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永康醒感戏

科普小知识2021-12-10 05:08:54
...

永康醒感戏是流行于浙江永康一带的戏曲剧种,一种为宗教服务的戏曲这是,“劝人反省,导人归正”,主要在祭祀场合上演,形式与目连戏等相似。现已近于失传。2010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永康醒感戏

别称:醒惑戏、永康省感戏、毛头花姐戏

类型:戏曲剧种

起源地区:浙江永康一带

起源时间:元末明初

流行地区:永康及毗邻的磐安、东阳、义乌、缙云、武义、金华等市县

1、简介

醒感戏,是元末明初诞生于永康,后来流行于永康及临近地区磐安、东阳、义乌、缙云、武义、金华等市县的一种以劝人为善、导人归正为宗旨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在从前,永康当地称演醒感戏的剧团为醒感班,2011年5月醒感戏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历史沿革

这是一个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戏曲,因专用于祀神,无职业戏班,一直保持在乡间,故发展迟缓。因第一个上演的剧目为《毛头花姐》,故也叫“永康毛头花姐戏”。渊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民歌、小调,在发展过程中,也受了侯阳高腔、松阳高腔的影响,从中吸收了一部分剧目和音乐。所唱曲牌如、等,大抵来自侯阳高腔。流传不广,目前已无职业剧团。


3、唱腔曲调

省感戏的唱腔和高腔是一致的,由曲牌和帮腔组成。其中《毛头花姐》中的唱腔,山歌风味浓厚,颇有村坊小唱的南戏遗风。它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婺剧音乐的精华,如《逝女殇》等戏中的“山坡羊”和“江头金桂”曲牌就是吸收于松阳高腔;“望乡台”等曲牌源于婺剧昆腔。还有一些音乐唱腔,是侯阳高腔、乱弹和徽戏的曲调,它用的大锣、大鼓、大钹等打击乐器,也是仿照婺剧(东阳三合班、徽班)锣鼓风格的。综上所述,婺剧研究,不能采用“一元化思维”,而要用“多元化思维”。长江、黄河接纳了多少涓涓细流,方能“奔流到海不复回”。


4、班社

演省感戏的班社叫省感班。他们的组织、剧目、表演、音乐等和婺剧各班社均有相似之处,但又显得更古朴原始。省感班由二十四人组成,其中演员十三人(全部男的),包括:包头(旦堂)五人(作旦、花旦、正旦、武旦、老旦);花面(花面堂)四人(大花、小花、二花、四花);白面(白面堂)四人(小生、正生、老外、副末);后场(乐队)五人(正吹、副吹、鼓板、三件、小锣);箱房三人(头箱、盔箱、三箱);伙房三人(火头、内杂、外杂)。省感班没有固定的班主,一般都由艺人自己带班。


5、现存剧目

醒感戏剧目古老,现存剧本有9个,分别为《逝女殇》,又名《赵贵清》或《遇花记》;《毛头殇》,又名《毛头花姐》;《断缘殇》,又名《目连救母》;《精忠殇》,又名《精忠记》;《撼城殇》,又名《长城记》或《孟姜女》;《狐狸殇》,又名《斩狐狸》;《溺水殇》,又名《张天师卫国征番》;《忤逆殇》,又名《桑孟益》;《草集殇》,为折子戏,包括《白虎》、《龙船》、《神桥》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毛头殇》,即《毛头花姐》,“毛头花姐戏”一名因此而来。《毛头殇》取材于当地的民间故事,写的是一个姓钱的姑娘,因长得如花似玉,当地人都叫她花姐。家住永康钱婆塘村,家贫如洗,从小就给一个姓毛的人家做童养媳。姑娘到了妙龄,毛头还是一个鼻涕郎。一天,有个卖花线的少年郎钱三培路过花姐家门,两人一见钟情,来往频繁。后被毛头窥见,告诉其母。毛头母亲怕败坏门风,将花姐驱逐出门,花姐无家可归,就住到姑母王氏家中。王氏为了诈取毛家钱财,怂恿花姐假上吊,不料花姐真的吊死。状子告到阎王处,阎王弄清案情,将王氏打入地狱,让花姐回到阳间,与钱三培花好月圆。

上一篇:摩崖石刻

下一篇:中国佛教总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