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科普小知识2022-04-07 22:32:54
...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位于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是为纪念1935年12月9日发生的学生爱国运动而建,纪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是首都青年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的重要场所。

1、简介

1935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又对华北虎视眈眈。屈从日寇压力,忙于镇压红军的国民*步步退让。面对华北危机空前严重,在*北平党组织领导下,“北平学联”于12月9日组织大中学生5000余人,举行了大规模的抗日救国请愿大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当游行队伍行至王府井大街南口时,遭到*军警镇压,百余人受伤,30余人被捕。次日,全市学生总罢课。12月16日,北平学生及市民三万余人,先后在天桥、前门广场两次召开市民大会,举行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杭州、广州、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学生的响应,各地爱国人士纷纷成立救国会,要求国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形成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一二·九”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全面抗战作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2、选址经过

1980年6月的一天,该植物园管理科樱桃沟班班长王宝臣,在清除樱桃沟沟旁的杂草时,偶然发现一块大青石,上刻“保卫华北”字迹。正巧市委常委刘导生到樱桃沟茶社用茶,王宝臣就将情况向他作了汇报。刘导生,1933-1937年就读北京大学,1935年秋入党,曾任北大党支部书记,1936年6月在上海被选为全国学联主席,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1978年12月底,刘导生任*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81年3月任市委书记,1983-1984年任市政协主席。这位老领导看了刻字的青石后,立即动情地说,“保卫华北”四个字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爱国抗日的北平学生联合会留下的,刻写人是赵德尊和陆平,他们也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同志。

陆平,1933年入党。1934年入北大学习,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铁道部副部长,北大校长、党委书记,七机部副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2002年逝世,享年88岁。

赵德尊,“九一八”事变后从沈阳流亡到北平,在“一二·九”运动中入党。历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市学委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12年逝世,享年99岁。

此时,很多群众及老同志都呼吁:在纪念“一二·九”活动中,应该有一个纪念点或者象征性的纪念物,这样既便于搞纪念活动,使青年学生有个瞻仰的地方,又利于北京市的精神文明建设。遂由时任中宣部部长邓力群等发起倡议,在樱桃沟建个“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以缅怀革命先烈并启教后人。

一般认为“一二·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至1937年7月7日这段时期,党领导的青年学生运动。而樱桃沟正是这一时期北平学联等进步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举办夏令营,利用多种形式团结教育青年的地方。1936年至1937年,北平地下党曾在樱桃沟举办三期夏令营,参加的学生达数千人次。夏令营活动丰富多彩,除了组织歌咏队、舞蹈队、管弦乐队、爬山队和一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文化活动外,还有时事讨论会、救亡路线讨论会、政治讲座、政治理论学习和军事演习等。这些活动不仅陶冶了青年的性情,还扩大了*的影响,加强了团结,壮大了队伍,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  大家都认为,在樱桃沟建“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作为运动的光辉象征非常适宜。一是樱桃沟离市区不远,风景秀丽幽静,便于游览和开展活动;二是樱桃沟有“一二·九”运动的象征纪念物——刻有“保卫华北”的大青石;三是樱桃沟曾是运动中培训*的夏令营活动地。

1983年12月8日,首都青年学生在樱桃沟举行了“一二·九”运动48周年纪念会。**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邓力群到会。邓力群,北京大学肄业。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曾任北平学联执委,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代理组织部部长。邓力群指出,要调查北京革命的历史,永久纪念革命先烈。市学联决定在樱桃沟修建“一二·九”纪念亭。

3、奠基落成典礼

1984年12月8日,时逢“一二·九”运动49周年,“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奠基典礼在樱桃沟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题写了碑名,国务委员、“一二·九”运动的老战士康世恩,市政协主席刘导生为纪念亭破土奠基。

1985年8月10日,纪念亭工程开工,10月30日竣工。12月1日,市委书记李锡铭、副书记金鉴等来樱桃沟视察纪念亭建设情况。12月9日,时值“一二·九”运动50周年,纪念亭落成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4、设计建造

纪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主亭高5.5米、边长5米,两边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其创作含义:三角形是“一二·九”运动时期,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缩影。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象征广大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组建筑表示老中青,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全组建筑简洁明快,三座亭建在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台基上,周围矮墙上覆盖着粉红色的花岗岩压面石。在它的映衬下,北面山坡处,壁立一座长28米、高3.3米的纪念碑。黑色磨光大理石碑身的东侧,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彭真的题字“一二·九运动纪念亭”,苍劲有力、金光闪烁。紧接其后的是书法家刘炳森书写的碑文,记述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光荣历史和建造纪念亭的意义。

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我国东北之后,进一步伸向华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十二月九日,在中国*的领导下,北平(北京)的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吹响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号角,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在中国青年学生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继承和发扬中国青年运动的革命传统,激励青年为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拼搏,特在当年“一二·九”运动时期的重要活动地之一——樱桃沟(曾举办过军事夏令营,培训抗战骨干)建立纪念亭,永志纪念。

上一篇:中尺度运动

下一篇: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