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副球孢子菌病

科普小知识2022-10-06 15:48:42
...

副球孢子菌病是由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皮肤黏膜、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的进行性真菌病。本病仅在中南美洲散在流行,以20~50岁男性常见,尤其多见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及巴西的咖啡工人。尽管副球孢子菌病不是一个很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时也发生于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受损患者。巴西副球孢子菌在自然界的特定场所还不清楚,推测是以真菌形式存在于泥土中,人体通过吸入孢子感染。孢子在肺内37℃时转变成侵袭型酵母菌,可经血流及淋巴向其他部位播散。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病例发展成播散性感染。

科普精粹

  • 何谓系统性真菌病?
  • 皮肤真菌病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1、概述

副球孢子菌病是由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皮肤黏膜、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的进行性真菌病。本病仅在中南美洲散在流行,以20~50岁男性常见,尤其多见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及巴西的咖啡工人。尽管副球孢子菌病不是一个很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时也发生于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受损患者。巴西副球孢子菌在自然界的特定场所还不清楚,推测是以真菌形式存在于泥土中,人体通过吸入孢子感染。孢子在肺内37℃时转变成侵袭型酵母菌,可经血流及淋巴向其他部位播散。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病例发展成播散性感染。

2、病因

副球孢子菌又名巴西副球孢子菌,或巴西芽生菌,培养为双相型,在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在温室培养则为丝球状菌落。近来认为本菌的多发芽生孢子很像球孢子菌破裂后的内生孢子,故一般均称为副球孢子菌。

病原菌经口、皮肤及黏膜损伤处侵入人体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当身体抵抗力减弱而又有病原菌入侵时,不但局部发生病变,且可很快侵入淋巴和血液循环,引起内脏器官的病变。副球孢子菌仅感染人类。

3、临床表现

1.慢性肺副球孢子菌病

肺是最常见的感染初发部位,但大部分正常人肺感染后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发展成慢性肺部感染或急性播散性感染,慢性肺球孢子菌病多数起病隐匿。症状有发热、盗汗、不适、咳痰、消瘦和咯血等。

2.皮肤黏膜副球孢子菌病

口腔和鼻黏膜是最常见的累及部位,包括齿龈、舌、唇和腭部出现疼痛性溃疡,可影响进食。腭和鼻中隔可因溃疡而穿孔,喉部可因溃疡和瘢痕形成而嘶哑。皮肤累及多见于口周和鼻周。开始为丘疹和结节,数周或数月后形成边缘隆起的斑块,表面可呈疣状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尤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可破溃形成瘘管并排出脓液。

3.播散性副球孢子菌病

病原菌经血液循环和淋巴播散可导致全身广泛的感染,包括大肠和小肠的结节溃疡性损害。肝、脾、肾上腺受累或出现骨髓炎、关节炎、脑膜炎和脑灶性损害等。

4、检查

1.真菌检查

(1)脓液、痰、皮肤黏膜损害刮取物、淋巴结抽吸物等加10%KOH,镜下可见单芽或多芽孢子。以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差悬殊、母细胞呈球形、多个子细胞附于其上呈水手轮状为典型,具诊断意义。

(2)培养,培养成双相型,25℃时见白色羊毛状菌落。37℃血琼脂为酵母样菌落。外抗原试验可快速鉴定。

2.血清学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绝大多数患者呈阳性,注意与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有交叉反应。免疫扩散试验绝大多数患者为阳性,偶与组织胞浆菌病有交叉反应。

3.组织病理

组织病理主要为化脓性肉芽肿,有多核白细胞浸润,水手状轮大孢子具特征性。

5、诊断

1.本病为地方真菌病,患者常有流行区的居留史。

2.肺部感染者,伴有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淋巴结肿大,或多系统受累时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3.皮肤副球孢子菌病的诊断比较容易,主要是找到病原菌。

虽然在标本中发现形成特征性多芽体的大型(常>15μm)酵母菌可提供强有力的拟诊依据,但需经真菌培养才能确诊。

6、治疗

伊曲康唑、氟康唑均可选用。建议使用伊曲康唑6~12个月。必要时可用两性霉素B。

7、预防

本病都是经皮肤接触或者经呼吸道吸入所致,故预防的措施应针对病因进行。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对本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进入流行疫区应避免接触发霉的物品并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真菌孢子以及菌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