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双城皮影戏

科普小知识2021-11-14 19:47:04
...

双城皮影戏是流传于黑龙江省双城市的汉族传统艺术形式,属活跃于黑龙江农村最早的娱乐活动。双城皮影戏融合南北艺术,形成了高亢、粗犷、激越的唱腔风格。2011年5月,双城皮影戏入选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名为龙江皮影戏。

中文名:双城皮影戏

又称:龙江皮影戏

类别:黑龙江民间艺术

遗产级别:*

1、历史溯源


双城皮影戏

双城皮影戏源于河北乐亭皮影,据《松花江文艺志》载:175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大批河北开户旗丁涌入黑龙江地区,其中就有河北皮影戏艺人在各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皮影戏艺人为满足东北百姓审美情趣,大量吸收了当地语言和汉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形成高亢、清脆的唱腔和粗犷的风格,已于河北乐亭皮影产生明显区别,成为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新流派。

2、艺术特点

早期的皮影戏,旦角由男演员反串演唱。乐亭影旦角捏着嗓子发声,声音颤抖,听着很不舒服。双城皮影旦角用小嗓(嘎音)演唱,声音优美、婉转、柔和。后来,双城皮影又破例招收了女演员,使旦角唱腔更加纯正。

双城皮影唱腔高亢、清脆,采用了二人转等艺术唱腔。到19世纪中叶,随着皮影戏在该地区的普及,从操纵影人到音乐唱腔、道白等全面改观,形成了高亢、粗犷、激越的黑龙江皮影戏艺术特色。

双城皮影戏唱腔成套、板式齐全、行当分明,音乐伴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典型的地方传统皮影戏代表。

3、表现形式


双城皮影戏中的“大手”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皮影戏要借助“影窗子”和照明灯表演。早年,双城皮影的影窗子用大张“川连纸”糊就,用大勺装上麻油或豆油,点燃棉花芯子照明,后改用马灯,近现代才用电灯。影人子用熟过而透明的驴皮或其他兽皮镂刻而成,施以颜色,涂上桐油。

双城最有名的皮影镂刻艺人是城东的韩玉孚和城西的关德林,二人可不打样儿,直接在驴皮上刻制,技艺娴熟,作品玲珑剔透,形象生动,在国内皮影界名气很大。特别是韩玉孚的作品,造型洒脱大气,形象生动传神,刀法张弛有度,色艳而不俗,具有东北皮影的典型特征。

双城皮影戏讲究唱念做打,演员精悍,分工很细,基本功扎实,演员人数以6人为宜,绝无滥竽充数者,行话称“七闲八碍眼”,并且在唱功和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流派。

皮影影人子分头与身两部分,可根据剧情插上或换下。头部称“头茬”,分“生旦净末丑”,用以表现各色人物。影身子有蟒、靠、官衣、道袍、袈裟、裙袄、打衣、抱衣,以代表人物身份。

早期的影人子只有5寸身高,流传到双城之后,由5寸发展到8寸、1尺、1.2尺,最终定格为2尺身高。同时,舞台道具也由最初简单的桌椅、车马、刀枪之类,细化为文案、武案,使得亭台楼阁、山水园林、风云花鸟、雨雪雷电、硝烟烽火、刀枪剑戟,甚至飞机大炮都能在影窗子上表现出来。

影人子凭借三根竹棍儿操纵,操纵者分为“拿上影”与“拿下影”两人,必须站立表演与演唱。特别是拿上影者,要对影卷(脚本)和每部戏的角色了熟于心,掌握整部戏的人物上下场和进程,相当于导演。

乐队也分文武场,有四弦胡(主弦)、葫芦头(板胡)、二胡以及鼓板与锣鼓。演奏均由演员兼任,一只脚踏在木凳上,边演奏边看着影卷演唱。影卷上除唱词、念白外,尚有许多表演提示,演唱者必须精力十分集中,以防止出差错。唱腔分行当,唱词韵律严谨。

皮影唱腔属板类行当音乐,要求严格,绝不准许跑梁子与改动唱腔、唱词。

4、历史影响

风俗地位

双城皮影戏与二人转一样,是活跃于黑龙江农村最早的娱乐活动。皮影艺人不仅在农闲时走村串寨演出,年节、婚嫁、老人庆寿、婴儿百天,都要请皮影艺人唱“堂影”。

唱“愿影”要杀猪宰羊,焚香摆供,祷告神灵,一唱五天。唱到第三天时,要由影匠在供桌前“打喜歌”,第五天叫“还愿场”,由影匠唱锣鼓调。每逢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在庙会上唱影,叫“会影”。有时,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民集资请影箱,称“太平影”。

代表人物

公元1850年~1861年(清咸丰年)前后,河北的皮影艺人张振江、冯兆祥落户于双城堡正白五屯,后又迁居双城西官所,开始组班唱影。1895年,满族艺人马德华、赵国海、于财子组班在双城东官所一带演唱“溜口影”,收徒传艺,并在日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三清”(王连清、王品清、王尚清)、“三广”(郑广福、郑广成、郑广和)、“三阁”(高凤阁、王凤阁、吴凤阁)为代表的双城皮影。

影响最大的当属高凤阁影箱子。东北驴皮影讲究的是“生旦净末丑,捎带说大手。”高凤阁最拿手的就是说“大手”。“大手”又称“大下巴”或“大爪子”,是皮影戏中插科打诨的丑角儿。每当剧目演至中间时,大手便出来调解气氛。高凤阁的大手,最擅长的就是现抓词儿,装傻充愣,说出的话一套一套的,合辙押韵,惹得满堂喝彩,被誉为“高大滑稽”。

高凤阁不喜欢循规蹈矩,做人做事、唱影作文,总想来点创新。当年,他带领女儿高金华、徒弟吴永江和白伍斌,不但经常演出《五峰会》《双失婚》《金石缘》《万宝阵》等传统保留剧目,还自己动手创作演出一些现代戏。20世纪五十年代,他创作的新影戏《美军暴行》,不但内容新,而且在舞台道具和音响效果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在影窗子上出现了飞机、大炮、坦克、机枪,以及风雨雷电,放烟花、放盒子等影像与音响。

传统剧目

《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三打白骨精》等。

5、兴衰传承


到21世纪初为止,双城皮影在东北地区开创、发展经历了六代人百余年的努力。第一代影匠温德发带着儿子温长淮从河北乐亭来到东北,在双城一带安家。皮影戏最辉煌的时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温长淮、付荣魁、金传武、李安、邓桂苓等第二、三代皮影艺人对双城皮影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9年,双城皮影戏还进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凭借着独特的唱腔、活灵活现的表现手法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从而使双城皮影戏一夜间成为当时各大*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秃尾巴老李》等剧目也成为几十年来家喻户晓的皮影戏。

到现代社会,双城皮影戏在演出中很少有唱腔了,多半成了舞台剧的模式,专职艺人也越来越少。为了保护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已经征集并整理了一些珍贵的唱片等影音资料,但作为延续民间艺术的最好方式,还是尽快培养传承人。

2011年5月,双城皮影戏入选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名为龙江皮影戏。

上一篇:本山传媒

下一篇: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