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外交

科普小知识2021-12-08 05:18:03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大国之间的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边外交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努力推动解决争端、促进多边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和发展大势,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继续推进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实现外交布局的全覆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切实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1、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认为,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对彼此之间的分歧,应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坚持进行对话,不搞对抗,妥善加以解决。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又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合作基础深厚,前景广阔。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万多家,合同外资金额828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80亿美元。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620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年多来,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和履行各项承诺方面所作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为促进世界的繁荣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世界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安全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派出了维和人员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国支持联合国的改革,支持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为国际反恐合作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业。迄今为止,中国已加入了所有国际军控与防扩散条约。在防扩散方面,中国一贯严格履行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积极致力于中国防扩散机制的法制化建设,已建立起一个相当完备的防扩散出口控制体系。

中国*一向重视*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已加入了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18项*公约,并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对付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等全球性问题。

中国*谈对美政策

2015年9月25日,*指出,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但从中美关系的全局把握,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合作始终是主流。事实充分表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双方应该坚定沿着这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下阶段,双方应该继续加强高层交往,积极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加强舆论引导,保持中美关系发展良好势头,并为今后更长时期两国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8月28日,*强调,中美关系既要稳定又要发展,要坚持对话合作、不断向前发展的航道。中美双方要以互信求稳定。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致力于同美方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2014年11月12日,*从6个重点方向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第一,加强高层沟通和交往,增进战略互信。第二,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第三,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第四,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第五,在亚太地区开展包容协作。第六,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2014年7月9日,*主席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致辞中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4点看法和主张:第一,增进互信,把握方向。第二,相互尊重,聚同化异。第三,平等互利,深化合作。第四,着眼民众,加深友谊。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主席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同意,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主席概括为: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

中国*谈对俄政策

2013年3月,国家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俄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为大国间和谐共处树立了典范,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为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双方将恪守二00一年七月十六日签署的《*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把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将此作为本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双方将继续保持密切、互信的高层交往,进一步发挥元首、总理、议长年度互访、战略安全磋商、外交部门磋商及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等其他中俄国家和民间合作与交流机制的作用。中俄面临的战略任务是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

中国*谈对日政策

2015年5月23日,国家主席*在*交流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两国人民勤劳、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系,尽管中日关系历经风雨,但中方这一基本方针始终没有改变,今后也不会改变。我们愿同日方一道,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合作。

中国*谈对非政策

2015年12月,*强调,中方重视发展中南“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双方要坚持做面向未来、高度互信的战略伙伴,密切高层交往,加强政党、*、立法机构交流,继续就涉及各自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相互支持。

2013年3月,*主席对坦桑尼亚进行国事访问,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总结中非友好关系发展历史经验,全面阐述新时期中非共谋和平、同促发展的政策主张,提出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真、实、亲、诚”的理念。

中国*谈对欧政策

2015年5月,*表示,建交40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欧双方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共识不断扩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发展,中欧关系战略意义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2014年3月,*指出,中欧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13年11月,*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经济体,中欧是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作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

中国*谈对东盟政策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主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东盟政策,明确了中国-东盟关系的长远发展目标。指出中国同东盟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有共同追求,在维护地区繁荣稳定上有共同利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共同语言。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愿同东盟国家商谈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守望相助、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将扩大对东盟国家开放,提高中国-东盟*贸易区水平,使双方贸易额2020年提升至1万亿美元。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促进东盟及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谈对拉政策

2015年1月,*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的重要讲话。*强调,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双方整体合作由构想变为现实,向世界发出中拉深化合作、携手发展的积极信号,并对促进南南合作和世界繁荣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4年7月,*出席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会晤,并发表题为《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提出5点建议:第一,坚持平等相待,始终真诚相助。第二,坚持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坚持交流互鉴,巩固世代友好。第四,坚持国际协作,维护共同权益。第五,坚持整体合作,促进双边关系。

2013年6月,*主席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题为《促进共同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政治上,中拉要坚持真诚友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继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经济上,中拉要抓住双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机遇,深挖合作潜力,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利益融合,建立持久稳定的互利经贸合作伙伴关系。人文上,中拉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典范。

2、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应邀访华。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1979年1月,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中国**访美,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1982年8月17日,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中俄关系

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2001年7月,江泽*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6月底至7月初,国家主席胡*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13年3月,国家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日关系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9月29日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两国互设大使馆,中国在大阪、福冈、札幌、长崎,日本在上海、广州、沈阳和香港分别开设总领事馆。日本在大连设有驻沈阳总领馆办事处,在重庆设有驻华使馆领事部办事处。1978年8月12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同年10月*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1998年11月,江泽*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2007年4月,*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就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以下称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2008年5月,胡*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份文件在继承已有3个政治文件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中日关系的新发展,确定了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指导原则,规划了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成为中日之间第4份重要政治文件。

一、双方确认将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和精神,继续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二、双方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

三、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同意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发生不测事态。

四、双方同意利用各种多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努力构建政治互信。

中非关系

中国和非洲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新纪元。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

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是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原则,也是中非关系长盛不衰的动力。

2015年12月,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出五大支柱——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着力实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和安全“十大合作计划”。

中欧关系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盟(前身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欧建交40年来,双方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并形成了以*会晤机制为战略引领,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为三大支柱的“1+3”高层对话格局。

中阿关系

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阿两大文明之间的交融和互动构建了伟大的丝绸之路,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四大发明及中国丝绸和瓷器通过古丝绸之路进入阿拉伯国家,尔后转往欧洲。同时,阿拉伯民族光辉灿烂的医学、天文学、几何学乃至公元7世纪诞生的*也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融入中华文明。长期的友好交往使得中国与阿拉伯两大古老灿烂的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也为中阿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代史上,中阿两大民族都有着同样的命运和遭遇。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反对帝国主义、殖*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共同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双方关系和友谊不断发展。

1956年,埃及、叙利亚和也门成为第一批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1963年12月,周总理在开罗发表了发展中阿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1.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反抗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者的斗争。2.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奉行的中立、不结盟政策。3.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为实现统一而选择的道路。4.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在解决其内部争端时达成的,以和平、不干涉内政的方式进行解决的办法。5.中国尊重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不干涉其内政。

1971年,以阿尔及利亚为代表的23个国家联合提案,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其中就有8个阿拉伯国家是提案国,在随后的投票中,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投了赞成票。

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东地区战乱不断,但中阿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历久弥坚,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坚定地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正义事业。阿拉伯国家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进入21世纪,中阿双方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1999年1月,中阿双方签署了阿中协商机制谅解备忘录,其目的是:研究和加强中国与阿盟成员国在各个领域合作的新途径和方法;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事务等问题交换意见和看法;加强在国际会议和国际其他领域的协商和协调;拓展并加强双方共同利益的范围。此后,中国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磋商机制。

2004年9月14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正式启动,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出席会议。会议发表了《中阿合作论坛宣言》和《中阿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其宗旨是:一、加强中阿集体对话。建议2006年在北京举行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二、提高经贸合作水平。逐步开展投资、贸易、工程承包和劳务、能源、交通、通讯、农业、环保、信息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三、扩大文化交流。鼓励文化、新闻团体互访,支持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四、开展人力资源培训。

中阿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双方在论坛框架内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对话与合作,除了首届部长级会议外,论坛还举行了高官会议、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环境合作会议、商务合作研讨会、专题国际研讨会、阿拉伯—中国对话研讨会等等。事实表明,论坛有力地促进了中阿之间的合作。

中国-东盟关系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盟(前身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欧建交40年来,双方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并形成了以*会晤机制为战略引领,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为三大支柱的“1+3”高层对话格局。

中拉关系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立足点。中国*从战略高度看待对拉关系,致力于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中拉虽然相距遥远,但中拉人民友谊源远流长。目前双方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面临相同的发展任务,双方有着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的共同愿望。

2014年7月,*主席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会晤主旨讲话中提出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顶层设计,从战略合作、经济外交和人文外交等方面体现了中国所秉持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

中拉双方以《中拉*巴西利亚会晤联合声明》为指针,共同致力于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深入推进各领域互利合作,中拉关系呈现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3、和谐世界

2005年4月,在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2005年9月,胡*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首次在多边场合系统阐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2007年10月,胡*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积极参与多边事务

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在多边外交领域日趋活跃。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调解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全球性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联合国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推动以对话、谈判等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中国广泛开展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及安理会改革,积极推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全球性挑战。

2010年9月,国务院总理*应邀出席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安理会首脑会议等系列会议。温总理此行增加了国际社会对真实中国的客观了解,推动了国际社会共同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展示了中国爱好和平、维护稳定的良好形象。在2010年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上,中国努力推动会议进程,中国在碳排放方面做出的真诚努力得到大部分国家的认可。

中国支持并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的维和人员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名列前茅。自1989年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截至2010年12月,中国共参加19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7390人次,9名维和官兵在执行任务中牺牲。

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经济合作机制。中国重视APEC的作用,一直支持并积极参与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并为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11月13日至14日,APEC第18次*非正式会议在日本横滨举行。国家主席胡*在会上阐述了中国在努力推动亚太经济实现平衡、包容、可持续、创新、安全增长,推进贸易和投资*化便利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上的看法和主张,全面介绍了中国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政策,积极宣介了构建和谐亚太的理念。

胡*主席还出席了同期举行的APEC工商*峰会和*与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并发表演讲,宣介了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经济发展所作贡献,呼吁继续推进国际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扩大发展中成员的发言权和代表性,阐述了中国开放、负责任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为亚太工商界带来的机遇。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正式确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一直以来,中国致力于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睦邻友好和合作,努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务实合作和机制建设。

2010年6月,胡*主席应邀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次会议。胡*主席从维护地区团结稳定、促进合作发展的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广泛深入细致地做各方工作。最终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深化了中国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多领域互利合作,务实高效、成果丰硕。

中国—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的前身即金砖四国,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高盛公司于2001年提出。由于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英文国名首字母的组合为BRIC,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

2010年4月,金砖国家*第二次会晤在巴西举行,会后,四国*发表《联合声明》,就世界经济形势等问题阐述了看法和立场,并商定推动金砖国家合作与协调的具体措施。

2010年12月,中国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轮值主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2011年4月,金砖国家*第三次会晤在中国海南举行,南非首次获邀出席会议。

作为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7%,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3%。随着五国经济快速增长,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4、对外援助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其中,成套项目建设和物资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增长显著。亚洲和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地区。为促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更多地投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援助资金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对外援助资金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方式。

无偿援助重点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中小型社会福利项目以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物资援助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无偿援助323.2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36.2%。

无息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社会公共设施和民生项目。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无息贷款72.6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8.1%。

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有经济社会效益的生产型项目、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较大型成套设备、机电产品等。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优惠贷款497.6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55.7%。

援外预算资金由财政部按预决算制统一管理。优惠贷款本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市场筹措,贷款利率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由此产生的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补贴。

援助分布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其中亚洲地区30国,非洲地区51国,大洋洲地区9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9国,欧洲地区12国。此外,中国还向非洲联盟等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

援助方式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方式主要包括援建成套项目、提供一般物资、开展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派遣援外医疗队和志愿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减免受援国债务等。

援建成套项目。中国共在80个国家建设成套项目580个,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农业等领域。

提供一般物资。中国共向9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物资援助424批,主要包括办公用品、机械设备、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生活用品、药品以及医疗设备等。

开展技术合作。中国共在6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技术合作项目170个,主要涉及工业生产和管理、农业种植养殖、文化教育、体育训练、医疗卫生、清洁能源开发、规划咨询等领域。

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中国在国内举办1951期培训班,其中包括官员研修班、技术人员培训班、在职学历教育项目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人员49148名。

派遣援外医疗队。中国向54个国家派遣55支援外医疗队,共计3600名医护人员,开展定点或巡回医疗服务,诊治患者近700万人次。

派遣志愿者。中国向60多个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近7000名。

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向30余个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物资和现汇援助,价值约15亿元人民币。减免受援国债务。中国免除坦桑尼亚、赞比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马里、多哥、贝宁、科特迪瓦、苏丹等9个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共计16笔到期无息贷款债务,累计金额达14.2亿元人民币。

5、中国同外国建交的原则

*成立的当天,即1949年10月1日,中国*就庄严宣告:“本*为代表*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本*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省是*不可分割的领土。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要表明与*当局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承认**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中国*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按照江泽*席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解决*问题,坚决反对任何制造“*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和言行,也决不容忍同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再同*当局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

6、中国外交新格局

内容引自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凌胜利发表的文章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分化、大调整和大融合。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外交契合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更加积极奋发有为。以“两个一百年”为目标,中国积极运筹新型大国关系、不断夯实周边命运共同体、携手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努力开创中国外交新格局。

一、中国外交新布局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紧紧把握战略机遇期,在外交布局上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聚焦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等,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立体式的新布局。

一是“新型大国关系”谋求战略稳定。大国关系事关国际战略稳定与中国和平发展。中国高度重视大国关系发展,积极运筹中俄、中美、中欧等主要大国关系。全面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增进战略互信,加强务实合作。积极倡导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展望未来,中美关系将更加深刻复杂,利益共识与矛盾分歧显著增加,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迫在眉睫。2013年6月,习奥庄园会晤,进一步明确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重在逐渐落实,其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全方位、多领域、分阶段地有序推进。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充分将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集合起来,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际影响。

二是“一带一路”引领周边关系。周边地区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地缘依托。新一届*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主席在讲话中重申了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周边国家与中国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积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新一届*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为此推出了“一带一路”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化解中国周边外交所面临二元格局困境,统筹陆海地缘。“一带一路”并非简单的点线思维,通过互联互通可以实现四通八达的网状布局,促进周边地缘联系更加紧密,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是“新型义利观”携手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基石。新时期中国将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促进中非、中阿、中拉关系的全面提升,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在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时,奉行正确的义利观,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与我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开展合作时注意多予少取,早予晚取,绝不搞损人利己,以邻为壑,而是让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发展。

四是多边舞台尽显大国风范。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许不断增多,中国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十八大后,多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峰会外交日益活跃。通过参加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峰会,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中国还积极利用主场外交,主办亚信峰会、APEC峰会,主导和参与创建金砖银行、亚投行等新机制,积极在多边舞台释放中国正能量,显示中国大国风范。

五是公共外交促进民心相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关注。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差异,对华存有疑虑、误解、偏见的也大有人在。通过公共外交的开展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增信释疑,争取更多国际理解与支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文交流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持久性特点,能够增加国家间关系的社会民意基础。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人文交流活动,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包容互鉴、和而不同,促进民意相连、民心相通。

二、中国外交新特点

纵观新一届*的外交举措,展现了新的风貌,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可归结为如下五点:

一是更加积极有为。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延长战略机遇期,继续推动和平发展?新一届*不断提出新理念、新举措、新机制,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新型义利观等一系列新理念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中国言行一致,将理念化作行动,不断推动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实施“一带一路”,创建金砖银行和亚投行,强化海洋维权,这些都表明中国外交更加积极有为。

二是更加统筹兼顾。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更加强调内政与外交的统筹和协调。首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主席高度重视加强外交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强调必须做到内外兼顾、通盘筹划、统一指挥、统筹实施。其次,加强统筹机构创设。国家安全委员会等一些统筹机构的设立,加强了外交外事的整体统筹,避免政出多头、九龙治水。第三,统筹五位一体布局。十八大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外交已不再仅仅局限在政治领域,而是需要与其他领域建设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实现总体外交、全面统筹已势在必行。

三是风格更加鲜明。新一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新机制极富中国特色。一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孕育了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兼爱非攻、以和为贵等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价值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外交提供着宝贵精神财富,为世界难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长于中国外交实践。新中国60多年的外交实践积累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等宝贵经验,在新时期将继续发扬光大,使得中国外交风格更加鲜明。

四是更加务实灵活。首先,外交手段更加多元有效。外交手段的多元化有利于更加充分地维护国家利益。新一届*更加注重经济外交、首脑外交、峰会外交等的综合运用。其次,外交活动重实轻形。更加重视外交的实质内容,外交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等成为外交佳话。第三,外交活动多样化且交叉进行。*出访,除了正式演讲和会见外,还大量参与人文、企业等多种活动,身兼国家*、友谊传播者、文化使者、企业推销员等多种角色。

五是更加重势轻利。中国外交布局反映的是围棋思维,重大局谋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在对外交往中注重大国战略稳定,周边政治统合,发展中国家重义轻利,多边舞台优化提升,这都表明中国更加重视战略谋篇布局,围绕“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营造长期有利的战略态势,而非精于计较战术利益。

三、中国外交新趋势

一是主动塑造继续增强。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与挑战更加多元与突出,中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和平稳定的有利外部环境,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的逐步转变。中国外交的主动塑造与以往相比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强,改变了“反应式”和“问题导向”的状态。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运筹和塑造国际环境的战略能力也有所增强。

二是国家利益多层明晰。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中国国家利益更加庞大复杂,如何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明晰的区分。新一届*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底线原则”,这体现出中国坚定维护自身利益和明确和平发展前提条件的决心进一步增强。为了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避免战略资源使用不当,对国家利益进行区分,厘定核心利益、主要、次要利益,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三是国际责任与时俱进。中国要成为有影响力、有亲和力、有感召力的世界大国,就需要在国际责任承担上与时俱进。中国从不否认国际责任,但也要坦诚量力而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更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不仅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处理,还不断创设新的国际机制,促进国际体系和平转型。

四是规则创设能力提升。无论是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还是在类似网络、太空、极地等新领域的规则创设,中国都是利益攸关方。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而言,亟需将自身实力转化为相应的国际影响力,规则创设能力的提升则至关重要。

7、2015年中国外交关键词

2015年3月8日,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外交部长王毅表示,2015年中国外交关键词即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

“一个重点”就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政策沟通,扩大彼此利益的契合点,探讨互利合作的有效途径。重点推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建设,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加快自贸谈判进程。相信“一带一路”必将更加深入人心,取得更多早期收获,助推亚欧大陆的整体振兴。

“两条主线”就是做好和平与发展这两篇大文章。我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办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使中国成为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同时以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积极参与联合国发展峰会和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推动制定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2015后发展议程和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安排,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

上一篇:中国外交政策

下一篇:货币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