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全真教龙门派

科普小知识2022-04-29 04:59:08
...

龙门派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七派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主流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传。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县滨都里人。邱祖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修炼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大定六年公元1166,时年十九岁,他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昆嵛山,次年,得知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全真庵,便前往拜师求道,待重阳祖师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陕西磻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修道七载,道功日增。之后丘处机以74岁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末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严”,整顿教门,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兴。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传播。成为几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全真教始终代表世界道教正宗。当今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即为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

1、简介


全真教

龙门派是王重阳开创的世界道教主流——全真七派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主流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传。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县滨都里人。邱祖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修炼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大定六年公元1166,时年十九岁,他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昆嵛山,次年,得知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全真庵,便前往拜师求道,待重阳祖师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陕西磻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修道七载,道功日增。

贞祐二年,龙门派祖师丘处机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起义军,因他修行明道,说服力强,固招安获得成功,同时,亦显示了他和全真道在群众中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这不仅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亦引起当时金、南宋、蒙古三方统治者的注意,都竞相派谴使臣前往召请,各自欲为其所用。

丘处机以74岁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太祖十四年成吉思汗在阿姆河南岸召请,他审时度势,不顾古稀之年,于元太祖十五年正月,毅然率领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西行,从山东莱州出发,途经河北、北京……*、苏联、阿姆河等地,一路爬山涉水,跨戈壁,渡荒漠,行经万余里,历时两年多,于元太祖十七年四月五日到达成吉思汗的军营,即今阿富汗北境的阿姆河南岸。

太祖成吉思汗问以治国之方和长生久视之道?答以“治国要以敬天爱民为本,修身要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尊他为神仙,他于次年三月回到北京后,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从此,他身价百倍,成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他所居住的太极宫亦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全真龙门派成为最显赫的道派。

丘祖仙化后,其弟子尹志平、*常相继掌教,他们大建道观,立观度人,宫观遍布北方,使元代道教进入最鼎盛的时期。丘处机首创龙门派,成为全真道的主要道派,他基本继承王重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的修道之本,他著作有《玄风庆会录》门人录其言为《长春祖师语录》,其遗著有《磻溪集》,《明道集》,以及《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养生著作……

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严”,整顿教门,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兴。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传播。成为几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

全真教始终代表世界道教正宗。当今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即为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

2、师承

全真道又称全真派,全真派的祖师有“五祖七真”。其始祖为“少阳”东华帝君王玄甫,少阳传“正阳”钟离权,正阳传“纯阳”吕洞宾,纯阳传刘海蟾“刘操”,再传王重阳“王阳”。全真派创教者王重阳祖师,为陕西咸阳大魏村人,于金大定七年从终南山前往山东宁海一带传播道教,先收马钰、孙不二夫妇为徒,建立“全真庵”以收徒传道,凡学其道者,均号全真道士。全真道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

王重阳有七位大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分别开创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仑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七大派,道教称“北七真派”。特别是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的兴起,使这一时期的道教进入了鼎盛之势。

3、祖庭

白云观是道教全真第一丛林,也是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白云观也是“*”中北京很少没被破坏的寺庙之一。

4、修真

性命双修


全真教

性命双修的功夫,是千峰老人继承丘祖师传下龙门派代代相传的养生功法。在谈性命如何双修之前,应首先弄清什么是性命。用现代的话来说,性命即是生命,人有之则生,无之则死。若用道家写在丹经道书上的传统说法,其名目繁多,如乾坤、坎离、铅汞、龙虎、刀圭、心肾、阴阳、金乌玉兔、婴儿姹女等等。不过千名万喻,无非是神炁、阴阳而已。故吕祖师云: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一粒粟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山江;青龙驾火游莲室,白虎兴波出洞房;此个功夫真是巧,得来平步上天堂。

若将性命分而言之,性有性根,命有命蒂。性在天边,命在海底。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命者肾也,发于淫根。性为心,心为离,离为火,故离中之炁为火龙,其性宜飞。道家称离中之炁发为龙,从火里出。命为肾,肾为坎,坎为水,故坎中之炁为水虎,其性宜坠。道家称坎中之精动为虎,自水中生。这里所说的性为心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灵心,又叫元神、灵魂、活动着的思想,是锁不住的心猿,只有把心猿锁定,整个乾坤才能安定下来。这个灵猿即性命双修的真性。儒家称之为“天命之为性”、“穷理尽性”之性。释家称之为“见性成佛”之性,“明心见性”之性。家则称之为父母未生之前的先天之性,修身养性之性。虽然名目不同,但都是指的这一个性。性神居于大脑,是人身上最高统帅。静养功的收心求静,最主要修的就是这个性。只有将这个性修得圆陀陀、光灼灼,明如秋月,才算炼性性圆,完成性命双修的一半功夫。这就是道家龙门派先从修性入手的渐法。修性又谓炼己。

命者,肾也,发于淫根。命即是精,在这里指的是元精。柳华阳祖师说过:“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此自然之理也。”人身有精才能生炁,有炁才能养神,精旺炁足则神活,可以应万事。精竭炁枯则神灭,万事皆空。性无命不存,命无性不立,两者相互依存,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故古人称“精炁神”为人之三宝,是人须臾不可离的东西。以前这些养生保命须臾不可离的东西,不但没有被人们珍惜与重视,反而随便被人们抛弃。所以说,心动神驰性宜于飞,情动炁发精随之泄,命宜于坠。若再恣情纵欲,不知所养,上耗其性,下耗其命,以有限的精力收入去对付无限的消耗支出,焉能不未老先衰呢?《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以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以上这段话,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养生的座右铭。从古至今,凡是善养生者,无不以留阳锁命、固精养炁为基础。

何为性命双修呢?古人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张三丰祖师参禅歌曰:“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歌中也强调性要自悟,命要师传。那么到底性命怎样双修呢?我的回答是:初步打坐,含目光眼不外视,凝耳韵耳不外听,调鼻息息息归根,回光返照,心不外驰,神不离舍,至虚极,守静笃,这即是修性。当静极而动,一阳来复,也就是在没有丝毫杂念的情况下,外阳勃然兴起。这是静养功得来的可喜成果。如果不用法收回,任其自生自灭,将静功得来的养生至宝付之东流,这就是只知修性不知修命。其结果是真性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性命双修是先从修性人手,当静极而动一阳炁发时即用收炁法收之。倘龙从火里出,即用降龙法降之。待二候到来,虎自水中生,就要用下手炼精化炁伏虎法,将欲夺关而出的有形之精化成无形的元炁。神动则用收神法收之。将这沿着自然规律而欲去的精炁神三宝用强制的有为法,统统收回,合三为一,使精炁神三宝三家相见,性命合二为一,这就是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的筑基炼己。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在完成筑基炼己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待阳光三现,用六根震动,五龙捧圣,采大药过大关,大周天炼炁化神,养道胎出阳神以至道成,如此才算完成性命双修的全功。以上所说是我对性命双修的一点浅薄的概论,其具体用法可参看后边的各步功法。

性无命不存,命无性不立。阴阳不调和,万物不生育。

水无源则竭,鱼无水自毙。性命必双修,单一空劳力。

性靠自己悟,命要师传递。会得坎离配,再求神交炁。

性命归一体,得一万事毕。

内丹功

龙门派丹功,钟吕亲传,长春祖述,是道教命功修习的根本途径。这一功法,业已被现代气功界所普遍接受,因不多采用意念,故不存在出偏问题,其入手功夫已成为今天静功修炼的良好方法,习称“道家功”。在国外,如日本、南洋等地,尤为提倡。龙门丹功源于古昔,原先只在道门中传授,到了宋代,因吕祖倡“教外别传”之旨,开始对知识界、文化界传授,因为知识分子善于写书,能将功理功法要领记录在文本上,使之不致湮失,因此就留下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法,凡成道者,均须留下一些著述,其做法往往是用诗词来表达功要领,采用一些隐语、譬喻,让人似懂非懂。这样,既不完全泄露天机,又能提供内行炼功时参照,一举两得。现存明清时代刻印的大量丹书,很多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成为一笔丰厚的道家文化遗产。当然,真正习练起来,还靠师传面授,看书自学难以入门。

在道法昌隆的条件下,上一世纪龙门丹功在民间流传颇广,因炼功时以坐式为主,时称“坐功”、“打坐”。练习者为了强身健体,多兼习拳术,故又称静坐为“内功”,以便与打拳的“外功”相区别。由于现存丹书很少直截了当讲授丹功做法,功理部分又常常故弄玄虚,尤其是具体入手步骤一段,基本上少有谈论,故本文拟就个人所知,略加浅述,重在实用,对功理不再涉及。

尽管丹功号称“坐功”,其实练功时坐的姿势,并没有什么特殊讲究,虽然需要盘膝而坐,但又盘、单盘、散盘皆可,秉“道法自然”之旨,即使随便端坐在椅上(必须不倚不靠),也未尝不可。

这一功法虽属命功范围,实际上也兼有性功的要求。因为首先要培养习练者的定力。即入座之时,须有耐心、耐力,至少要心平气和地坐上一刻钟到一小时,一动也不动。盘脚而坐时,无论腿脚酸麻到什么程度,也要坚持下去。所以心浮气躁、静不下来的人,最好先从外功练拳着手,预先把定力培养起来,而不必先习静坐。

练功环境应该是比较安静的地方,四周需保持清洁,故以室内为佳。练功时刻,除饭后半小时以内不宜习练以外,任何时候都可以,所谓“一日中,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最重要的是练功时的心态,一定要保持高度平静,不能因喜怒哀乐而激动,也不宜抱一时的浓厚兴趣来练功。如不想静坐时,决不要勉强自己。既然入座,就该抛开外界一切杂务干扰,放下心中一切思想包袱。这时的思想意识,应该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求明心见性,其他一切,什么也不追求。

入座中最关紧要的事,在于努力排除杂念,什么东西也不要去想,因此头一关便是这“止念”功夫。这一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艰难,要作到心如止水,达到丹功所需的基本定力,要下很大功夫才行,而且不能着急。

丹书中介绍过几种入手方法,既能有效止念,又可增长功力:

回光守窍

静坐中眼皮下垂,仅开一线之光,隐约能看到自己的鼻尖。既不开眼,也不合眼。内心则注意着两眉中间稍稍进入脑内的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并不确定,因此不必认真去想,只是模模糊糊知道有这么一处地方。这一做法称为“回光”。静定下来以后,可以将意识渐渐由脑部转入丹田(胸腹之交)、下丹田(脐区),如果那里的某一处稍稍有一点感觉,即可将意念固定在那个部位,谓之“守窍”。这里所说的窍,位置都比较模糊,也不必认真去确定,大概在此即可。等到功夫深了一层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到那窍的准确位置,开始时决不要十分着意追求。用回光守窍这个办法,让心思放在练习守窍一事上,基本上可以避免杂念干扰。

调息咽津

静坐中闭口,舌抵上腭,只用鼻孔呼吸空气。这时要用耳朵细听自己呼吸的声音,要耐心地使呼吸逐渐渐变得又轻又细,乃至听不到一点声音。到了这时,仍然要仔细的听下去,一心放在听息上面,便可排除一切杂念,所谓“心息相依”。呼吸的理想方式,是用“内呼吸”。亦即练习逆式(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收缩,呼气时小腹松开。如想较快进入这一状态,有两种途径可走。一种是在吸气时,同时提缩肛门,则小腹自然就收缩;呼时一放松,小腹和肛门也就同时放松了。如此松提九次,呼吸便可调整成腹式呼吸状态,以后就不用再提肛了,所“一吸便提,气气归脐”。另一种办法是,当吸气的时候,设想脐眼也同时在向内吸气,于是小腹就自然收缩了。逆式呼吸练习到相当纯熟后,便可微微加进一种意念,即设想呼气的同时,外界元气随而充入小腹,注入下丹田,成为药苗。这样,吸气之时便会感觉到那股元气,向上微微升起。于是一呼一吸,几个内部的元气也在中下丹田之间一上一下,这就是内呼吸,所谓“真人潜深渊,游浮守规中”。当然,这种升降情况决不能故意设想,而是自然达到,也不是一天两就能出现,而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习练。在调息过程中,口中唾液会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须轻轻咽下,但不可过快、过猛,所谓“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全身放松

在刚刚入座时,先把身体任意摇动,使骨节松开,坐稳以后保持最姿态,固定下来,便将倒向放松。一般是先松开双肩,不再耸肩持力;然后再松腰背和颈部;于是其它部位,也随之放松而不着丝毫之力。静定下来之后,内脏也就自然放松了。这一放松了。这一放松过程,不必多用意念,与上述回光、调息配合进行。

按照前述方法,逐渐达到入静。在练功的全过程中,只有守窍一事,要时时管照,所谓“勿忘勿助”。既不彻底忘掉守窍,也并非念念不忘守窍,一心只放在丹田那里(在中、下两处,不须固定)。其他如放松、调息,当已经松开、已经调和之后,就不用再去管那些闲事。

意守丹田区域时,眼睛内视此区,耳朵内听此区,心思注意此区,其他什么地方也不去想。这种心态,在入座初期不难做到,心神也不难集中,可是时间一久,意守的念头会逐渐懈怠,杂念思絮也会渐渐在脑中盘旋,注意力就没有开始那么集中了。从这时起,思想上要保持一种警觉,所谓“只灭动心,不灭照心。”当思想一开小差,自己要马上察觉到,立即拉它回来,所谓“念起是病,不续是药。”这种过程不妨反复进行,都无所谓。当练习纯熟以后,杂念会逐渐减少,反复止念的次数也随之而少起来。如果实在心绪纷乱,可以采取反省的步骤,将眼、耳、鼻、舌、身依次巡查一道:

⒈眼睛内视丹田没有?如没有继续注视,赶快再视。

⒉耳朵在听呼吸声音没有?如没有继续听,赶快再听。

⒊鼻孔有气息感觉没有?如没有注意,就接着让气息再轻微一些、再静细一些。

⒋舌头顶住上腭没有?如没顶好,马上纠正。

⒌全身放松没有?如哪里有绷紧的地方,便立刻松开。

这样巡查一道之后,再接着止念、守窍,于是入静状态又继续保持下去。如此进行,杂念会日渐减少,入静状态也能逐渐持久,功力慢慢提高了。

说到这里,笔者要补充一个枝节问题。通过勤练得到的“功力”,是真实不虚的东西,得一分是一分,真正有袪病延年的实效。还有一样叫“功德”,平时多做与人为善之事(属于性功修习范围),这对功力的增长有奇妙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积累,不可偏废。再有一样叫“功能”,属于一种未知的能量类型,人人具有,不过多数人不能随时开发出来,隐藏难用;但有一部分人比较容易开发,稍回习练,就可显露,因而产生某些神奇的功效,比如透视人体,遥视远景,逆知未来等等。自觉有此功能的人,决不可沾沾自喜,认为功力已经达到了高深境界,实际上并非自己努力得来,也不能巩固,对袪病延年并无帮助,更谈不上什么明心见性。初习人士务须注意,不可刻意追求“功能”的增长,而要着力于“功力”的增加。

在入静过程中,又会有“昏沉”的毛病出现。心静下来以后,全身软绵绵,似乎要打瞌睡。出现这种情况,或者由于身体疲劳,或者由于思想疲劳,要从根本上解决。首先不能打盹,要把眼睛张开,休息一两分钟再继续坐;也可以起身活动一会,再继续入座。重要的是,一直要保持平静的心态。

照此练功多日,丹田部位会产生一股暖气,随呼气时的元气注入下丹田而境强,是为培育药苗,构成“还丹大药”的初基。如果在闭目坐中,忽有亮光出现,或为一片,或为一轮,出现的部位,往往是在眼前、面前,谓之“玄关出露”,表明功夫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进一步闯关通督,便有了条件。出现这些现象,一般是在练功一百天左右,故称“百日筑基”。但这一过程各人并不一致,有人可能不到一百天,有人可能超过一百天,甚至长达一年半载,总之不能去刻意追求,也不能过分兴奋。欲速则不达,一着急,反而坏了大事。因为丹功的全过程,始终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这一点十分重要。

应该注意的是,男性在练功期中,会有阴茎自发勃起的现象,道家称为“活子时”,或称“产药”。此时要防止精液泄漏,万一发生射精现象,谓之“倒鼎翻炉”,好比炉中练好的丹药倒掉一般,故须“防危虑险”,但也没有必要过分紧张。坐中应采取“吸抵撮闭”的方法:即鼻中吸气,闭目上视顶门,轻轻撮提肛门,适当闭息,以意念引导浊精经过会阴、尾椎,沿脊柱上升,而达到脑部,谓之“还精补脑”,或称“采小药”。这样,勃起现象自然消失,丹田会有活力感觉,身心舒畅。日久天长,就有热力在脐部盘旋,是为大药产生,应当继续习练,则这种热力会沿脊柱上升,冲破三关,通开督脉,那就是进一步功夫了。丹书中讲的“安神祖窍,蛰藏气穴,采药归炉”,就指这一过程。活子时的出现,常常是在午夜睡眼当中,这时应该穿衣起坐练功,不可大意。因为丹功修习日久,精自充盈,须防漏泄。有人为了防止午夜漏精,在夜半子时(12点到1点)主动起来打坐,谓之“守正子时”,如果成为习惯,又不影响正常睡眼,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活子时是丹功修习中的常见情况,比较普遍,过去因涉及隐私,往往不去明说,丹书中也常用种种隐语,迂曲表达,所谓“说着丑,行着妙”,于是有人曲解为房中术。实际上龙门丹功一直提倡清修,很不赞成房中所谓“双修”,历代祖师均有明示。因一旦堕入色欲境中,心不能清,德不易积,即入静也不容易。“性命双修”,只能理解为性功修养和命功修习。

5、全真传戒


全真教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各门各派、各宗各教都有自己的规矩,对道教而言,这个规矩就是戒律了。

所谓戒,是解、界、止的意思。《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其实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是道士归真的首要。天真皇人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所以戒就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

所谓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当行为的规则,是道士犯戒后惩罚的手段,内容是根据戒条而订立的,所以道士除了遵守戒条外,还必须熟悉律文规则。

有戒就必须授。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初期道教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借鉴儒家名教纲常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规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的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的戒律。

南宋道教全真派兴起,随之道教中出现了“传戒”制度,究其宗源,

道教全真先期传法,依之古制,口口相传,六耳不谈道,旨在法不传于匪人,目的是神仙修持。重阳祖师向七真传法,口传心授,要义是积功累德、丹法修持、清静清修、长生久视之术,以及作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规范禁忌的具体要求,比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七真之首马丹阳真人有《丹阳真人直言》,邱祖则有《长春真人规榜》、《长春真人垂训文》。至邱长春祖师时,全真戒规为传承衣钵时口口相传、单枝相接的形式。正如《太上律派源流》所说:“自昔五祖心传,说尽虚无妙旨;七真演教,备言清静玄宗。”龙门第一代传戒律师赵道坚因辅佐邱祖在白云观率众有功,“于大元至元庚辰十七年(1280)正月望日授初真戒;如法行持,传授中极;妙德无漏,遂传心印天仙大戒。修持凡有三十年,功圆行满”。可见修持全真戒律确是不易。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的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全真戒律公开授受起自第七代传戒律师王常月。王常月撰《初真戒》,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他于顺治乙未(1655)秋到京都,于丙申(1656)三月望日于白云观中传戒,三登戒坛,授弟子千余人,遂使全真传戒制度闻名大江南北。由清以降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白云观中已传戒达14次,至二十一代陈明霖律师。另外,四川成都二仙庵和东北沈阳太清宫等均曾设坛传戒,全真戒法于是传布四海,绵延至今。

根据全真派的传统,举办传戒的道观首先须是十方丛林宫观。“十方”意指四方、四隅、天上、地下;“丛林”原指树木生长茂密旺盛的森林,比喻人才济济之处。十方丛林宫观在此即指管理规范、清规戒律已成为固有制度、有资格和实力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场所。丛林宫观自古财产公有,常住道士就是主人;宫观是所有常住道士栖身修持之所;用人制度则是*选举,唯才是用;丛林宫观的人员(常住道士)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注重*公议,制度管理;宫观人员中不得相互拜师授徒,亦不得以师徒相称,宫观常住的道士均为道祖“太上爷”的弟子,所以相互间地位平等,过去北京白云观的老道长相互间均按其姓氏称呼,即是此意。

十方丛林宫观的常住道士都是各地参访的人员,所以宫观在一开始即以制度管理,为传戒打下了规范基础。十方丛林宫观按道教全真派仪范,都应该设常住执事(即各方面的负责人),监院以下称为“三都五主十八头”,也有根据不同情况专设执事名称的。“三都”:即都管、都讲、都厨;“五主”:即堂主、殿主、经主、化主、静主;“十八头”:即库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园头、圊头、槽头、净头等。这其中客、寮、库、账、经、典(点)、堂、号,称作“八大执事”,这在全国各常住宫观都是一样的。

过去举办传戒活动最多的道场是北京白云观。观中至今存有珍贵的、只有传戒方丈接法才提供的史料“法统”。考其源流,白云观传戒律师从元朝第一代赵道坚大律师开始至今已历二十四代。

传戒中方丈大律师的选择很重要。方丈的人选,不仅要学问好、人品好,更要有功德、会办事、能服众。方丈人选必须在过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最好是在上一坛中获受“天字第一号”的戒子。

确定方丈人选后,即要聘请配合方丈传戒的八大师人选:监坛(戒)大师(专门负责监督戒坛威仪,禁止戒子违犯戒规)、证盟大师(专门为戒子解说经义,回答戒子疑问)、保举大师(专门负责保箓、保戒、保香,该师一般由开坛传戒丛林的监院担任)、演礼大师、登箓大师(专门负责为戒子取道号,填写《登真录》)、提科大师(专门负责诵经拜忏及经堂事务)、引请大师(专门负责主持大型道场,担任高功)、纠仪大师(专门负责纠正戒子仪规),若能请得一批护坛大师(专门负责保护坛场秩序)尤佳。此外,还有道值师(每日领取方丈示“道值签”,巡视各寮,查处犯规戒子的执事,一般由海巡、巡寮、巡照等轮流担任)等,协助律师传戒。他们在方丈的带领下,贯彻以“戒”为师的精神,依据教义,安排传戒活动的具体程序。

当代传戒首先应向*主管部门报批登记相关手续,并准备传戒中所需的物资,包括经、钵、简、服饰等。报批获准和物资筹备齐全,即可向十方道众发出开坛传戒的信息。古来“开坛演戒,挂号转单,各处稍异,或有上元,或有中元,或有下元,总依三元”,但亦可选择其他黄道吉日开坛。传戒日期,古时是“或九年、或三年、或一年半载不等”。“成都二仙庵,自光绪癸未(1883)有慧安宋老律师,至京都白云观云溪高老律师坛下拜受三坛大戒,接法回川,于戊子岁(1888)开坛演戒,每期一年,连开五次”,可见戒期长短亦不必拘泥,重在目的和效果,可因时因势而变化,近二三十年来,北京白云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辽宁千山五龙宫开坛传戒,戒期均以20天为限。

传戒期间的科仪内容,现今一般有扬幡、张榜、开坛、取水、荡秽、迎师、请圣、祝将、演礼、审戒、考偈、诵经礼忏、上大表、说戒、传授衣钵、发放戒牒、晋表谢神、大回向、落幡送圣等仪式。现择要解释如下:

扬幡:

传戒活动开始配合有隆重的“扬幡科仪”,目的在于誓告天地神明,宫观即将开坛传戒,请求善加护持。张榜:榜示某月某日某名山道观开坛传戒,主持戒坛的方丈传戒律师为何人,开坛传戒的意义何在等等。荡秽:这是大型科仪开始之初即要做的内容,请神水为坛场洒净,以科仪祝告神明,请得十方神圣临坛护佑。迎师:设坛宫观全体道众和赴坛戒子以隆重的科仪形式迎请方丈大师临坛主持传戒活动。演礼:以演礼大师为主,为众戒子演示规矩礼仪,以及戒坛所发的法器、戒物、冠服的使用和收执方式。审戒:由大师临坛,与众戒子面对面按仪规设盟发誓,当堂逐项询问戒规,众戒子能否持守?戒子如表现得不坚定,即不能通过此项考核,不能继续留在戒坛参加传戒科仪活动。考偈:由戒坛预设考题,主要考核文采学问,通过该项程序,方丈和众大师可以从中了解戒子的禀性和志向,以便进行道教人才的后续培养。考偈结束,即按“千字文”的排序,排出名次。说戒:传戒中最主要的就是“说戒”,所谓传戒本身就是为戒子讲戒条、说律法,帮助戒子了解戒律。由方丈亲自临坛说法。过斋堂:戒期中安排戒子就餐也是要合乎规矩的。届时敲钟击板,方丈在侍者的陪同下,率先踏着钟板的节奏跨入斋堂,众戒子庄严肃穆,有序地跟随方丈之后,鱼贯入座。送饭布菜均有程式,索汤加饭都有礼节。在现代,一般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知识演示给戒子,在古时,如果稍有差错,纠仪大师发现后,即会被处罚,发牌最轻亦要跪香。

戒期中禁忌亦多,其中“忌戊”是最应该了解的内容。

道教认为: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设醮,关申天曹者,丧体减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宥之门。若非接法箓的平常人,罪可减三等。惟道家戊日烧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无解释之门。必须慎重!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这叫“明戊”。念修行皇经和拜静斗的老修行,亦且忌“暗戊”。口诀为:正羊(末日)二犬(戌日)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猪(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头(丑日)重千斤。

戒子经历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恭听方丈大师传戒讲经说法后,身份地位就起了变化,方丈大师更因此变化为“人天法主”。从传统上说,“人天法主”可以代天说法,被尊称为“方丈大律师”;“三坛大戒”后的戒子,依据《初真戒·入戒要规》规定: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同戒晚辈者称同衣;上座称先师。全真戒坛实际上就是全真道士学戒律、学知识、学科仪、学文化的特殊课堂。

经过授戒的全真道士,不仅是获得了戒牒,更明白了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全真道士。对每一个受戒教徒来说,按道教传统准则要求他们的言行举止,会产生规范的效果。由此对道教整体起到整合规范、树立形象和展示风貌的积极作用。

6、百代谱

全真龙门派百代谱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

惟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7、历任掌教

全真龙门律宗历任掌教方丈暨传戒大律师

龙门启教真君长春邱祖师而下

第一代赵道坚

第二代张德纯

第三代陈通微

第四代周玄朴

第五代张静定

第六代赵真嵩

第七代王常月

第八代谭守诚(字心月)

第九代 詹太林

第十代 穆清风(字玉房)

第十一代 朱一和(字自明)

第十二代 袁阳举(字清举)

第十三代 王来怀(字却尘)

第十四代 白复礼(字照图)

第十五代 程本焕(字香岩)、张本悟(字寿山)

第十六代 张合皓(字朗然)

第十七代 张教智(本字合智,一宇慧生)

第十八代 吕永震(字乾初)、孟永才(字豁一)

第十九代 张园璿(字耕云)

第二十代 高明峒(字云溪)

第二十一代 陈至霖(字钟乾,号毓坤)

第二十二代王理仙

第二十三代傅圆天

第二十四代王诚林

第二十五代叶信明

上一篇:库玛丽

下一篇:龙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