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清水县

科普小知识2022-12-31 11:09:40
...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面积2012平方公里。县委、县*驻永清镇。清水以“清泉四注”而得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

中文名:清水县

外文名:QingshuiXian

所属地区:中国甘肃

下辖地区:6镇12乡

建立时间:夏商周时期

面积:2003平方千米

人口:31万人(2004年)

地理位置:北纬34°32′至34°56′,东径105°45′至106°30′之间

著名景点:红崖晚照、古洞悬石、月台云影、高岭飞泉俱

地方特产: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

电话区码:0938

邮编区码:741400

1、县区概况


清水县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市,南连北道、秦城区,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在北纬34°32′至34°56′,东径105°45′至106°30′之间。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面积2003.25平方公里。县委、县*驻永清镇。

全县2002年末总户数为64847户,总人口305644人,其中农业人口286051人,占总人口的93.74%,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苗等。

清水古称上邽,以上陇“清泉四注”得其名,古代是中原与西北的古通道,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县境内发现和鉴定的马家窑──齐家文化古遗址有30多处。据传,清水是黄帝的出生地,又是西汉名将赵充国的故里,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民族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统一,建立地跨欧亚的元帝国,最后出兵西夏攻秦州途经清水时,卒于萨里川,即今县城西牛头河畔,历经魏、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民国初属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7月31日解放,8月7日成立清水县人民*,现属天水市。

2、行政区划

清水县设6镇12乡、26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1125个村民小组详细如下:

永清镇:北城居民委员会,城南居民委员会,西关居民委员会,东关居民委员会,东关村,丰盛村,原泉村,义坊村,西关村,张杨村,暖湾村,杜沟村,温沟村,马沟村,南峡村,双场村,樊峡村,李沟村,苏屲村,常杨村,李崖村,雍陈村

红堡镇:蔡湾村,贾湾村,红堡村,安坪村,杜川村,后川村,李店村,刘谢村,崔刘村,西城村,小泉村,周家村,青泉村,唐杨村,倪家村,古道村,衡吴村,曹冯村,高沟村,太阳村,麦牛村,麻池村,新坪村

白驼镇:白驼村,申川村,刘坪村,袁沟村,高峰村,永安村,童堡村,姚黄村,化岭村,杨屲村,阳坪村,玉屏村,芦花村,折湾村,梨湾村,路山村,鲁家村,山湾村,万安村


清水县

金集镇:瓦寨村,槐树村,张山村,城科村,陈湾村,张牛村,连珠村,水清村,桑寨村,曹沟村,杨郝村,潘山村

秦亭镇:柳林村,赵尧村,樊夏村,秦亭村,刘峡村,店子村,长沟村,乔李村,董河村,百家村,李岘村,薛赵村,麦池村,张吕村,站沟村,盘龙村,全庄村,年庄村,党河村

山门镇:薛家村,马堡村,刘崖村,南山村,什字村,山门村,高桥村,大集村,关山村,白河村,玄头村,腰套村,旺兴村,吊山村,白树村,史沟村,观音殿村

白沙乡:汤浴村,温泉村,鲁湾村,程沟村,马沟村,代沟村,太石村,赵沟村,箭峡村,桦川村,桑园村,元坪村,鲁沟村,白沙村

松树乡:时家村,下曹村,椅山村,文湾村,代王村,文寨村,友爱村,堡子村,大柳村,邵湾村,松树村,大庄村,杏林堡村,左李村

王河乡:成寺村,全寨村,魏湾村,李沟村,王马村,西李村,响水村,吉山村,南湾村,水刘村,王河村

远门乡:远门村,夜明村,单魏村,庙台村,安业村,林峡村,梨林村,赵瞿村,王付村,铁炉村,新石村,后沟村


清水县

土门乡:土门村,刘湾村,周山村,梁山村,下赵村,新义村,丰盛村,云山村,小庄村,仓下村,西坡村,高庙村,朱王村

郭川乡:刘窑村,孙山村,平定村,川儿村,吊湾村,黄大村,赵那村,郭川村,郭山村,高湾村,宋川村,田川村,马蹄村,青莲村,韩坪村,石嘴村,挂丹村

贾川乡:贾川村,林河村,董湾村,阳湾村,韩沟村,上湾村,吊坪村,梅江村,崖湾村

丰望乡:王杨村,槐树村,磨上嘴村,邢来村,甘涝池村,徐山村,付崖村,高何村,红湾村,南家铺村,车河村,柏树村,陈马村

草川铺乡:腰林村,教化村,九龙村,火石村,磨儿村,兴坪村,冯山村,草川村,水泉村,黄崖村,刘庄村

陇东乡:风台村,坪道村,崔杨村,谢沟村,庙湾村,赵硖村,朱湾村,田湾村,朱河村,安儿村,石李村,梁庄村,贾集村

黄门乡:元川村,下成村,小河村,硖口村,长谷村,薛堡村,王店村,杨李村,马什村,台子村,黄湾村,后坡村,樊家村

新城乡:张河村,杨河村,王尧村,大陆村,方湾村,李湾村,四合村,蒲魏村,黄梁村,新城村,闫川村,谢山村

县委、县*驻永清镇。

3、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清水为邽戎、绵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时,嬴姓部落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封为王室附庸(周制.其封地方圆不足50里),封邑在今清水县秦亭镇境内,是清水境内最早的城邑。之后,非子等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开拓疆土,发展壮大。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取其地,始置邽县,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秦惠公五年(公元前395年),秦灭绵诸戎,置绵诸道(治今县西南贾川乡林河村),并筑城以加强管理。


清水县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清水县地属陇西郡上邦县(原邽县)、绵诸道。西汉初,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为巩固边防、扩充疆土,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在关陇要冲置清水县、戎邑道(治今黄门乡)与陇县,至此,始有清水县名,县治在古城(今永清镇李崖村)。《太平御览》引述“《三秦记》云:‘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而名。”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置天水郡,辖16县(道),其中清水县、绵诸道均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西汉末年,王莽改清水为识睦。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公孙述于县治以西15里依山筑清水西城(址今红堡镇西城村)。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清水县为?坻聚,与绵诸道、戎邑道一起并入陇县。

三国初,魏复置清水县,废陇县入清水县。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辖4县,清水县属之。西晋时,清水属秦州略阳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仇池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把*伸入清水境内。这些割据*你争我夺,相互兼并,征战不已,给清水的社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晋安帝义熙六年(4lO年),夏王赫连勃勃攻陷清水城,将清水及略阳16000余户居民迁于大城(即夏都统万城,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北)。北魏统一北方后,清水县仍属秦州略阳郡所辖。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戎邑道故地置安戎县,属略阳郡。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分略阳郡清水、伯阳(治今北道区伯阳乡)2县置清水郡驻清水,属秦州。西魏、北周继之。北周,废安戎县。


清水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清水郡,改伯阳县为秦岭县,与清水县均属天水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清水置邽州,辖清水、秦岭两县,历3年废入秦州。“安史之乱”后,吐蕃乘虚而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突破唐临洮防线,取秦、成、渭等州,清水亦被占据,古城废弃。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正月,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盟于清水,暂息兵戈。不久,吐蕃背盟,复据清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凤翔节度使崔珙破吐蕃收复清水,隶风翔府。因老城久废,移县治于牛头河南人口稠密处(即今城址)大中三年(849年),复属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五代时清水虽自前蜀经后唐至周,名为陇右道秦州府所辖,实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复为吐蕃占据,县治迁至上邽城(今天水市秦城区)。

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秦州入宋,清水县属陕西路秦州。此时,清水境内吐蕃已为汉族同化,但秦州羌(即吐蕃“生户”)仍频繁寇掠清水。为此,北宋王朝在清水相继置直属秦州的?穰、冶坊、静戎等寨堡以及太平监,屯兵防守。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县治从上邽城迁回。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秦州都部署曹玮出奇兵破吐蕃李遵立部于三都谷,基本结束了吐蕃对秦州及清水一带的扰掠。此后,曹玮督军民在境内大修堡寨,并筑清水城(即今城址),以拱卫秦州。这些城堡在后来抵御西夏的人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清水县隶秦风路凤翔府秦州,领弓门、冶坊、?穰、宁远等29堡。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一1110年),清水县、太平监和弓门、静戎两寨以及?穰、冶坊2堡均属秦州。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越陇山西进,破清水城,继而攻陷秦州。此后,宋将吴玠曾一度收复秦州,但金仍据清水。建炎四年(1130年1。金升冶坊堡为县(治今黄门乡王店村),与清水县均属凤翔路西宁州。金宣宗贞三年(1215年),清水、冶坊两县以及?穰、静戎2镇均隶属凤翔府秦州。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率部越六盘山到达清水县西江畔(今牛头河),病逝于萨里川(今红堡川)行宫内。


清水县

元代清水县归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废冶坊县入清水县。明太祖洪武二年(1939年),徐达率兵度陇,元清水县令铁木罕巴在马跑泉被明军捕杀。洪武四年(1371年),知县刘德以宋城址重筑清水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清水县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秦州。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陕北、陇东饥民相继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的统治,先后有数路农民军蜂拥而入清水,给地方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水县归闯王义军。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征秦陇,大顺知县丁图昌附清。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清水县属陕西省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康熙七年(1668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为直隶州,清水属之。

民国初年,废秦州设置渭川道,清水为其所辖。民国16年(1927年),改渭川道为渭川行政公署,清水属之。民国38年(1949年)7月31日,清水解放。8月7日,清水县人民*成立,属陕甘宁边区*天水分区。

*成立后,清水县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与天水县(今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多次调整边界。于1961年12月第二次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分置后,县境北界、南界均向南推移,西界西移,辖域由民国时的菊叶形变为东西长方形,县治居县境中心。1985年7月,天水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清水县归天水市管辖至今。全县设6镇12乡、26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11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26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白族、朝鲜族、土家族等8个民族。全县2005年末总户数为66846户,总人口312552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28人,占总人口的93.3%,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苗等。

4、地理环境

地形条件


清水县

清水县地处陇山山地向梁峁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向东北高、西南渐低;最高海拔2201米,最低海拔1112米,相对高差1089米;海拔高度引起热量、降水条件、土壤、植被的垂直变化,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内外营力作用,我县地貌分为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的中低山黄土梁沟壑区——分布于县境中、西部,以高峰科梁和牛头河南北侧梁峁为骨架;面积217.93万亩,处森林草原黑炉土地带,植被以灌丛和草原为主。土石山地中度深切割中山区——分布于县东南,属陇山西延部分,以盘龙山为主;面积45.86万亩,以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褐土为多,有大面积次生林。河谷阶地区以牛头河中、下游及骨干支流下流河谷阶地为主,面积27.70万亩,分为宽窄河谷与峡谷,宽度1——3公里,两岸为河漫滩与多级阶地。一级阶地土层深厚,为我县最好农田。

县境东部为陇山余脉南北向盘龙山,南部有盘龙山南段东西向笔架峰,西部是弓型高峰科山梁,北部为南北向化岭山与封山;在山梁内外,形成以牛头河为中心的汤浴河、樊河、后川河四大水系。在群山环抱中,形成牛头河中部的山间盆地、清水城处盆地中南部,海拔1360米。

气候条件

清水县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583毫米,日照时数2012小时,无霜期17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适合多种农作物和果树生长。局部小气候又有所不同。西南部郭川、金集、土门等乡部分低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0C以上,年降水量500毫米~520毫米,无霜期180天~200天,属温暖半干旱区,作物一年两熟。中部永清、白沙、红堡、、贾川等乡镇的部分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8℃~9℃,年降水量520毫米~580毫米,无霜期160天~180天,属温暖半湿润区,作物一年两熟,少数两年三熟。中部永清、白沙、红堡、贾川等乡镇梁峁沟壑区及远门、丰望、草川铺等乡大部分低山区,年平均气温7℃~8℃,年降水量570毫米~600毫米,无霜期120天~160天,属温和半温润区。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余。东部山门、秦亭、陇东乡及永清、白沙、草川铺、新城乡部分阴湿山区,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610毫米~660毫米,属温凉湿润区。宜林不宜农,是全县的水源涵养区。

地貌演变


清水县

清水县属天水市辖县。历史上,这里地处丝绸之路南路的要冲,从陕西陇县翻越陇山,出大震关(今盘龙铺)至天水(古秦州)、河西,清水为必经之地,素有“陇右要冲,关中屏障”之称。西南经清麦公路至天水火车站44公里,西经云山镇至秦安县城77公里,北经清张公路至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47公里,西南沿清麦公路经北道埠至天水市人民*驻地秦城区63公里,西距省会兰州市395公里,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0公里。

清水县地貌分为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的中低山黄土梁沟壑区——分布于县境中、西部,以高峰科梁和牛头河南北侧梁峁为骨架,面积217.93万亩,处森林草原黑炉土地带,植被以灌丛和草原为主。土石山地中度深切割中山区——分布于县东南,属陇山西延部分,以盘龙山为主,面积45.86万亩,以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褐土为多,有大面积次生林。河谷阶地区以牛头河中、下游及骨干支流下流河谷阶地为主,面积27.70万亩,分为宽窄河谷与峡谷,宽度1——3公里,两岸为河漫滩与多级阶地。一级阶地土层深厚,为我县最好农田。

清水境内地貌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从大约5亿年前的奥陶世开始,境内才露出海面,成为华北古陆的一部分。又过了l亿多年,在中、晚石炭世时经过几次短暂的沧桑变迁之后,到距今大约2.8亿年的二叠纪早期,基本摆脱海水的浸淹。在随后漫长的地质岁月里,经过多次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尤其从距今7000万年的第三纪初期开始,伴随着县东陇山的再度抬升以及后来外力的长期塑造,主要是古牛头河及其支流随地面抬升而下切,到更新世时,地面起伏已经很大,清水地貌大框架基本形成。后来虽然历经数百万年的黄土堆积以及流水、人类活动等外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今天沟壑纵横的地貌形态,但清水县地貌的基本框架并未有很大的改变。

山地地势

清水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90.8%。最高点在东北部秦亭镇白家沟梁,海拔2201米;最低点在西南部红堡镇牛头河出境处,海拔1112米。据调查,全县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4.9%,1500米~1700米的占48.6%,1700米以上的占35.9%,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

横亘于县东的陇山余脉盘龙山,山势巍峨,分支甚多,构成了面积达368.2平方公里的土石山地区。这里山峦叠嶂,峰壑陡峻,渭河一级支流牛头河及其东部支流发源于此。在群山对峙中,小盆地、谷地和峡谷错落分布,其中一些隘口、峡谷,如大震关、石牛峪隘、轩辕峪隘等,曾一度是关中入陇右、入川必经的交通孔道和防止西北羌戎东侵的要隘首关;宽阔的谷地和舒缓的谷坡牧草丛生,次生林密布。金钱豹、鬣羚、毛冠鹿、红腹锦鸡等珍禽异兽出没其间,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发展农牧业的理想区域。历史上,秦人曾耕作放牧于此,崛起于此。


清水县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退耕还林政策的深入贯彻,该区生态环境日益优化,逐渐成了全市乃至全国生态旅游的最佳地之一。传为轩辕黄帝诞生地的三皇谷一带,现已辟为省级森林公园——三皇谷森林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清水中西部地区属陇西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以西部高峰梁和中部牛头河南侧的盘龙山分支笔架山、丁环岭、丰旺山,北侧的化岭山、邽山等为骨架,面积145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2.5%。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750米以下,属中低山黄土梁峁沟壑区。区内中生代及新生代受剥蚀而形成的梁状古地形为第四系黄土沉积所覆盖,在梁的两侧形成面积不大的凹地,沿凹地周围有许多冲沟与黄土梁坡串通。特别是自宋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大规模的毁林开荒使这里的植被日渐稀疏,水土流失加剧,主要是牛头河一级至四级支流的冲刷侵蚀和溯源侵蚀,使黄土梁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古代侵蚀地貌形态为现代侵蚀所改变,形成梁峁联合地形。清水中部牛头河中游及其骨干支流下游河谷阶地区,面积185.1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村镇密集,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以永清堡为代表的诸多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存,特别是县城至红堡一带,河谷两岸为河漫滩和多级阶地,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尤为密集。自汉代置清水县以来一直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数目众多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古城遗址以及汤浴温泉、红崖晚照、赵充国陵园、庞公仙境等旅游景观富集于此。

5、资源概况

总体概况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东北,东与陕西省陇县、宝鸡市相连,距陇海铁路天水站40公里。全县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现辖6镇12乡,总人口31.06万人。


清水县

清水以“清泉四注”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清水秀、资源丰富。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系中原与西北的古通道,秦统一全国的发祥地。清水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境内历史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丰富,特别是水质优良的汤浴温泉为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具有很高的医疗和矿泉水开发价值,为理想的洗浴、疗养、度假旅游胜地。农业资源富饶,适宜规模开发经营。境内有耕地140万亩,人均4.6亩,林业用地93万亩,草山草坡46万亩,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达25万亩,大麻、绿色蔬菜、中药材、花卉规模化种植具有独特优势,以苹果、核桃为主的林果支柱产业已形成规模,特别是沙棘、山梨、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丰富,并开发出了沙棘黄酮、沙棘籽油、果酒饮料等产品,曾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农业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适宜建立各类农产品商品基地和加工企业。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庞公玉”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被誉为“中国一绝”。

清水人民承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之精神,乘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之东风,围绕强农、重工、活商、兴旅、育人的发展战略,以把清水建成林果大县,畜牧强县、生态优县、旅游名县为目标,突出林果、畜牧、经作、酒饮、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六大支柱产业建设,加强通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全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趋于良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开发优势,将逐步成为西北地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名优产品丰富、各类加工业发达、购物环境优良、旅游特色显明、生态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商住旅游县城。

开放的清水热忱欢迎国内外朋友,有识之士前来参观考察,洽谈项目,投资合作,共同发展。


清水县

农业资源

清水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富饶。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林果、经作等农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等,正常年景产量达1亿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胡麻、葵花、大麻、蔬菜、花卉等。其中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600多种,年产量6000多吨,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林果产品主要有苹果、葡萄、核桃、花椒、梨、桃、杏等,是驰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苹果重点产区之一;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十分丰富,沙棘面积30万亩,年产沙棘鲜果5万吨。畜禽主要有牛、羊、猪、鸡等50多个品种,年饲养量136万头(匹、只);以黄牛为主的草食畜养殖业逐成规模;野生动物100多种,珍贵的有毛冠鹿、石豹、红腹锦鸡等。

清水“天河”品牌优势明显,工业生产初具规模。全县工业以酒饮食品业为主体,以建材和机械制造业为两翼。产品主要有“天河”、“羲皇故里”、“充国”、“麦积烟雨”系列白酒、果酒、饮料、果汁、沙棘总黄酮和花岗岩板材、岩棉制品、麻纺织品、制粉机、粉皮机、粉丝机、压面机、铡草机等30多个门类360多个品种。天河酒业集团公司已跻身天水市三大企业集团之一,酒饮产品畅销国内外,先后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国优及省部级优质产品奖20多项。

清水县地处鄂尔多斯地台西南和北祁连地槽褶皱带东端,地理位置独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局地小气候类型多样。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全县水资源蕴藏总量约3.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尤为丰富,为2.3亿立方米。牛头河由东向西至麦积区注入渭河,全长84.6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是清水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地下水主要是裂隙水,总储量约l亿立方米,属雨水补给型,因而面临日趋减少的问题。地下水人均占有量由东向西递减,年可开采量1722.9万立方米,开采量仅占4.3%,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全县总面积302万亩,人均108亩,有耕地140万亩,人均46亩,土地利用率为Bg3%。境内土层较厚,土肥条件好。


清水县

全县有林地64.82万亩,森林覆盖率21.63%,木材蓄积量101.96万立方米。生长着杨、榛、桦、栎、松、楸等250种木本植物。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较丰富,其中沙棘面积30万亩,年产沙棘鲜果5万吨,为全国四大沙棘基地之一。林区野生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金钱豹、斑羚、鬣羚、云豹、林麝、毛冠鹿、水獭、猞猁、鸳鸯、红腹锦鸡等珍禽异兽60余种,其中10余种属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境内中药材品种繁多,有70科165种,主要有半夏、沙参、大黄、独活、升麻、甘草、猪苓、柴胡、五味子、元胡等植物药材以及鹿茸、麝香、豹骨等名贵药材,年产量2000多吨,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经济林木以核桃、苹果、山杏、梨、花椒为主,年产干鲜果80多万吨。其中苹果有40多个品种,12万亩,年产量7万吨,尤以红星、红冠、超红、首红、红富士等质优量大,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是驰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苹果重点产区之一;核桃年产3万吨,曾荣获1997年甘肃省首届林产品展销会金奖,大量出口于东南亚、西欧、北美;黑木耳年产2000公斤以上,质量上乘,畅销全国;蜂蜜、蘑菇、花椒、柿子等各具特色,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天然草地45.6万亩,野生牧草25科183种,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为主。蚕豆、豌豆,尤其是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较广阔。以黄牛为主的草食性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已建成汤浴河、牛头河、柳林河和东南部山区等4个黄牛养殖小区,年出栏黄牛2.3万头,成为天水市黄牛养殖基地。

矿产资源

清水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20种。其中金属矿主要有金、镁、铜、锌、钼、镍、铁、锰等,种类多,品位高;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磷灰石等,储量大,易开采。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金、铅、锌、铁、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白云石、石灰石等。尤其是辉绿岩精品——庞公玉工艺品堪称“中国一绝”,为观赏、珍藏、馈赠之佳品,开发前景广阔。

清水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20多种。金属矿主要有金、镁、铜、铅、锌、钼、镍、铁、锰等,以其品位高,种类多而闻名。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钾长石、磷灰石等,以其储量丰富,易开采而著称。境内矿产资源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金、铅、锌、铁、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白云石、石灰岩。

清水交通便捷,通迅、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完善。全县电力、电话、广播电视、农机路实现了“村村通”。县内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381公里,县城距陇海铁路(天水站)仅40公里,有清北、清张、大温、桐温等省际、县际公路连通东西南北。移动电话基站覆盖县境80%;县城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7500吨,可采量蕴藏丰富。

6、人口民族

人口

2005年末,清水县总户数为66846户,总人口312552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28人,占总人口的93.3%。

2012年末,清水县总人口330000人,其中农业人口250000人,占总人口的92%。

民族

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苗族、满族、壮族、*、哈萨克族、黎族、白族等。

7、投资环境


清水县

清水投资环境良好,发展商机无限。清水人民抢抓机遇,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县上先后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税收征管、土地使用、证照办理、规费收缴、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对投资者予以优惠,竭诚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随着县域畜牧、林果、经作、饲草、酒饮、旅游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清水涌现出无限商机,众多的招商项目亟待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开发。30万清水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清水参观考察,洽淡项目,投资建厂,兴办实业,清水2012平方公里的投资热土将提供最优厚的回报。

清水坚持科教兴县战略,科教文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实现了“两基”达标,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职业教育有较快的发展,中小学设施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标准化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在实施,天水轩辕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89%,实现每百人拥有电话8.5部。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先后启动实施。《清水县志》、《清水史话》相继出版发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8、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2年年内清水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27所,其中:独立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独立初中21所,附中4所,完全小学199所,教学点75个,幼儿园2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56662人,其中小学31582人,初中15006人,高中5443人,入学幼儿4850人,有教职员工3466人,其中专任教师3210人,初等教育普及工作成效显著,入学率达到98.48%。辍学率1.28%,毕业率99.75%,完成率94.83%。全县本科以上学生录取人数426人。

卫生事业


清水县

2011年,清水县有卫生机构539个,其中乡中心卫生院9个,乡卫生院14个,各类医务人员107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58人,病床总数815张。

2011年,清水县人民医院被省、市确定为甘肃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已建立健全了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制度,基本药物共438种,使用率达90%,门诊费用由原来的86.03元降至81.36元/(人次),降低了5%,平均住院费用由原来的3100元降至2814.5元,降低9%。

社会保障事业

清水县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119人、7351人、4415人、1400人、10968人和11632人。城镇低保标准由2006年的每人每月125元提高到167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006年的每年每人600元提高到850元,五保户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人2046元,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全面落实。

清水交通便捷,通迅、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完善。清水县电力、电话、广播电视、农机路实现了“村村通”。移动电话基站覆盖县境80%;县城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7500吨。

9、历史文化

清水古称上邽,以上陇“清泉四注”得其名,古代是中原与西北的古通道,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县境内发现和鉴定的马家窑──齐家文化古遗址有30多处。据传,清水是黄帝的出生地,又是西汉名将赵充国的故里。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统一,建立地跨欧亚的元帝国,最后出兵西夏攻秦州途经清水时,于1227年8月25日(宋宝庆三年七月十二日)卒于萨里川,即今县城西牛头河畔。

轩辕故里


清水县

清水这个陇上古县,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轩辕故里”。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清水县,在县城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位于清水县东南70里关山林海深处。

轩辕谷,亦称三皇谷,俗名三皇沟,在今山门镇白河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三皇谷景区也得到大规模开发。2003年7月,三皇谷被正式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是清水县继温泉省级森林公园之后的又一处省级森林公园。

清水县是“轩辕故里”,文献中屡有记载。史称“有娇氏以戊己日生黄帝于天水”。晋.郭璞《水经》载:“帝生于天水轩辕谷。”《甘肃通志》载:“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直隶秦州新志》载:“帝生于轩辕之丘,名日轩辕,今清水县有轩辕谷。”《甘肃省志考异》中载:“轩辕谷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帝生处也。”清水古称上邽,又属天水郡管辖。故史料中所说的天水轩辕谷,实际上就是清水轩辕谷。各种县志亦均有记载,“轩辕谷,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黄帝“生于姬水,长于寿邱”。宋.罗泌博考众说所著《路史》,该书注中有寿邱在上邽语。这些史实与成纪为伏羲、女娲生地,宝鸡为炎帝生地互相印证,有助于证明渭水流城为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年,清水县在三皇沟曾建有三皇庙。20世纪70年代修梯田时,曾在庙基上翻出过瓦砾砖块。1993年春,三皇沟村民犁地时,翻出过两块方砖。据当地年长的村民说,三皇沟原盖有三皇庙,对面有戏台。至今,村民称轩辕黄帝为“轩王爷”或“三皇爷”。后来,由于交通不便,先移到县城窑庄沟,后移建到永清堡下。1943年,*49师驻清水时,拆除三皇庙,盖了碉堡,剩下一厢房。1952年,有位老红军住过家。至今,人们把永清堡后的地方称作“三皇庙塬”。庙前曾树一“轩辕故里”石碑,系明朝学者胡缵宗所题。清水县城在民国时称“轩辕镇”,解放初称“轩辕区”。县城北2公里处的上邦乡李崖村有两孔窑洞遗址,日“轩辕窑”,亦称“轩口窑”,相传为轩辕之母携帝栖居之所。*后,窑洞有画廊。此处断崖处有大量的细泥,壁薄红色的龙山齐家文化陶片、灰坑层多处,属龙山齐家文化遗存。考古证明,龙山齐家文化与黄帝同时代。

10、旅游景点

赵充国陵园


赵充国陵园

位于清水县城北1公里处的牛头河畔。始于汉,后历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铭期史迹。1962年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陵园建筑典雅肃穆,气势恢宏,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区现存历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县级文物保护点十多处,是省内外宾客观光旅游和赵氏族系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也是清水历史文化的窗口阵地之一。

轩辕谷.轩辕窑

皇帝时代在华夏文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继承了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明,为奴隶制文明奠定了基础。轩辕黄帝作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开创了华夏文明。而他的早年时期则是在清水度过的,清水因之而称为“轩辕故里”。在这里,有着关于他的传说和记载,也有他和他母亲生活过的痕迹。

轩辕谷 俗称三皇沟,位于清水县城东七十里的山门乡白河村。据省、市、县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为轩辕黄帝的诞生地。这里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有“轩王爷睡觉石”,轩辕黄帝戏耍之“戏台”、晒太阳之“晒台”。

轩辕窑 亦称轩口窑,位于清水县城北2公里处上邽乡李崖村。相传为轩辕母携帝栖居之所。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处有齐家文化陶片遗存。

永清堡


清水县

清水这片沃土给先民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在这里他们顽强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国开始动摇,留下了大量村落遗址。在清水较为典型的当数永清堡遗址。永清堡遗址是清水县境内发现的一处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位于清水县城一中校址(原国立十中),占地约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层厚约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层、窑穴及房址,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一部分。遗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过渡的社会概况,是清水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秦亭故址

春秋八百诸侯,霸者有五;百家争鸣,儒法尤盛;战国七雄争胜,终为大秦荡平。秦统一了疆域,统一了政治,统一了文化。秦王朝最雄壮的故事写在关中平原,最悲惨的故事刻在了长城脚下。然而,秦人发祥之地却在清水。

大陇西来万岭横,秦亭何处觅荒荆。

非子考牧方分土,陇右山川尽姓嬴。

从秦非子到秦庄公,秦人先后有五代首领以“秦”为根据地惨淡经营,致力农牧,在同西戎的对峙交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居住生息了三百余年。这个“秦”就是后来的秦亭之“秦”,秦帝国之“秦”。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乡、亭。也许是出于追根溯源的缘故,在其先人的发祥地清水首置上邽县,设秦亭。秦亭故址,在今清水县东北秦亭铺乡秦子铺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领非子因在此为王室牧马有功,被封为王室附庸,邑于秦亭。

花石崖——万紫山

花石崖又名万紫山,位于清水县陇东乡。在县城东南28公理的陇东土寨村之涧沟河下游、渭河北岸盘龙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处1823米,山对面下到五里为310国道。这里峰峦叠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实、万紫千红,故称万紫山,又因悬崖峭壁、山石花纹五颜六色,又名花石崖。


清水县

花石崖历史悠久,相传唐代以前就建有庙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7年)重修二台玉皇殿,有匾高载(*中被毁)。现存明清石窟二处,彩塑、壁画和雍正岁次丙午题匾。花石崖按地势分为“东崖”、“西崖”,上有“凤凰头”,下汇“三岔口”,中有“三仙台”等五大部分,东崖峰峦起伏,石崖重叠向上倾斜,悬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黄木狼洞”,洞口约三米,地形险要,洞深莫测。西崖壁立千仞,离奇古怪,崖壁巨石上有一淡土黄色块,光滑明亮,每当夜幕降临,明月东升,其石闪闪发光,犹如一轮明月悬空,故名“月亮崖”。北端崖隆起,圆顶兀石,形似凤头,纵观四野,恰似雏凤临空遥望渭水,故名“凤凰头”。山下东西峡谷飞流激响,幽境怡人,三条小溪汇合,故名“三岔口”。所有建筑物都依山势逐台修建,大体可分为“磨针殿”、“大殿院”、“玉皇顶”、“雷音崖”四大部分,从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约50米,顶阔而平,大约有10平方米,称“磨针殿”,殿内有隋代塑像二尊,均为明清作品。

沿山而上,第一台上有“通仙桥”,“通仙阁”、“静石台”和“青龙洞”。第二台是“祖师殿”。殿前是一刀切齐的悬崖峭壁,高约百丈;台后巨石隆起顶端椎圆,故名“天心石”。第三台沿石缝而上,崖顶倾斜而立,形如虎口,人称“老虎口”,崖顶有“笑天石”,崖上有悬空云梯,攀梯而上,穿过石洞可爬入“观音佛龛”,内有明代塑像三尊。再身贴悬崖峭壁栈道曲栏,曲膝而下,悬空又有石窟一处,为“雷音佛龛”,其间有明代塑像一尊,面部丰满,神情生动,为石窟艺术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