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薅草锣鼓

科普小知识2021-11-21 19:14:53
...

薅草锣鼓俗称“打锣鼓草”、“薅锣鼓草”、“撵锣鼓草”,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大伙在一起除玉米草、黄豆草时唱的一种山歌。薅草锣鼓采取边打边唱的形式,为在包谷地里锄草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提神鼓劲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2014年,薅草锣鼓作为传统音乐入选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称:薅草锣鼓

类别:民间艺术

应用场景:劳动劳作

1、基本介绍


薅草锣鼓多在田间劳作时表演

薅草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有“单锣鼓”和“夹锣鼓”之分,单锣鼓3人,夹锣鼓5—10人。农民在播种、插秧、薅草等多人劳作时(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请师傅打薅草锣鼓,歌手面对劳作者边打边唱,随劳作者进度逐渐后退,歌词内容大多为“三国演义”、“封神榜”、“梁山伯与祝英台”、“王昭君”等以及随口编唱的五句子歌共约5000余首,熔山歌、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炉,其音域宽广、浑厚、高亢、震撼山谷、充满着原始性和野性。薅草锣鼓是农民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作进度的一种方式。

薅草锣鼓,渝黔一带土家人俗称“打闹”、“打闹歌”,鄂西州一带也有叫“山锣鼓”的,它由薅草劳动形式和田歌艺术形式两部分组成,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有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为劳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功能,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薅草锣鼓触山歌、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体,其音域宽广、浑厚、高亢,加上巨大的锣鼓声,震撼山谷,气势磅礴。薅草锣鼓是农民在田间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动进度的一种方式。“巫山族薅草锣鼓”是巫山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极大的鼓舞,同时“巫山薅草锣鼓”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2、内容结构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功能,它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川北薅草锣鼓的锣鼓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几种。曲调和唱词按字数分为七字谱、十字谱,此外还有五字谱等多种曲调及口授心传的传统唱词和即兴唱词等。演唱作品主要有《韩湘传》、《八仙图》、《鹦哥记》、《清官图》等,以及一些山歌如《二面麻柳叶》、《三月百草青》等。

川北薅草锣鼓内容丰富,唱打方式真率、质朴,传承历史悠久,口头传唱歌词万余首,其曲调简约明快,独具特色,极富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大山深处群众的文化生活。保护和传承川北薅草锣鼓,必将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3、演奏乐器

薅草锣鼓的乐器,主要有鼓、锣、钹、马锣四件响器组成,鼓手领队,发歌指挥,既指挥唱歌,又指挥生产,号召力很强。也有两人一班,一人挎着鼓,打鼓发歌,一人掌握锣鼓架,架上挂着大、小锣和钹,敲打三件乐器接歌。薅草锣鼓演唱形式灵活,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一领众和,一人或两人叫,锄草的人一齐接;或锣鼓师付自打自唱,不拘一格。“唱”和“打”也有不同的配合,若唱时不打,只以锣鼓作间奏,谓之“住鼓听声”;若边打边唱,以锣鼓伴歌,则称之“鼓里藏声”。有的地方还配有唢喇,称为“吹锣鼓”,仅用打击乐器伴奏接腔的称作“盘锣鼓”。

4、演奏方法


薅草锣鼓

锣鼓的演奏方法,种类很多,复杂多变,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分。锣鼓点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一天之内,形成三起三跌,称为“三潮”。特别是在收工之前,要赶劳动进度,锣鼓节奏越来越快,叫着“放擂”。放擂时的劳动场面,土家人自己是用“饿马奔槽”一词来形容的。锣鼓歌师既要演奏,又要演唱,劳动时间内不能间断,一天下来,其劳动强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因此口唱要与锣鼓演奏相配合,互相衬托,得以缓冲。一般是,在每一句唱词中,要配以鼓锣,在句尾上,又配以较长时间的锣鼓点子,使锣鼓在演奏中,较歌比重要大。这也是土家“薅草锣鼓”未带“歌”字的原因。  

薅草锣鼓的锣鼓声节奏鲜明,深沉浑厚,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具体作法为:歌手站在薅草人的后面,一边敲打锣鼓,一边吼唱。歌手或两人对唱,每人两句,以锣鼓声为节奏,边唱边舞;或两人领唱,薅草之众和之,间以锣鼓,边唱边舞。最常见的当属后者,因为后者所产生的氛围较前者热烈。舞蹈的动作特点为: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左脚,右手右脚,动作柔中带刚,自然摆动。

5、演奏场景


薅草锣鼓歌会

一、相邀结群,以鼓作气,形成合力,“薅草锣鼓”犹如进军的鼓角换工,是土家族传统的劳动协作习俗。相邀结群,形成合力,薅草锣鼓,则是结群而耘的纽带,激励热情、鼓舞劳作士气的号角。同治《来凤县志》记载了这种习俗:“四五月耘草,数家共趋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毕,复趋一家。一人击鼓,以作气力;一人鸣钲,以节劳逸。随耘随歌,自叶音节……”

二、调情说爱,幽默逗趣,乐而忘疲,薅草锣鼓犹如舒缓的交响乐薅草劳作的节奏有紧有慢,有张有弛,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劳动精神。而当劳作节奏舒缓之时,歌手们往往唱出一些或调情逗爱,或幽默逗趣,或设谋斗智的歌,这类歌婉转悠扬,逗趣引笑,轻松快乐。这时,歌者,鼓者,耘者,“择善讴者,一人击鼓而歌,锣鼓应之,……盖欲耕耘者,乐而忘疲”(乾隆《长乐县志》)。这是薅草锣鼓的神奇。

三、请神、送神、娱神,神人一体,追求的是一种执着的理想,一种情感的超越请神、送神,是薅草锣鼓作为一种仪式歌不可缺少的内容,劳作者通过唱请神送神歌达到祭祀娱神的作用,以期望神灵保佑,使劳作者追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生活理想得以实现。请神、送神歌表达出对神的尊敬,对神的愿望,使心灵上鼓舞着劳作者对神的虔诚和劳作的热情,依然起着提高劳动功效的作用。这时薅草锣鼓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理想,并把丰收的理想与现实的劳作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追求和鼓舞的力量。

请神歌实际上也是颂神、娱神歌,让神高兴。如薅草锣鼓歌对土地神的塑造正是对神的颂扬和爱戴。歌手们歌唱的土地爷的形象是庄稼的保护神,是种田人的朋友,神灵保佑的正是种田人追求的生活理想。

6、地方特色

黔北薅草锣鼓流行于黔北的薅草锣鼓主要在仡佬族和土家族以及部分汉族地区。有关资料表明,黔北的薅草锣鼓的起源是由古代的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神的祭奠活动发展而来;亦有传说认为是人们为了驱逐糟蹋庄稼的野兽,便在田间击木打鼓吆喝,后来演变成唱打闹歌,即薅草锣鼓。

流行于遵义汉族地区的薅草锣鼓调子上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转调上。除了上下五度的转调外,还有“以商为宫”和“以角为宫”的大二度和大三度转调。这种处理常使人耳目一新,情绪振奋,从而起到了减轻疲劳,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

川北薅草锣鼓川北薅草锣鼓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有“大熊猫故乡”之称。

川北薅草锣鼓一般在二道苞谷草或锄黄豆草时进行,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敲锣者为歌郎,在数十人的薅草队伍中起指挥作用。薅草锣鼓一天的表演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川北薅草锣鼓代表曲目有《韩湘传》、《八仙图》、《十二枝花》、《牧牛打虎》、《延九锤》等。

薅草锣鼓的锣鼓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几种。曲调和唱词按字数分为七字谱、十字谱,此外还有五字谱等多种曲调及口授心传的传统唱词和即兴唱词等。

川北薅草锣鼓在田间作业中发挥了指挥劳动、活跃现场气氛、调节劳作者情绪的作用。它具有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拥有数千首曲目的丰富蕴藏量,明快简洁的音乐语汇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体力劳动中的音乐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由于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川北薅草锣鼓的生存空间正在日益缩小,有濒临失传的危险——老年歌手相继过世,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劳动力大量外迁,歌手队伍青黄不接。因此,保护、传承川北薅草锣鼓的工作已到了关键时刻。

上一篇:汴京灯笼张

下一篇:烟台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