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任弼时中学
任弼时中学,坐落于革命摇篮井冈山下永新县城内,前有烈士公园,后处禾水河畔,绿树成荫,环境优雅。
1、历史沿革
近一个世纪以来,星移斗转,几度更名。现校址为前清选拔秀才的考棚。这个考棚创建于嘉庆十七年(1812),耗资1.5万余贯,费工4.2万多个,历时六年始成。“周百三十余丈,号舍堂楹,宏厂装备,前设重门,四周厚头墙垣。”1921年永新社会贤达刘彭龄始创禾川中学。1931年8月,在校内设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49年7月以禾川中学为基础,将永新县中、四维中学、华南中学合并为永新联合中学,由县长马健兼任校长。1950年经省*批准,更名为江西省立永新中学,并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中学,担负着江西的永新、宁冈、安福、莲花四县的高中招生培养任务,还面向湖南的茶陵、酃县、攸县招生,一度成为湘赣边区文化教育的中心。1984年8月7日,**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1985年4月3日江西省人民*批准,决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的名字,将原省重点中学永新中学更名为任弼时中学。
校园中心矗立着一栋两层八间的老式楼房。1929年6月25日,*同志曾在这栋楼房里召开红四军连以上的*会议,研究分步发动群众和边界土地革命的有关问题。1932年1月,湘赣省军区成立,军区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红四分校也在此办公。1933年6月任弼时同志受*委派来湘赣省担任省委书记时,也居住在这里。当年*、任弼时、王首道、肖克、王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创建了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此楼房于1959年11月被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革命文物,加以保护,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任弼时故居。
2、学校简介
学校占地面积约为12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有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科教大楼,其中有一个多媒体演播厅,两个60座电脑室,五个多媒体教室,一个教师电子阅览室,一个课件制作室,两个语音室,两个豪华物理实验室,有安装了双控系统的35个教室;有美观大方可容纳3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适合教学需要的实验大楼;有约5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有藏书近8万册、报刊400多种的图书馆;有可容纳2000多人住宿的男女生公寓;有实用舒适的三栋教工宿舍楼。校园内还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任弼时同志的故居,有烈士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子珍亭,构成了较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任弼时中学按照省重点中学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分三年剥离初中,现只有高中部,共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全校教职工260人,专任教师235人。其中高级教师92人,本科以上学历教职工229人;男教职工165人,女教职工95人;中*员70人。有陈香梅奖、张果喜奖获得者。在国家、省、市各级教育教学论文比赛和佳课比赛等活动中有上千人次获奖,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千篇。
3、文化传统
任弼时中学创建近百年来,形成了“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校训,“严教爱生、敬业务实”的教风和“尊师守纪、勤学奋进”的学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学校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形成了“严谨而不死板,量化而不繁琐;分工而又合作,竞争而又和谐”的管理格局,使学校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化、人文化。在教育教学上,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狠抓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形成了“备课—说课—听课—议课”的集体备课系统,不断探索校本研究新路子,使教学教研更趋自主性、广泛性、合作性、实效性。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团结拼博,勤奋向上,勇于创造,与时俱进的良好校风。
4、办学成果
近一个世纪中,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莘莘学子中,有原国家政协副主席王恩茂,无产阶级革命家贺敏学、贺子珍、贺怡,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李治、刘回年;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欧阳自远;有国内外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龙庆忠,饮誉南北的医学家王子玕,有造诣很深的音乐家唐学泳、贺大行等。解放后,又为高等学校输送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近些年,录取清华北大26人,高考升学率一直列全省第一方队,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居吉安市前三名。
5、所获荣誉
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全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集体”“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省精神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精神文明单位”“全市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市级人才工作示范点”“吉安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吉安市安全文明校园”“南京军区国防生源中学”“中南大学优秀生源基地”等省市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