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沙文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即大国主义。是国际关系中较大的国家对待较小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沙文主义倾向。
名称:大国沙文主义
别名:大国主义
主体:较大的国家
对象:较小的国家
特点:强加意志于人,干涉别国主权
1、简介
定义大国沙文主义即大国主义。是国际关系中较大的国家对待较小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沙文主义倾向。
拿破仑
沙文主义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特征
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对方的内政,侵犯对方的利益,损害对方的主权。
2、沙文主义来源
沙文主义一词缘于法国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Chauvin),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侵略政策*崇拜。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建立大法兰西帝国而得名。
沙文主义鼓吹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鄙视和排斥其他民族,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因而成为侵略性的、极端反动的民族主义。
3、沙文主义的特点
沙文主义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叫做大国沙文主义。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把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同比较弱小的国家的关系上,怀有民族优越感,损人利己,唯我独尊,违背平等原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干涉、侵犯他国的内政和权益,不尊重乃至损害他国的独立和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歧视、奴役和迫害其他民族。
4、历史表现
沙俄的侵略扩张
沙皇俄国存在典型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思潮。沙俄*对内推行压迫各非俄罗斯民族的政策,鼓吹俄罗斯民族优越论,宣扬俄罗斯民族应支配、歧视、欺压、限制和剥削其他民族,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血腥镇压要求自治的少数民族,使俄国成为各民族人民的*;对外则进行侵略、扩张,征服外族,扩大沙俄疆域等。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长期未能肃清,给国内外都带来严重后果。
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资产阶级组织的临时*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俄语意为"大会")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资产阶级临时*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后,原沙皇俄国境内的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国内战争期间,为抗击共同的敌人,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建设时期的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怎样把前沙俄中的各民族国家的苏维埃政权联合起来(除波兰及芬兰外),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俄共(布)*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斯大林提出了一个叫做《关於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和各独立*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其中规定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作为自治*加入俄罗斯联邦。这明显是违反了承认民族自决与民族平等的俄共纲领的。更坏的是当格鲁吉亚*领袖起来反对时,斯大林用粗暴的组织手段铲除他们。此时的列宁正在病养中,当他得知消息后,立即写信给*政治局,严厉批评"自治化"方案和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列宁建议各苏维埃*接平等自愿原则一起加入苏维埃*联盟。
1921年11月,俄共(布)*高加索局通过决议,要求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组成南高加索联邦。1922年2月,三国*召开统一代表大会,通过建立联邦的决议。1922年3月12日,三国*代表签署了联邦条约,南高加索联邦就此成立。
1922年12月,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邦等四个苏维埃**的全权代表在联盟成立条约上签字,苏维埃**联盟正式成立。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都保留有*退出联盟的权利。
1925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加入。
1929年,由于原属乌兹别克*的塔吉克自治*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被升格为苏维埃**,于1931年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苏联新宪法对加盟*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共有三条:一、这个*一定处在边疆区,应同苏联的邻国有共同的边界;二、以自己的名称作为*名称的那个民族,在该*的人口应占半数以上;三、这个*人口总数应在一百万以上。因此,根据新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自治*及吉尔吉斯自治*,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符合了加盟*的条件。上述五国于1936年12月5日新宪法生效之日,成为苏联的加盟*。南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由7个发展到11个。
由于斯大林膨胀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制约作用(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斯大林本人是格鲁吉亚人),苏联*联邦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落入有名无实和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宪法中规定的加盟*"主权"和"*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把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翌年3月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150千米,苏联将获取的4.1万平方千米领土并入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1940年3月31日,又将卡累利阿自治*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然后接收为第12个加盟*。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占领波罗的海沿岸3国。8月初,三国*加入苏联。斯大林对当地民族不满者采取了罕见的"集体惩罚"措施,或流放或驱赶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苏联的加盟*由此从12个发展到15个。但此后数十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始终存在谋求脱离苏联独立的斗争,使历代苏联*不安。它们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率先独立绝非偶然。
1940年6月,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从而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也称摩尔多瓦),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
美苏冷战
二战结束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维护国家以及本集团的利益,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期间,两国凌驾于世界之上,挑起了无数的武装冲突,给各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美苏冷战
1956年,苏联*以"以卡累利阿--芬兰*形式出现的我们*的目前结构已不符合居民人口的民族构成"为根据,将其降格并入俄罗斯联邦。但造成当地民族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的毫无限制地鼓励向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移入俄罗斯民族的政策。
卡累利阿--芬兰*被降格和并入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和苏联*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和违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表现。它实际上是在当地居民对此事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这一行动不仅损害了卡累利亚民族的自主权,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其他民族担心会在某个时候遭到和卡累利亚族同样的命运,从而增强了它们对联盟*的离心倾向。至此,苏联加盟*的数量固定为15个。
随着1991年8月21日"8·19"事变的失败,苏联第一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任总统)、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8月25日辞去总书记职务,并宣布苏共自行解散。从1991年8月22日至11月6日所有加盟*的*和作为全联盟组织的苏共都停止了活动。
统一的国家随着苏共组织的垮台而轰然瓦解也是很自然的。1991年8月决定脱离苏联(虽然没有遵守法定程序)的有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达维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爱沙尼亚,9月,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也决定独立。而在早些时候,1990年和1991年春天立陶宛、拉脱维亚、格鲁吉亚已决定脱离苏联(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这样,到1991年12月除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外的所有加盟*都已经事实上脱离了苏联。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首脑签署协议,正式确认了苏联的已成现实的终结。
美国霸权扩张
冷战结束,美国发动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破坏世界和平的战乱,是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强行推进美国式*的突出表现,被侵略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丧失,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美国自身也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