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三号”试验性应用首潜归来 带回了哪些深海秘密
4月24日,探险队把“乾隆三号”放在布里,从母船上放入水中。新华社记者刘石平
新华社大洋一号4月26日电(记者刘石平)中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乾隆三号”25日在南海北部大陆坡东沙西南海域成功完成首次试航。经过26小时的调查和84公里的航行,乾隆3号带回了什么深海秘密?
从24日下午6点55分开始,乾隆三号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到达海底,开始了它的航行。这次航行于25日晚9点18分结束,并于晚上9点56分浮出水面。乾隆三号带回了从水下1400米的海底拍摄的数千张照片。它看到了丰富的深海生物、斑状菌席和可疑的冷泉碳酸盐岩,并检测到近海底水中甲烷浓度异常。
“‘乾隆三号’的确是深海测量的利器。它极大地解放了船上科学研究人员的劳动力。过去,许多海上调查都是“苦力式”的。随着“乾隆三号”和水下机器人(AUV),海洋科学研究已经从“苦力型”转变为“智能型”。“大洋一号”综合试航B航段的领队韩说。
韩把“乾隆三号”在实验应用的第一步操作描述为“观字、观色、嗅味”。“察言”是指“乾隆三号”从海底150米的高度扫描海底地形。“彩色观察”是指在离海底约5米的高度拍摄海底照片。“气味”是指水体各种参数的异常检测。
韩说,从乾隆三号带回的资料和照片分析,东沙西南坡有自然甲烷泄漏的迹象。海底甲烷的自然泄漏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有关。在有可燃冰的地区,富含甲烷的流体经常在海底断层附近溢出。这种来自深海海底的流体也被称为冷泉,因为它的温度与背景海水的温度相似。
可燃冰是一种冰状晶体化合物,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和低温下形成。在南海北部大陆坡发现了大量可燃冰。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远远大于二氧化碳,如果甲烷从海底大量进入大气层,全球变暖将会加速。
韩表示,本次调查范围有限,没有发现活跃的冷泉区域,也没有发现贻贝、虾类等典型的能量生物群落。然而,拍摄到一个白色斑点真菌垫,表明在调查区域海底甲烷泄漏不明显,但不排除附近存在冷泉喷口。
“乾隆三号”捕获了大量在正常海洋环境中常见的深海生物。记者搜索了这些照片,发现这里的底栖生物群落以海参和海星等棘皮动物为主。有不同种类的鱼和虾,没有发现像珊瑚这样的硬基固着生物。
“大洋一号”船舶综合试航B区首席助理孙东对海洋生物进行了多年研究,他表示,该海域以软沉积物为主。底栖生物群落中未发现明显的冷泉指示生物,如贻贝和甲壳虾。可能是泄漏的甲烷量不足以支持冷泉地区大量典型的化学合成底栖生物群落,也可能是这里有冷泉底栖生物群落,但面积很小,摄影测线只是没有发现。
阅读更多
“乾隆三号”试航通过验收并开始试航
记录:乾隆三号、二号潜深帆156公里
“乾隆三号”暴露深海生物和塑料废弃物
“乾隆三号”无人自主潜水器首当其冲
展示中国最先进的自主水下机器人的独特设计
第一次潜水!中国最先进的自主水下航行器沉入深海
中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将首次潜水
乾隆3号将完成哪些海上试验和应用任务?
乾隆三号在大洋一号综合试航南海段首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