地道的13眼水井之一,做地道内排水、取水、通风之用。电影《地道战》中,日伪军抽水灌地道,地道内民兵群众又让水流回原处,即拍摄于此。
说起这眼水井,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据传,明崇祯年间,清苑县大李各庄(在冉庄南20里)籍人陈灿,为官清正,颇得崇祯帝赏识,擢升吏部任职。在职期间,因政绩显赫,崇祯帝赐给他很多银两。
后来,陈灿回故里省亲,令自京畿至大李各庄沿途数十里构筑一井,以供随员炊饮。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义军首领李自成所属刘宗敏部,率义军自山西入河北与李自成会师北上,直逼北京。陈灿所筑水井大部分被义军所用。崇祯帝闻后大怒,以陈灿暗通“反贼”为名,将陈灿处死。
冉庄街头明井,是陈灿所筑水井中保留下来的唯一水井,也是冉庄人民抗击日寇的见证。
冉庄十字街
冉庄十字街
冉庄十字街是地道战的中心地带之一,地下设有指挥部、休息室等,十字街四壁墙根设暗枪眼若干。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当年栽下槐树的冉、曹两姓在冉庄村已无后人,就连他们的坟地也变成了大片民居。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在街头古槐上悬挂北大寺的铁钟,用以报警。在1965年拍摄电影《地道战》时,这两棵老槐树还有生机。由于树龄已高,且当年挖地道时破坏了槐树根,后来枯死,但它的树干依然挺立。
古槐北侧为地道战地面指挥中心,当年由于这两棵老槐树枝繁叶茂,过往的人都愿在树下歇脚。有间屋子原为一个店铺,柜台下面有地平面地道口与地道相连,作战时就成了地面指挥中心。
西南隅房顶为高房指挥中心,并有高房工事通夹壁墙至地道,这里的地道口为墙根壁地道口。1950年,冉庄民兵曾以实战的形式迎接来自36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团,外国青年代表参观团找了好长时间,硬是没有找到地道口。
6、景点旅游
地 址: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
交通线路:保定市汽车站乘冉庄至阳城班车至冉庄
开放时间:淡季9:00~16:30 旺季8:30~17:30
闭馆日:除夕、春节
7、相关新闻
冀中上万公里长的抗日地道,如今只有清苑冉庄等几个地道保存相对完好,它们也大都经过重新修葺。然而,对于这份厚重的历史遗存,地方*疏于管理,甚至导致存在安全隐患。2017年1月,冉庄地道战遗址受到降级处理,由4A级景区降为3A级景区。
河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2017年1月4日发布了《关于2016年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专项整治行动的通报》。通报称,冉庄地道战遗址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景区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周边广告和商业设施影响景观;二是参观地道内灯光照明系统、安全防护措施及提示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三是景区游览各节点缺乏统一管理,未形成完整的游览服务系统;四是停车场面积较小,厕所数量不足,游客中心选址不当,全景图、导览图要素不全且数量较少。
公开资料显示,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自2016年10月开始,河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全省4A级以上景区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已对在此检查中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的21家景区给予取消资质、降级、严重警告等处理。冉庄地道战遗址景区是其中之一。
通报称,本次被警告、严重警告的景区,必须限期整改完成并通过验收后,方可撤销对其所做的处理;本次被取消及降低等级的景区,必须在整改完成后,按照有关程序重新申报创建相应等级的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