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京白局

科普小知识2022-12-30 19:21:12
...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揉进了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白局属于联曲体说唱艺术,白局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富有江南特色;白局的伴奏多采用江南丝竹乐器,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盘、酒盅等特色打击道具,表演起来十分生动有趣。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表演内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对于研究南京方言,人文风俗有很高的历史贡献。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被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产生背景

关于南京白局的渊源及形成有多种说法,大致可归并为“机房生成说"、“织工擅唱说”和“青曲别种说”三种。

机房生成说

其一,相传清乾、嘉年间,南京白局诞生于南京的织锦行业。由于织锦工人常年十分辛苦地劳作,一种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便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南京白局的雏形。有关当时织锦工人辛勤劳作的场景,在明代陈大声的《滑稽余韵》中对此描写的十分生动:“双臀坐不安,两脚蹬不败。半身人地牢,间口床荤饭。逢节暂松闲,折耗要赔还。经络常通夜,抛梭直到晚。将一样花板,出一阵嫂酸汗,熬一盏油干,闭一回磕睡眼。”可见,繁重的织锦劳作,恶劣的工作环境,工人们在织锦过程中,上、下手对唱、赛歌,或即兴创作顺口溜,以便松弛自己紧张的情绪。其所用的曲调大多是当时流行于民间的俗曲,所唱内容五花八门,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带有色情成分,老板也不过问。在所唱曲日中有不少是反映织锦生产、织锦工人及城市民众生活内容的,譬如《云锦诀》《机房苦》《采芦篙》等。

其二,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说唱艺术。在南京云锦织造业比较发达之时,织锦工人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边操作,边说唱,以消除劳累,抒发情怀。逢到街坊上婚嫁祝寿、盂兰盆会或其它的传统节日,几个爱唱的织锦工人凑到一起,搭台说唱,自编自演。因其“白说白唱,不要报酬”,故而得名为白局。

其三,南京白局是运用南京方言进行演唱的民间说唱曲种。流行于南京的主城、六合、浦口、江宁以及安徽的来安、天长等地区。南京白局是由南京丝织业(云锦、绒、缎)工人们创生发展起来的。在漫长而枯燥的丝织生产中,他们手不停梭,口唱小曲,自娱自乐。从这种“机房里唱曲”,并逐渐运用明清俗曲、江南小调而发展成曲牌联缀、曲目日渐丰富的民间说唱艺术。显然,南京白局所用曲调与江苏省内流传的牌子曲基本一致,并尚有明清两代大江南北,秦淮两岸民间俗曲的古朴色彩。譬如其主要曲调有《满江红》《川心调》《数板》《梳妆台》等。

织工擅唱说

其一,南京白局演唱原为南京丝织业机房工人、家人、亲友相聚时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后来也常被应邀于婚娶喜庆以及盂兰盆会时进行演唱。由于这种表演不取报酬,全属白唱,又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而名为“白局,

其二,据说光绪初年,南京六合南牙地区“烧纸杨”(杨姓的一个专门从事丧事的吹鼓班)等吹打班,常在一江之隔的燕子矶、晓庄一带演奏,从而引起晓庄地区织锦工人的兴趣,后来织锦工人组成班子摹演,并很快创作出了《小上寿》《目遇十个郎》等曲目,并很受听众的赞赏。再后来又陆续编唱了多个曲目,并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众多曲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南京白局说唱。

其三,南京白局乃说唱艺术,应属曲艺范畴,它不同于南京白话。南京白话是以说故事、讲笑话为主,南京白局却以唱小曲为主。清末以来,在南京老城南云锦工人聚集的地区(沿内秦淮河一带),每到春、夏、秋季,在街头巷尾,均能听到云锦工人在劳动之余的歌唱,这种歌唱是运用江南民歌小调的曲调,填上抒发胸中感慨,宣泄对云锦作坊工头、场主不满的歌词,也有歌唱南京风物的。这种表演形式均为自我娱乐,表演时观者围坐四方,由于是白听不收钱。故此,这种表演人们称之为“白局’。

其四,六朝古都南京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如同北京有京韵大鼓,苏州有苏州弹词一样,南京也有自己特有的曲种——南京白局。它是一种土生土长、风格淳朴、语言感染力极强的民间说唱艺术。最初是由南京丝织业工人根据当时社会新闻、民间传说,用明清俗曲曲牌以及江南小调连缀演唱的艺术形式。其演唱时少则一人,多则三五人,说方言、唱但曲,滑稽热闹,通俗易懂。由于每唱一局称“摆一局”,又不取报酬,故称“白局”。旧时在南京的街头巷尾,随处可听到人们在唱南京白局。

其五,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以南京方言进行演唱的说唱曲种。也是南京地区唯一的本土古老曲种,其流布范围除南京市区外,尚在南京六合、浦口、江宁及现属安徽省的来安、天长等地流布。据南京曲艺志记载,白局曲种起源于六合农村吹打班子,成长于织锦机房,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原生说唱曲种。当时,南京六合地区一些殷实人家逢婚丧喜庆,总要邀请吹打艺人来增添气氛,有的艺人边打节拍边唱民间小调和明清但曲,并辅以乐器二胡进行伴奏。由此,吹打班子在当地便提高了知名度。由于所唱曲子皆以苏南苏北小调为基础,又揉进了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因而其曲调众多,唱腔也丰富多彩,便有了“百曲”之称。当“百曲”(白局)从乡村流人市区时,南京己拥有了20万之众的织锦工人,他们首先接纳了“百曲”,通过“百曲”的说唱,刻画了机工的悲惨景况,南京白局传统曲目讯房苦》便是最好的明证。

2、历史源流

名称由来

“白局”一词,顾名思义,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又因源自南京,故名“南京白局”。

发展初期

传统织造云锦为两人一台机器,在辛勤的劳动之中,一个坐在织机上面拽花,一个在织机下面机坎里摔梭开织,两人一唱一和,说身边的生活,讲稀奇古怪的事物,谈金陵四十八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调,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宣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用土语描摹痛苦的生活。如“这几天机房不好做,我又被‘坐板疮’来磨,三万六千头的库缎,一天撂上它几十梭,‘焦老机’的老板,天天还在催生活……”,通过白局的说唱,刻画了机工的悲惨景况。

鼎盛时期

随着织锦业的发展,南京白局也随之发展。明代初期南京是京师,中后期是留都,因此南京云锦在明代是一个最高峰时期。明代南京的织锦机房中,机房很高,因为织机也很高,差不多三米左右,顶上坐一个人,称为“拽花工”;下方坐一个人,称为“织手”,这是要求很高的技术活,而且干活时枯燥乏味,为了调剂这种单调的织锦生涯,织锦房里的工人开始自娱自乐,唱一些小曲、方言调子,题材多半轻松诙谐,偶尔也有时事段子,几代织锦工人传承下来,就演变成后代乃至现在的南京白局。明清两代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一种南京特有的曲艺曲种。

清代康熙年间,八旗包衣曹氏家族曹寅主管江宁织造,清宫龙袍就是云锦缝制,其制作精细、复杂,有“寸锦寸金”之称,此时的南京云锦业是又一个鼎盛时期,在此时南京白局也创作出更多的段子。

清乾隆年间,位于当时南京的江宁织造署有南京云锦织机三万多台,织工们日夜辛劳,“三更起来摇纬,五更爬进机坎”,随之出现了很多机工们喜闻乐见的白局曲目,如《小上寿》、《采仙桃》、《金陵四十八景》、《十二月花名》、《十杯酒》、《五更相思》、《八仙过海》、《相遇十个郎》等。

后来织锦工人这种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的白局,因南京味儿特足,很快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的便登上大雅之堂,有的传入澡堂、理发、厨行、茶馆各服务行业,分出不取报酬、只享招待的“白局”,和收酬金的职业班“红局”,百曲因其谐音,而被南京白局所代替。

衰落时期

清亡后,封建皇族被推翻,民国时期中国连年战乱,织锦业也在一片战乱中迅速衰落,尽管南京是当时的首都,但是当时的国民*忙于内战无暇应对,直到*期,南京云锦业濒临灭亡,南京白局也面临失传的局面。

民国13年(1924年),蒙古人民*成立,蒙古人民*恢复了与中华民国的贸易关系,南京云锦得以远销蒙古,此时南京云锦又一度兴旺,南京白局也随之短暂恢复元气,如江宁白局艺人史永余专门来南京参加白局班的学习,用白局形式演唱长篇《英烈传》,时间长达月余而不衰,同样后来他演的长篇白局《刘驼子私访》也深受听众欢迎。

不过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云锦业再度遭受打击,南京白局也即一蹶不振。

建国后,南京市曾经成立过南京白局剧团,但很快就解散了。与苏州评弹和锡剧不同的是,南京白局没有《珍珠塔》这一类的大段唱段本子,多数是讽刺或幽默小品。这跟它的出身密切相关:评弹是闲人的艺术,而白局则是历史上织锦工人工作时间的自娱。

复兴时期

1949年后,南京市人民*曾加以抢救,并同时成立由白局老演员为骨干的专业剧团——南京白局剧团,*期间南京白局剧团因为遭受冲击而*解散。改革开放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南京市人民*一直在努力抢救南京白局这一剧种,成立了南京白局艺术团。经过南京市人民*的关心和南京白局老艺人们的辛勤整理挖掘,二十一世纪初的南京白局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戏曲体系。

2000年后,南京白局最古老的唱腔“南京调”的唱词首次被发现,研究专家王涌坚经过研究和对比,终于澄清了关于南京白局的几种误解,继南京云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伴随云锦编织而诞生的,有织锦工人创造的南京地方特色曲艺“南京白局”也开始了申遗之路。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表演形式

白局属于联曲体说唱艺术,即用纯正南京方言进行念白,同时配以极具特色的曲牌填词演唱,白局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富有江南特色。说唱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新闻和社会焦点事件、当地人的生活主题。

一般情况下,南京白局的演唱是一个段落原则上只用一个曲牌。正因如此,在南京白局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曲牌,这也造成了南京白局的“白局”与“百曲”的称呼在发音上的相像,以致讹传。另外,从南京白局的表演功用上看,其纯粹为“自娱性”的特点,即“白摆一唱局”之略语。

白局演唱使用老南京话,曲调婉转动听,表演有说、唱,偶尔加上身体动作,称为“新闻腔”或“数板”。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变迁,有些词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也不一样,比如说“鸭子”读作“呦子”,“大妈”读作“多嬷”。尾音儿化重,跟京味儿化音的区别在于连读而且上扬,象“碟子、碗”,读起来就是很快“的儿窝儿”。

4、演绎道具

白局的伴奏多采用江南丝竹乐器,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盘、酒盅等特色打击道具,表演起来十分生动有趣。

5、传统曲目

南京白局有曲目近百个,内容大都是自编当地的新闻趣事,短小风趣,比下层社会的“说报”前进了一步,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有许多段子较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

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机房苦》、《抢官米》、《打*》、《倒文德桥》、《南门外倒城墙》、《抵制日货》、《过水荒》等,形成曲牌联缀体。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八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两起风潮。

鸦片烟自叹 祝英台思兄 相遇六个郎 光棍自叹
梁山伯访友 鬼瞧病 蒋军自叹 十二月探妹
南京风俗景 二姑娘害相思 虞美人 韩湘子度妻
抢官米 孟姜女 采仙桃 百鸟保凤
竹木相争 卖油郎独占花魁 倒城墙 金陵遍地景
倒文德桥 灌醋罐 为冤家 货郎子害相思
哭妻房 上寿 打补缸 九连环
毒心寡妇 十把扇子 武松杀嫂 杂八楞
倒贴 哭小郎 老八板 闪板

6、艺术抢救

1949年后,人民*对南京白局进行了抢救扶植。在南京市委关怀下,1960年由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组织成立了南京白局剧团,意图推陈出新,重新将南京白局搬上舞台。同时把一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京白局老艺人请来,一是对传统曲目进行整理,二是请有50多年织龄的老艺人纪鑫山一字一句教徒弟,让白局后继有人,三是从生活出发,编写一些现代题材的新白局曲目。当时白局剧团在原有的“金舵子”、“迥龙”、“数莲花”、“梳妆台”、“满江红”等曲调基础上进行改进丰富,在乐器上又增添撞铃、七星锣等,使得白局器乐更为多采,还创作了《机房苦》、《毛老头配茶壶把儿》、《巧相逢》、《友谊颂》、《母女会》等一批观众喜欢的白局曲目。从1960—1966年,南京白局进入建国后的辉煌时期。香港《三笑》剧组就是在此期间采集到白局的《夸夸调》、《道情调》进行再创作的,片中的大部分曲调都出自南京白局。

1980年代初,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召开了一次会议,试图抢救南京白局这一古老剧种,邀请了五位六七十岁高龄的白局艺人(严洪亮、左帮运、吴鸿祥、梁汉成、聂少庭),为他们录音、记谱,随后组织南京白局老艺人专场演出。

1985年由原南京白局剧团演员徐春华又重新联络,将一些原白局团的演员、演奏员及社会上的白局票友老艺人组织起来,参加省、市、区的汇演活动,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

2003年,*文化部门邀请了多位南京白局的老艺人在甘家大院进行了为期15天、连续30场的演出。

2004年,南京白局成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7年进入江苏省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又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中属于“口头表述传统和表现形式”这一类。

2010年起,徐春华和周慧琴、黄玲玲、何沛四位南京白局当代老艺人虎老雄心在,在南京老城南甘熙故居南京民俗馆进行义演,同时开设南京白局传习学校,由南京白局当代老艺人接收年轻人做徒弟,进行南京白局曲艺的传习传承工作。

近年来,南京市对南京白局的保护传承做了大量工作,成立南京白局研究会、组建白局演出队,逐步收集和整理南京白局的文史资料等。截至2014年,南京市共有白局省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3名、区级传承人9名,南京云锦研究所、秦淮区文化馆、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被确立为白局传习基地。南京市已制定《“南京白局”四年中期(2014—2017)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将启动南京白局数字化采集保护试点和传承基地建设、传承人培训等工作。

7、代表剧团

1960年由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组织成立了南京白局剧团,后在*期间解散。

2015年4月,金陵风白局曲艺团成立,这是南京市首家致力于保护传承南京白局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剧团以黄玲玲和她几十个学生为主。金陵风白局曲艺团把甘熙故居作为传习、表演的基地,定期在南京博物院、十朝汇等处进行白局展演。

8、代表人物

徐春华,1942年出生,1960年进入南京白局剧团学习,从事白局事业半个多世纪。五十多年来,由于坚持不懈地创作表演白局、收集相关资料、整理传统曲目,为白局的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2008年被国家评为“南京白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被南京市档案局评为“南京市百位名人”、也是“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南京白局发音人”。

2010年11月,徐春华担任电影《金陵十三钗》南京方言指导,历时十个多月全程教授片中演员的南京方言,工作教学认真负责,并且得到了导演张艺谋的高度认可,最终将南京方言推向全国。白局代表曲目:《莫愁四弄》、《鸦片烟自叹》、《古人名》、《二姑娘害相思》、《采仙桃》、《告别小平房》、《老来伴》、《云锦美》、《英台思兄》、《四季相思》、《哭妻房》、《虞美人》等。

9、传承意义

南京白局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群众基础大,历史悠久,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艺术升华,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贯穿在白局的说唱艺术之中,某种程度上是传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汉语的文化载体,对于现代人学习古汉语的发音、语法具有独特的作用。

南京白局在古代某种程度扮演着当代新闻媒体的作用,甚至其影响要比现代媒体还要深远广泛,是人民了解南京的风俗文化和历史社会的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第三,白局由于在发展演变中借鉴吸取了扬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风格,因此对于研究其他戏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白局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

10、艺术价值

南京白局是旧时南京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老南京的“方言仓库”,其语言表现诙谐幽默、表演形式经典独特,对研究南京语言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白局表演内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对于研究南京方言,人文风俗有很高的历史贡献。在其流传过程中,还曾在扬州留下了一个新品种——清曲。

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老师曾经说过:百姓的话讲百姓的故事,白局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就因为老百姓喜欢它,它才能流传。它有生命力,就是民间的,越是民间的,越有生命力。

上一篇:卓资山熏鸡

下一篇:布鲁诺.曼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