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小知识

礼仪知识:锡伯族礼仪

科普小知识2023-09-25 12:49:45
...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之一。清初,锡伯族开始种植水稻,在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稻”。1766年,他们中的一些人向西迁移到查布查尔地区。到19世纪初,查布查尔运河已经完工,锡伯族营地的八个鲁牛人已经把他们的耕地扩大到78700亩。清朝中后期,东北的锡伯族也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亚麻、油菜籽、小米、向日葵、烟草等。

在锡伯族的生产活动中,畜牧业和副业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大多数农民饲养马、牛、羊和其他牲畜,不仅是为了自己的使用,而且他们的储存和维护规模也在扩大,出现了许多专业户。锡伯族的副业主要包括园艺、捕鱼和少量狩猎。园艺包括种植蔬菜和果树,以及榆树、杨树和其他树木。捕鱼是重要的副业之一。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人在伊犁河有很好的捕鱼条件。

早在清朝,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的锡伯族都形成了村镇。在查布查尔运河被挖掘后,迁移到西部的锡伯族基本上形成了现在的鲁牛(也称为加桑)的定居形式。鲁牛既是经济单位,也是战斗单位。起初,每一个牛记录都被一堵高墙包围,打开东、西、北、南四个门,有200到300户人家。每个庭院大小不一,从2-3亩到4-5亩不等。庭院南北大部分是长方形的,被各种树木环绕。院子被矮墙包围着。它被分成南北两栋房子。南院有各种水果和蔬菜。北院有棚屋、树木和谷物。大多数房屋都是人字形土坯斜屋顶房屋或木结构斜屋顶房屋,大多是南北向的。卧室都配有加热炕,主要是在南部和西北部的"三环炕"。西屋大部分被老人占据,而东屋被年轻一代占据,厨房被分隔成过道。锡伯族人一直相信要世世代代住在一起,他们的父母必须管理他们自己的房子,并设立一个单独的门。

东北的锡伯族吃大米、高粱、小米等,而*的锡伯族吃小麦。其中,面饼是*锡伯族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被称为“法拉哈点”。

为了方便骑马和射箭,历史上主要从事游牧生产的锡伯族人穿着带有左右开衩、厚腰带、圆顶和长靴的长包边长袍。辛亥革命后,锡伯族服饰的变迁深受汉族、*等民族的影响。年轻女性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裙子、衬衫和翻领、高领毛衣、靴子等。年轻人喜欢穿西装、运动服、夹克、皮鞋等。只有80或90岁的男性和女性偶尔会穿长袍和马褂,戴帽子,戴秋帽,穿绣花鞋。

锡伯族基本上保持了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宗法婚姻形式,妇女与丈夫生活在一起。一些没有孩子的人收养了女婿和女婿。同一个姓氏是不结婚的,但偶尔会有阿姨,叔叔和表兄弟姐妹。新中国成立后,新婚姻法在锡伯族社会全面实施,纳妾、童养媳、手指腹订婚等不良习惯逐渐消除。锡伯族和汉族通婚的数量正在增加。

锡伯族进行土葬。每一个哈拉(姓)和莫昆都有自己的墓地。老人去世后,在报道他的葬礼时,他接受了洗礼并跪了下来。葬礼菜单日,避开申日和下午。哀悼期大多是三天,大多数是五到七天。两个横幅(一个是纸做的,另一个是红布或红色丝绸做的)被插入墓堆。葬礼期间避免来访。纪念期是“四十九天”。远亲需要脱孝,而直系亲属需要脱孝一百天。巫师、其他女巫和非正常死亡的人被火化。未婚男女被芦苇代替了棺材。孩子们的尸体被遗弃在野外,被鸟类和动物吃掉。

锡伯族有讲究礼仪、尊老爱幼、好客、崇尚整洁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对孩子不孝、不赡养老人的人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教师在社会上特别受尊敬。全国谚语说“不尊重老师就意味着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认为是家庭或其文明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持整洁,保护水源,维护公共场所的市容和形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延续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重要表现。礼仪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善待长辈。当我们久别重逢时,我们必须举行“千击”仪式。在重大节日、婚礼和葬礼上,我们必须举行跪拜仪式和磕头仪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锡伯族节日包括“新年”(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春节期间,探亲、祭祖和娱乐活动更加频繁。在农历的第三个月,鱼是为“清明节”而牺牲的,甜瓜是为“清明节”而牺牲的,在农历的第七个月,太阳扎白一孙澈扎(端午节)和中秋节。庆祝这些节日的方式是按照这个国家的习俗来庆祝、吃饭和娱乐。民族化节日包括“4月18日”西迁节和第一个月16日的“抹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