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非关系

科普小知识2021-12-20 05:50:29
...

中非关系指*与非洲各国之间的对外合作关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等新中国第一代*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从那时起,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在发展振兴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中非关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双方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构建起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主席访非期间提出了“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和正确义利观,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把帮助非洲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可持续发展同中国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2015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致辞,系统阐述了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主张。

1、简介

中国和非洲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中非关系

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新纪元。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

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是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原则,也是中非关系长盛不衰的动力。

2、历史沿革

1955年4月,*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促进了中国同非洲国家之前的团结。被称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建立中非新型关系的“开山之旅”,成为中非用50年历史书写成的“老友记”的序言。


*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1956年5月,埃及*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是非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1963年12月-1964年2月,*总理先后访问了阿拉伯联合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非洲10国。这是新中国*对非洲的第一次正式访问。根据外交部解密的第三批外交档案,出访时周总理的名字以“赵”为代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到1963年底,独立国家已有30多个,中国和其中12个建交。由于美国、苏联从中孤立,中国和非洲大陆国家交往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要“打破两个超级大国在我们周围筑起的高墙,必须走出去”。

非洲十国之行是新中国*首次出访非洲国家,也是*外交生涯中访问时间最长、访问国家最多的一次外交活动。解密档案显示,由于当时中国民航专机未飞出过国境,租用的是荷兰航空公司飞机,从谈判到签订合同用时一个月,关于包机事务的文件有107页。


埃及*同中国建交

乘车方面,总理的专车后紧跟着一辆车供中方警卫人员和医生乘坐,以备突发情况时警卫能及时上前为总理“护驾”。另外,随行人员乘车安排用的是“挤一挤”原则,以免总理出行车队汽车数量过多,行动起来不便。

*研究专家、*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廖心文注意到,访非期间,*和对方*一般谈三四次,有的多达六次。每一次谈话都是两三个小时,有时到三四个小时。当时美苏都有负责非洲事务的机构,受其影响,一些非洲国家对中国外交政策有误。*把这次访问定义为“寻求友谊、增进了解、互相学习”。他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和该国*进行交流,以消除对方的疑虑和误解。

以突尼斯为例,当时中突尚未建交,*在阿尔及利亚临时决定接受突方邀请。黄金祺是*访突时的翻译,他此前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欢迎晚宴上,突总统布尔吉巴在简单寒暄后就对中国的对外政策发表了负面评论,使得全场气氛紧张。周总理在致答谢词后,说两国虽然就对外政策持不同意见,但不妨碍求同存异建立良好关系,赢得热烈掌声。第二天,陈毅副总理就与突尼斯总理就建交具体事宜进行会谈,两国于当天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在全程记录*非洲之行的摄影师杜修贤的记忆里,*在出访中时时表现出对东道国的理解和尊重。*访问加纳的前几天,该国发生了刺杀事件,恩克鲁玛总统受伤,安全形势紧张。当时代表团有人建议不去加纳,但周总理坚持计划不变,并建议访问免去一切礼节。杜修贤之前告诉北青报记者,当时所有活动都在恩克鲁玛所在的城堡里举行,大家没有出门,周总理还在城堡里和恩克鲁玛打起了乒乓球。这次访问让加纳*成员深受感动,在政治上取得很大成效。

在亲历者的印象中,*在访问中和非洲国家*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为中非成为“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打下了基础。从*首次踏上非洲大陆的50年来,中国历届领导集体都很重视中非友谊与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邢骅在上世纪60年代担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的翻译,参与了*访问几的全程。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当时几方没有安排欧式风格的宾馆,特意为代表团选择了有几内亚民族风情的茅草屋式的“美景别墅”。从机场到别墅的路上,当地民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就像一片欢乐的海洋,周总理则坐在敞篷车上向人群挥手致意。

中国驻几内亚使馆考虑到周总理已访问多国,怕他不习惯当地饮食,准备了些粥和咸菜送到“美景别墅”。邢骅记得,总理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说非洲朋友已经做了最好的准备,如果还吃使馆的食物显得对对方不够尊重。“无论是在和非洲朋友会谈,还是和使馆人员谈工作,周总理都说,中国要表现出真诚和平等。”

《*26年总理风云》一书中记载了另外一段有些“冒险”的经历。当时周总理和几内亚总统杜尔去另外一个城市金迪亚访问,杜尔建议由他驾驶直升机送周总理回首都。几内亚大部分为高原和山地,中方认为乘坐直升机有一定危险,但周总理很愉快地答应了。

在这次历史性的访问中,*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它们后来形成中国对非政策的基本原则。

阿拉伯联合*(今埃及)是周总理访非的首站。考虑到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地位,*在和埃及总统纳赛尔的会谈中,率先提出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后来,*又征求了其他国家对此的意见,使之最终成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支持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

杜修贤回忆称,周总理宣布的五项原则对于刚刚独立、地位不高、发言权不大的非洲国家来说是极大的支持,各国都用最高的规格和礼遇欢迎和接待来自中国的总理。

在出访中,多国*都同*谈到美国、苏联等对他们的援助。*发现,它们企图利用经济援助的名义来控制非洲国家。如何使中国的援助区别于美苏,如何体现援助是相互平等的以争取更多国家呢?

在访问加纳时,周总理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申明中国对非洲提供援助时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殊权利。廖心文撰文称,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是*亲笔拟写的。

1967年9月,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签订修建坦赞铁路协议。

1971年,第26届联大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23个提案国中有11个非洲国家,在表决时的76张赞成票中有26个非洲国家。*主席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1973年2月,中国和非洲之间的第一条航线亚的斯亚贝巴-孟买-上海航线开通。


*会见赞比亚总统

1974年2月,*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指出中非同属第三世界。

1976年7月,坦赞铁路交接仪式在赞比亚隆重举行,坦赞铁路正式通车。

1986年3月,李先念主席访问索马里,马达加斯加。

1992年7月,杨尚昆主席访问科特迪瓦,阐述了新形势下的中国同非洲国家关系的六项原则。

1996年5月,江泽*席访问肯尼亚、埃塞俄比亚、马里、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提出巩固和发展对非关系五点原则主张。

1997年5月,*总理访问塞舌尔、赞比亚、莫桑比克、加蓬、喀麦隆、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

2000年4月,江泽*席访问南非。


*访非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江泽*席出席开幕式。会议通过了两个文件:《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

2002年4月,江泽*席访问利比亚、尼日利亚、突尼斯。

2002年8月,*总理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喀麦孔进行正式访问,对南非进行工作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003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会在埃塞俄比亚雅迪斯亚贝巴召开,*总理出席。

2004年2月,胡*主席访问埃及、加蓬和阿尔及利亚,就加强中非关系提出三点倡议。

2006年4月,胡*主席对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胡*主席就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出五项建议。

2006年6月,*总理访问埃及、加纳、刚果(布)、安哥拉、南非、坦桑尼亚和乌干达。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胡*主席宣布:中国*将采取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胡*访非

2007年2月,胡*主席对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尔八国进行访问并发表重要演讲。

2007年5月,中国成功将尼日利亚通讯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理方式,味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2007年6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出资并承办的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在北京开业。

2009年2月,胡*主席出访亚非五国,并在坦桑尼亚发表重要演讲。

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总理出席。

2012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会议在北京举办,胡*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在南非德班会见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扎

2013年3月,*主席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进行国事访问,出席金砖国家*第五次会晤,并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重要演讲。

2013年,中非双边贸易额突破两千亿美元。

2014年5月,*访问非洲。这是*总理就任后首次访问非洲。

2015年4月21日至24日,*赴印尼出席亚非*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一系列重要主张。

2015年9月20日,由中国承建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轻轨项目正式运营,这也是非洲大陆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城市轻轨项目。

2015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致辞,系统阐述了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主张。

3、双边关系

政治交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追求和平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各国的共同繁荣。


中非关系

2015年12月,双方决定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席提出中非之间要做到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这五大支柱使中非关系布局更加完整、基础更加牢靠,并对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更为全方位的支撑。

经贸合作

中非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中国同非洲发展经贸关系有三个着力点:第一,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中国将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介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第二,要把援助和技术合作相结合,重在加强非洲自身发展能力;第三,大力帮助非洲国家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近年来,中非贸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中非贸易自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以来,年均增长32%,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贸易*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上升到4%,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4%上升到10%。同时,非洲各国的出口产品,包括能源、原材料以及工业制成品,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来,中国和非洲的贸易额从1992年的105亿美元,攀升至2012年的1984.9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非贸易额平均增速达27%,是中国和所有贸易伙伴中最高的。

2014年中非贸易总额和中国对非洲非金融类投资存量分别是2000年的22倍和60倍。

对非援助

在对非援助方面,中国*一如既往,真诚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也不损害第三国利益。商务部资料显示,迄今为止,中国已为非洲50多个国家援建900个项目,涉及农牧渔业、轻纺工业、水利、电力、通讯、交通、食品加工等各领域。到2009年底,中方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将比2006年增加1倍。

中国还为非洲国家培养了大量各类人才,减免33个非洲重债穷国对华债务。从1963年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至今,中国先后向非洲派出医务队员1.7万多人次。

中国还给予部分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为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

2009年2月,胡*主席在出访非洲国家曾表示,尽管中国自身也面临困难,但中方将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中非双方越要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克时艰。

2009年11月,旨在进一步推进中非科技合作,协助非洲国家开展科技能力建设的“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正式启动。

友好交流

截至2005年底,中国与非洲各国共签订了65个文化协定,已执行文化交流计划151个。在过去5年间,10多个非洲国家先后派遣了20多个*文化代表团访华,中国也与17个非洲国家签署了22个文化协定执行项目,占半个世纪以来签约总数的五分之一。此外,中非双方还在文艺人才培养,培训与交流,体育,影视,新闻,图书出版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4、重要讲话

中国*谈中非关系

2006年4月,国家主席胡*在尼日利亚国民议会发表重要演讲。胡*就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出5点建议:政治上增强互相信任;经济上扩大互利共赢;文化上注重互相借鉴;安全上加强互相合作;国际上密切互相配合。


中非关系

2006年6月,*在中国-南非商务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非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长期的战略选择。中国*将继续遵循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政治上坚持平等互信,经济上促进互利共赢,在人文和社会领域加强交流,在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与非洲国家携手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2006年11月,*主席胡*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胡*称,真诚友好,是中非友谊不断加强的坚实基础;平等相待,是中非互信日益增进的重要保证;相互支持,是中非合作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共同发展,是中非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

胡*称,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中国*将采取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胡*称,为进一步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愿同非洲国家在五个领域加强合作。

2006年11月,*就全面提高中非合作水平提出5点建议:第一,扩大中非贸易规模;第二,加强中非投资合作;第三,提高对非援助水平;第四,促进中非企业合作;第五,增加对非人才培养。

2007年2月,胡*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了题为《加强中非团结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胡*强调,中非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继承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全面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这一发展大势,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努力把中非友好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胡*向驻非洲中资企业提出三点希望:要坚持牢记使命、服务大局;要坚持信誉至上、质量第一;要坚持促进和谐、造福民众。

2007年5月,吴邦国就加强中非企业合作提三点建议:一是突出合作重点;二是创新合作方式;三是改善合作环境。

2009年2月,胡*主席出访亚非五国,访问坦桑尼亚时发表重要演讲:他强调,中国愿同非洲国家一道,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团结互助,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第二,增进互信,巩固中非传统友好政治基础。第三,互惠互利,提升中非经贸务实合作水平。第四,扩大交流,深化中非人文领域合作。第五,紧密配合,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第六,加强协作,共同推进中非合作论坛建设。

2009年11月,*宣布今后3年中国*推进中非合作8项新举措:温总理提出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宣布了对非合作新的8项举措,涉及农业、环境保护、促进投资、减免债务、扩大市场准入、应对气候变化、医疗、教育等各方面。

2011年5月,吴邦国在南非国民议会发表重要演讲:中非友好不会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2012年7月,胡*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今后3年,中国*将采取措施,在5个重点领域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2013年3月,*主席对坦桑尼亚进行国事访问,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总结中非友好关系发展历史经验,全面阐述新时期中非共谋和平、同促发展的政策主张,提出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真、实、亲、诚”的理念。

2014年5月,*总理在非洲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开创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演讲,提出“461”中非合作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四项原则,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携手共创中非关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主席发表了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讲话,*强调,中方重视发展中南“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双方要坚持做面向未来、高度互信的战略伙伴,密切高层交往,加强政党、*、立法机构交流,继续就涉及各自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相互支持。

5、重要性

中国外交的战略支点

历史上,非洲国家曾给予中国极其宝贵的外交支持,有三件事我们不能忘:一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在那特殊的年代,正是在广大非洲国家的帮助下,中国才得以突破自身面临的外交困境,重回国际社会并赢得应有的国际尊重。二是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又是非洲国家帮助中国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当年8月,钱其琛外长先后应邀出访了8个非洲国家。当时,顶着西方外交压力到中国访问的第一位外国元首来自非洲,第一位*首脑来自非洲,第一位外长也来自非洲。作为回应,从1991年开始,每年年初中国外交部长首次出访都是去非洲国家,这一外交惯例的确定和延续显示出中国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三是在*问题上,绝大多数非洲国家也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支持者。过去的历史表明,中国的国际环境越是恶化,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就越重要。如果说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基础,那么非洲就是这个基础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中非关系

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渴求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希望妥善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一再宣称它不挑战他国的利益和现有国际秩序,但它同样希望其他国家尊重它的核心利益,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由于部分西方国家在欢迎、接纳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同时,又秉持延续多年的冷战思维或坚持传统霸权思维,对处于快速崛起进程中的中国进行政治或安全上的防范。这种背景下,中国要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除努力经营周边睦邻关系外,还要积极加强和拓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利用其整体力量制衡少数国家对中国的阻遏,改变和优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处境。中国不会搞军事同盟关系,但中国也需要政治上的合作伙伴。

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中非关系一直发挥着“战略支点”的作用。何为战略支点?非洲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战略性支点,是中国在若干重要问题上抗衡西方某些国家压力的借助力量。中非关系的意义,在于它推动着中国实现大国复兴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这一进程中不断增长的世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讲,非洲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全局有着重大的意义。

经济复兴的重要伙伴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非洲。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984亿美元,中国已经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由2003年年底的4.9亿美元迅速增长到了2011年年末的147亿美元;中国从1992年开始进口非洲原油,从当年的5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7085万吨,近年来,来自非洲的原油约*国原油总进口量的30%。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是实现中国资源和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如同任何大国都有明确的海外能源利益和能源战略一样,中国也无需刻意回避它在非洲的能源需求,对于部分西方人士对中非能源合作迅速发展表现出的不适、惊恐乃至批评,也不宜过于惊慌失措。

中非经贸合作还有助于中国企业积累参与全球化的经验,这是中国企业对非“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之一。中国企业深度参与非洲的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可以在海外市场拓展、企业管理、资本运作、风险规避,以及如何处理与当地*、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过程中所受的诸如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国际压力及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它们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它们对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认知。

中非经贸合作的本质特征在于互利、互惠与共赢。中国商品适应了普通非洲人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中国对非洲投资带动了非洲经济发展,特别是提升了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非洲的原材料价格因为中国需求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了其价格,这对非洲经济复兴是极为有利的。为进一步提高非洲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中国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建设经贸合作区。为解决部分资源贫瘠国家与中国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中国从2005年起逐步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无需否认,中国对非外交有自己的战略意图,但中国对非外交的基本出发点是帮助非洲国家摆脱经济依附,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发展不仅造福自身,也将惠及非洲和世界。

中国展现外交形象的舞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非洲和发展中国家为自身外交依托和战略伙伴,这决定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责任和大国形象,就不仅仅只是与世界主要国家一道维护全球金融秩序稳定,打击国际*,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与发展,促进世界均衡发展和南北问题的解决,以及通过国际多边渠道帮助尚处于动荡中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稳定。中国的全球责任主要是对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负责,这是中国基于自身身份、利益基础上的外交选择。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新对非援助形式,适度增加对非援助规模,是展现中国外交形象的首要途径。无论是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上发起的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与减债举措,还是2006年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支持非洲发展的“八项措施”,2009年第四届论坛会议提出的“八项新举措”,以及2012年第五届论坛会议提出在五个重点领域支持非洲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均体现了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与过去中国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当代中非发展合作开始更为紧密结合非盟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设置的优先发展议题,把重点放在非洲国家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技术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着力提高非洲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和民众生活改善。

建设性参与非洲的和平与安全事务也能及时展现中国的世界责任。中国明确支持非盟倡导“非洲人解决非洲问题”(AfricansolutionstoAfricanproblems)的原则,为非盟在非洲开展的自主维和行动和常备军建设提供资金和后勤支持,增加为非盟培训和平与安全事务官员和维和人员的数量。自非盟成立以来,中国先后向非盟在刚果(金)、布隆迪、苏丹达尔富尔、索马里的维和部队提供了后勤物资援助或现汇支持。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开展的维和行动,以此帮助非盟及非洲国家实现冲突治理。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共计已在非洲地区执行了13项维和行动。当前,中国正在非洲参与实施的维和行动有6项,包括非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行动(达尔富尔)、联苏特派团(苏丹)、联科行动(科特迪瓦)、联利特派团(利比里亚)、联刚特派团(金)、西撒特派团(西撒哈拉)。

在自身不断崛起进程中切实践行中非关系中的“政治平等”与“相互尊重”,将会极大有助于展现中国应有的大国风度和独特的外交气质。历史上中国之所以能与非洲国家建立患难与共的历史友谊,多次赢得非洲朋友的坚定支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一贯注重对非交往中的平等与尊重,在对外关系中不分国家大小一视同仁。*主席此次访非时再次强调,“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继续参与既有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同时,开始主动尝试与其他国家一道创建新的多边合作框架。中非论坛机制自2000年10月成立以来,成为新时期推进中非合作关系全面发展的有力机制平台,有助于中国从整体层面统筹规划对非政策及援助,从宏观战略层面协调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及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从而大大增强了中国对非洲的外交影响力,提升了中非关系的战略地位,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非洲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的青睐增强了中国在世界发展领域的话语力量。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开始积极“向东看”,不仅只是为中国不断增长的对外援助和贸易机会所吸引,同时也惊羡于中国过去三十余年里取得的成就及发展经验。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体现出的积极创业精神,使这些在实现政治独立之后又经历过发展痛楚的非洲国家,看到了独立自主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

继续展现中非交往中的外交创新能力也能显著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历史上,中国确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非洲国家的认同,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是“万隆精神”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当时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原则得到了绝大多数非洲代表的拥护;*主席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划分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使中国成功运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维护了自身国家安全;中国提出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曾得到非洲国家的积极呼应,中国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努力也与非洲国家追求非洲复兴的愿望相一致。当前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应当认真总结六十余年来中非关系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传统外交思想、当代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若干思考以及借鉴西方成熟的外交思想和理论,提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原则,通过不断发展的中非关系来增强中国外交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上一篇:中巴关系

下一篇: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