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孢子菌病
科普精粹
- 何谓系统性真菌病?
- 皮肤真菌病包括哪些疾病?
- 皮肤真菌病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1、概述
球孢子菌病,又称球孢子菌性肉芽肿,是由粗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表现为急性良性无症状或自限性的呼吸器官原发性感染,偶尔播散,可在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骨骼、肝脏、肾脏、脑膜、大脑或其他组织形成局灶性病变。本病亦称圣华金热或溪谷热,是美国西南部的地方性流行病。易感者通过吸入含真菌孢子的尘埃获得感染。由于临床表现出现较晚,有时要到流行区外才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
2、病因
本病主要由粗球孢子菌引起,可从流行地区的土壤中分离出来,在干燥砂土中也能生存。动物如牛、羊、狗等也可被感染。此菌属双相型,在37℃组织内为酵母型,28℃培养基上则为菌丝型,它可断裂成关节孢子,其传染性很大。多数人自呼吸道传入,但少数也可从皮肤感染开始。一般男多于女,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可发生实验室内感染,但尚未见有人与人或人与动物间的直接传播。组织损伤或发生炎症时易被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也是致病条件之一,此时易发生播散。球孢子菌为双相真菌,生活在土壤中,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仅仅吸入单个孢子就可引起皮肤试验阳性。人类主要通过吸人土壤中的关节孢子或实验室中培养的孢子而感染,少数也可能通过污染物传播。
3、临床表现
1.发病以青壮年和野外工作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2.原发性皮损多在感染1周~3周时发生下疳样损害,以后形成结节,沿淋巴管分布,似孢子丝菌病,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多数可自愈。
3.继发性皮损好发于鼻、颊和头皮等处,表现为多发性无痛性结节,*部破溃,间或呈疣状增生。
4.黏膜及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但一般不累及肌肉、消化道、肺,重者可致死。
5.真菌镜检可见圆形厚壁孢子,称球体,其中可充满内孢子,真菌培养为双相菌。
6.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阳性,血清学试验阳性。
7.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嗜酸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血沉持续加快。
4、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可见内有孢子的孢子囊。室温下真菌培养可见菌丝关节孢子。
2.血清学检查
(1)IgM(免疫球蛋白M)本病的诊断指标为,急性感染患者大多数可在感染前4周内被检测出特异性的IgM,在2个月时消失,提示患者已经发生播散性感染。
(2)IgG(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在感染后4天至12周升高,在播散性感染后持续阳性,病情一旦恢复即消失。
(3)组织病理检查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茵病为慢性肉芽肿。内有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小脓疡,内含有内孢子的孢子囊。进行性播散球孢子菌病则脓疡形成,可见酪样坏死,在异型巨细胞内可见内孢子囊。
5、诊断
本病诊断除典型临床症状外,主要根据:
1.皮肤球孢子菌素试验
一般于感染后2~6周即呈阳性,尤其是有皮损时更易阳性。
2.真菌检查
痰及皮损处找到球孢子菌可确诊,然而阴性还不能排除本病。
3.病理活检
4.血清学检查
包括沉淀反应及补体结合试验等。
6、治疗
未经药物治疗的弥散性球孢子菌病常是致命的,如患有脑膜炎,则预后尤其不好。在确诊后的1个月中,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超过70%,不能确定治疗能否改变这一状况。低危患者的原发性球孢子菌病不必进行治疗,高补体结合滴度表示已发生播散,需要治疗。轻、中度非脑膜肺外受累,应当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严重病例最好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根据感染程度连续用药。伴有组织胞浆菌病、艾滋病伴有球孢子菌病时要采取维持疗法,以防止复发。不能耐受唑类药物的患者可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
如用两性霉素B治疗球孢子菌脑膜炎,需经皮下通道装置从脑池鞘膜下注射或脑室鞘内注射。然而,氟康唑已替代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大多数的球孢子菌脑膜炎,而且可能更有效。球孢子菌骨髓炎可用外科手术切除受累骨骼。原发感染者可通过休息、加强营养等而很快恢复。变态反应性病变严重者可考虑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但应防止因而引起的病菌播散。残留的良性肺部病变,为避免发生反复咯血,可考虑予以手术切除。对继发性感染者应从速进行两性霉素B、庐山霉素、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治疗,疗程宜长,用量必须足够。
7、预防
目前仍没有任何可以预防球孢子菌病的方法,建议尽量避免参与环境中产生很多粉尘的活动,如建筑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