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鼓吹乐

科普小知识2021-12-12 20:09:12
...

*鼓吹乐是*天山南北各*聚居区广泛流传的一个民族器乐乐种。*鼓吹乐是重要的*器乐乐种,广泛流布于*各*聚居区。*鼓吹乐多以一支苏乃依奏旋律,三对纳格拉和一只冬巴克击节。既可以演奏*木卡姆的片断和流传于各地的*歌舞音乐,也有相对固定的鼓吹乐套曲(如《十二套伊犁*鼓吹乐套曲》)在各不同的地区流传。2008年6月7日,*鼓吹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纳格拉鼓的祖源羯鼓自南北朝经西域传入内地,盛行于唐朝。纳格拉的制作材料经历了从古代的木制鼓梆到铁制共鸣体的过程,演奏方式从“两面相击”演变到“一面相击”。苏尔奈是鼓吹乐中的吹奏乐器,最早源自阿拉伯,后又传入西域。西迁伊犁的*在继承了原有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历经600多年,兼容并蓄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完整的十二套鼓吹乐,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2、艺术特色

自娱性的乐器独奏,是最普及的一种形式。它遍及农民、小手工业者、其他劳动者,以及城乡各个阶层,如牧人牧放畜群在草原;牵驼人跟驼队跋涉在瀚海戈壁上,常常用乃依吹奏《放牧人》(Pabiqi)、《商队》(Kaerwan)等悠扬的乐曲。农民在劳动之余在林荫、果园,用巴拉曼吹奏些民歌曲调或者用热瓦甫弹奏些舞曲、民歌套曲等,解除劳动的疲劳。日常生活中通常用声音比较柔和的独他尔、弹布尔,弹奏些乐曲、舞曲,或者自弹自唱些优美的民歌,以抒情怀。

苏乃依为通体木质——以棘木或桐木挖成上细下粗、下端多成喇叭口的直管,也有下端套用铜质碗口者。管身饰有骨质花纹和彩色宝石,开八至九个音孔穴前七后一或加左侧一雪,上插苇质哨片。管体长短并不统一而形制大体相同。纳格拉和冬巴克均为用木棍击奏和罐状单面皮鼓,其腔体以生铁铸就或以胡杨树干挖空做成,上蒙羊皮。三对纳格拉又按形制大小及所发出音高的不同分别称为头鼓、中鼓、尾鼓:头鼓常作复杂的变奏在整个乐队中起着指挥的作用;中鼓则在奏出基本节奏型的同时与头鼓轮流加花;尾鼓一般形制偏大,发音低沉,主要担任基本节奏型的演奏。冬巴克只击各种节奏重位上的低音。

*鼓吹乐常用于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也常见于民间经常举行的各种麦西热甫和朝拜圣裔麻扎的礼仪。因其节奏鲜明,发声高亢,激越,擅长渲染喜庆气氛,因之又常作为群众性广场舞蹈和民间杂技“达瓦孜”表演的伴奏;据传古代亦曾在征战时用作鼓舞士气的军中之乐。

*鼓吹乐除演奏一些零星曲牌外也是有向套曲化发展的趋势。南北疆都有不同的“鼓吹乐套曲”流传,其中著名的如伊犁地区流传的《伊犁十二套鼓乐》,吐鲁番地区流传的《叶尔》、《米力斯》,库尔勒地区流传的28套《赛乃姆》,喀什地区流传的《萨玛舞曲》、《谢地亚娜》等。其结构大致都以散板序奏开始,后接一系列由慢渐快,由抒情至欢快、热烈的乐曲,最后又以散板乐句结束。

3、代表作品

代表性曲目有《伊犁赛乃姆》《库尔凯木》《谢地扬》《谢海尔胡麻里木》《依郎达赛乃姆》、《吐鲁番钠瓦木卡姆》。

4、传承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文化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给伊犁增添了强有力的文化品牌,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保护好它们才能真正提升伊犁的文化魅力,建设绚丽多彩而又温润可人的精神家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