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力博尔式摔跤
沙力搏尔式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阿拉善是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沙力搏尔式”一词从蒙古语“沙拉巴”(迅速之意)、“沙拉玛盖”(敏捷的)派生而来,经过长期语音译化演变为“沙力搏尔”。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是模仿公驼争斗动作而命名的。沙力搏尔式跤各盟各苏木镇和*、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区广为流行。
中文名:沙力博尔式摔跤
别名:沙拉宝尔
族群: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
所属:摔跤运动
1、简介
沙力博尔式摔跤
“沙力博尔”用西部蒙语翻译为“短裤”,摔跤手着短裤竞技,因此将此摔跤运动命名为“沙力博尔”式摔跤。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所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是阿拉善古老的“乌日斯”盛会和现代那达慕大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沙力搏尔式”一词从蒙古语“沙拉巴”(迅速之意)、“沙拉玛盖”(敏捷的)派生而来。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是模仿公驼相互分争斗动作特性而命名的。
沙力搏尔式摔跤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不分体重级别,一跤定胜负。竞赛时赤足穿三角短裤从赛场两角迎面而上,分别抓好对方短裤后开始进攻。沙力搏尔式摔跤技巧有:前攻、猛背、偷袭、后推、左拉右拧、内外夺脚、旋转猛压、上压、空旋、单打、松肩、硬抗、上翻下扣等。
历史上的阿拉善地区曾涌现出夏力宾等著名摔跤手。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经过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挖掘整理,沙力博尔摔跤先后被列为旗、县、自治区那达慕大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项目。2005年,阿左旗*举办了“夏力宾杯”全国沙力博尔摔跤大赛暨搏克赛。2006年,在第六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沙力博尔摔跤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6月,沙力博尔摔跤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历史
沙力博尔式摔跤
其发源时代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在著名史诗《江格尔英雄传》的作战描述中,就多次详细提及沙力搏尔跤的技巧、服饰制作材料等。《江格尔英雄传》的研究者认为其口头传承年代为6—9世纪,由此看来沙力搏尔起源年代至少应该早于六世纪几百年,这也是阿拉善沙力搏尔式跤的源头。
古代蒙古族,在将野马驯服为家畜,广泛运用于日常游牧生活的过程中,缰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那时起,爱好跤的勇士们,用缰绳捆绑在腰部和大腿上,随时随地可以较量,所以沙力搏尔跤又叫作“朝力搏尔”,即缰绳搏克的意思。随之产生了缰绳系法,到现在发展到了十几种。据传,沙力搏尔跤起初为*抓法,其跤缰绳结的系法和套在上身即可摔的卓得格(跤服)比较,卓得格的前身应该是沙力搏尔。到目前为止,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的广大牧区,爱好跤者仍用骆驼缰绳、马缰绳、哈达、蒙古袍腰带等物系在腰部和大腿上,进行摔跤竞技,这类较量至今在基层那达慕、祭敖包等活动中仍然可见,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3、摔跤形式
沙力博尔式摔跤
“沙力博尔”式摔跤最独特的是不分体重级别,一跤定胜负,而且比赛的场地类似于跳远的沙坑,摔跤手经常被一头摔在黄沙中,顿时满头满脸都是沙子。
在内蒙古牧民的生活中,沙力搏尔式摔跤不受性别、年龄、场地、时间、服装的限制,随时可摔。在内蒙古传统的“乌日斯”盛会上,人们围成一圈,中间就成了跤手竞技的场地,冠军可以得到绵羊等九样奖品,还会被尊称为“神圣摔跤手”。“沙力博尔”摔跤的技术特色非常“原始”,其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都是模仿公骆驼争斗动作而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套用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的词语“原生态”来形容这项体育运动。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所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是阿拉善古老的“乌日斯”盛会和现代那达慕大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据说,过去蒙古族摔跤,分为儿马式和公驼式两种形式。儿马式摔跤是指穿摔跤坎肩摔跤,公驼式摔跤是指沙力搏尔式摔跤。“沙力搏尔式”一词从蒙古语“沙拉巴”(迅速之意)、“沙拉玛盖”(敏捷的)派生而来,经过长期的语音译化演变为“沙拉宝尔”一词。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是模仿公驼相互分争斗动作特性而命名的。沙力搏尔式摔跤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不分体重级别,一跤定胜负。竞赛时赤足穿三角短裤从赛场两角迎面而上,分别抓好对方短裤后开始进攻。
沙力搏尔式摔跤不受场地、服装的限制,随地可以进行,平时歇息闲暇,人们自然地围成一圈,双方各出一人互搏,依次进行比赛。在“乌日斯”盛会上经过筛选获胜的选手,可以得到绵羊等九样奖品和“神圣摔跤手”的称号。获胜者将羊夹在左腋下,把其余奖品夹在右腋下行礼三次后退场。历史上阿拉善地区曾涌现出搏克夏力宾、毛呼赖等蜚声国内跤坛的摔跤手。*成立后,阿拉善沙力搏尔式摔跤在国家各级*部门的重视下,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挖掘整理,列为旗、盟、自治区那达慕大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项目。同时,涌现出格力哥、喜宁、巴拉登官布、阿拉腾乌拉等优秀摔跤手。20世纪80年代初,阿拉善沙力搏尔式摔跤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传统体育项目。
4、特点
沙力搏尔式跤和蒙古搏克、中国式跤、日本相扑等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沙力搏尔式跤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人数、年龄和体重,*组合;也不受场地、服装的限制,只要有一根系的绳子,一片草坪、松软空地或沙滩随地可以进行。平时歇息闲暇,人们自然地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双方各出一人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乌日斯那达慕上的沙力搏尔式跤正式开赛之前,将跤手分为左翼方和右翼方,双方都有人高唱战歌,以助声势。唱过三遍后,由搏克扎苏拉(裁判)宣布开赛,左、右翼跤手在引跤员的带领下,将面孔蒙住,进入赛场。两位搏克手面朝后掀面布,首先向广大观众行大礼,接着双手握土起俯,抛撒四方,拍掌拍胸;继而双方跤手摆出半蹲式姿势,抓稳对方系带的固定处(古代是*式抓法),在摆出公平预备式的情形下,裁判宣布竞技正式开始。
阿拉善素有“驼乡”之美称,阿拉善沙力搏尔式跤的起式和技艺很大程度上都模仿了公驼相互争斗架式,动作技巧的名称也与公驼攻击方法的名称相同。运动员需要具有强壮的体质、耐力、智慧和技巧。在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上经过筛选获胜的选手,可以得到白驼、牛、绵羊、砖茶等九九八十一样奖品和“神圣跤手”的称号。
5、传承
沙力博尔式摔跤
阿拉善左旗沙力搏尔式摔跤协会副会长阿拉腾乌拉介绍,沙力搏尔式摔跤是一项普及性活动,在当地蒙古族群众中传承了三百多年。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传统项目曾面临失传境地。为了让“沙力搏尔”发扬光大,2004年5月以来,阿拉善左旗组织人力深入旗内各地,并远赴青海、*等地,对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形式进行挖掘、整理,制定了比赛规则和服装,培训了来自全区各地的56名裁判员和56名教练员,开展了全国“沙力搏尔杯”搏克大赛。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和体育局决定把沙力搏尔式摔跤列为全区*会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