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熊有伦

科普小知识2022-12-31 23:57:52
...

熊有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机器人、机械工程专家,男,1939年生,湖北枣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机器人、机械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信息和智能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文名:熊有伦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枣阳

出生日期:1939年

职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主要成就: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个人简介

社会经历

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华中工学院机一系任教。

1980年至1982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控制工程系访问学者。

1986年,晋升教授。

1988年至1989年,任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客座教授。

社会兼职

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联合会委员;

国际制造自动化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计量测试协会理事长;

2、学术简介

研究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学、制造自动化和精密测量。

熊有伦

突出贡献

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中机电控制与自动化及其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他在机器人、精密测量理论、智能制造和计算机几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建立了精密测量的极差极小化理论,提出了形状误差、轮廓误差和位置误差评定的“最小区域”统一判别准则和计算机智能仲裁方法;在机器人动力学和轨迹规划方面,建立了基于J-函数的碰撞、干涉检验方法,为机器人分析和运动规划提供了统一的准则和方法;开发了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较好解决了机器人应用工程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点接触约束的机器人操作定性分析理论,为机器人操作规划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获奖成果

“机器人抓取规划及运动规划”获200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获湖北省200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基于微机和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及其应用”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点接触约束理论与机器人抓取的几何模型”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精密测量的评定和判别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

2002年应邀为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ufacturingAutomation(ICMA2002)国际会议主席之一。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5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支持产品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中的若干基础性研究”。。

主要论文

1.熊有伦,DingHandWangY.QuantitativeAnalysisofInnerForceDistributionandLoadCapacityofGraspsandFixtures,ASMEJournalofManufacturingScienceandEngineering,2002,124(2):444~455

2.熊有伦等,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走向21世纪,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18(3-4):31-41

3.熊有伦,赵东波等,制造自动化系统优化调度、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基础,1997,19(5):30-40

4.熊有伦,张卫平,制造科学—先进制造技术的源泉,科学通报,Vol.28,No.4,1998,pp.337-345

5.熊有伦点接触约束理论和机器人定性抓取的定性分析,中国科学(A辑),1994,24(8):874-884

6.熊有伦,TheoryofPointContactRestraintandQualitativeAnalysisofRobotGrasping,ScienceinChina(SeriesA),1994,37(5):629-640.

7.熊有伦,SangerD.J.,andKerrD.R.,GeometricModelingofBoundlessGrasps,Int.J.Robotica,Vol.13,No.1,1993,pp19-26."EI"1993(080514)收录。

8.熊有伦,SangerD.J.,andKerrD.R.,GeometricModelingofBoundedandFrictionalGrasps,Int.J.Robotica,1993,13(2):185-192."EI"1993(089155)收录。

9.熊有伦,TheoryandMethodologyforConcurrentDesignandPlanningofReconfigurationFixture,Proc.IEEEonRoboticsandAutomation,Aug.10-13,1993,USA,Vol.1,pp305-311.EI1993(134972)收录。

10.熊有伦andXiongX.R.,J-functionBasedGeometricReasoningI&II,Proc.IEEEonSMC,1995,Vancourver,pp334-345.熊有伦.多维力传感器的各向同性,自动化学报,1996年,No.1,pp.16-2211.熊有伦,尹周平,熊蔡华等.机器人操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DingHand熊有伦,ComputationalManufacturing,ProgressinNatural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Vol.12,No.9,pp.8-16,2002

13.DingHandWangJ.RecurrentNeuralNetworksforMinimumInfinity-NormKinematicControlofRedundantManipulators,IEEETransactionsonSystem,ManandCybernetics,1999,29(3):269~27614.DingHandTsoSK.AFullyNeural-Network-BasedPlanningSchemeforTorqueMinimizationofRedundantManipulator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1999,46(1):199~20615.DingHandTsoSK.RedundancyResolutionofRoboticManipulatorsWithNeuralComputation,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1999,46(1):230~233

16.DingH,etal.OptimizationofRedundantManipulatorsinWorstCaseUsingNeuralNetworks,MechanismandMachineTheory,2000,35(1):55~70

17.熊有伦,DingHandWangY.QuantitativeAnalysisofInnerForceDistributionandLoadCapacityofGraspsandFixtures,ASMEJournalofManufacturingScienceandEngineering,2002,124(2):444~455

18.YinZ.P.,DingH.and熊有伦,AccessibilityAnalysisinManufacturingProcessesUsingVisibilityCones,SCIENCEINCHINA(SeriesE),中国科学-E辑Vol.45,No.11:pp.47-57,2002.

上一篇:艳花酸藤子

下一篇:徐长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