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科学城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办公厅印发《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怀柔科学城将按照“一核四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总规划面积约为41.2平方公里。
1、简介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办公厅印发《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怀柔科学城将按照“一核四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总规划面积约为41.2平方公里。
怀柔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市和中科院立足科学高点的战略擘划,在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的基础上,聚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制高点,强化原始和前沿创新能力,建设关键支撑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和系列跨学科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聚集国家实验室,打造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间,与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同步,怀柔科学城将开工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后将是全球最高亮度的同步辐射光源,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前沿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将建成世界上首个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的用户装置,可满足多学科、多领域物质科学研究对综合极端实验条件的需要。具有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意义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也已落户怀柔科学城。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怀柔科学城还将布局建设材料基因组、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这些设施和平台面向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开放合作,成为吸引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和开展原始创新的新高地。
怀柔科学城瞄准国际一流标准进行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和建设运营,其“一核四区”的格局将构建一座宜读宜研宜业宜居的科学新城。核心区拥有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多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将不断释放原始创新活力。科学教育区围绕中国科学院大学,为科学城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科研转化区,推动科技前沿成果高效利用、快速转化。综合服务配套区,提供一流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设施,完善怀柔与首都中心城区等地的道路建设。
科学城集聚重大科技创新要素,砥柱首都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未来,怀柔科学城将成为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这里,将源源不断地产生基础科学领域最尖端研究成果,以爆发的态势,从北京出发,走向全国,影响世界!
2、建设背景
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合作协议》,怀柔科教产业园区上升到院市合作层面,为怀柔建设科学城打下了基础;2011年,中科院与北京市签署了院市共建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协议,为在怀柔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性研究中心迈出了第一步。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办公厅印发《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总体定位
怀柔科学城是以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为核心,同时建设四区。“四区”中的科学教育区将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科研转化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南部,主要依托雁栖经济开发区建设;综合服务配套区位于怀柔科学城西部,主要依托雁栖小镇组团建设;生态保障区则位于科学城东南部。目前,在科学教育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已有8000名师生入驻。而科研转化区,已有中科院12个研究所22个项目,其中15项投入运营。
4、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52号)精神,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怀柔科学城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集聚世界一流科技人才,聚焦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聚焦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努力将怀柔科学城打造成为宜读、宜研、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智慧人文科学城。
(二)战略定位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和开放科研平台,引导和推动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
面向*机制创新改革,推动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本市科技创新政策高效集成,率先落实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举措,打造全面创新改革新示范。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充分释放科研活力、实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基本原则
高点定位。以国际一流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运营怀柔科学城,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
开放合作。推动国际合作,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平台向全球开放共享;强化部市合作,建立国家有关部门和本市共同参与的协调推进机制;深化院市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搭建共建共享合作平台;加强政企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全面改革。将改革贯穿于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内涵发展。坚持集约、节约、绿色、循环理念,立足现有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实现内涵式发展。
(四)空间布局
怀柔科学城按照“一核四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规划面积约41.2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京通铁路-怀柔区界,南至京密路,西至雁栖河-京通铁路及中国科学院大学西边界,北至怀柔新城边界(图1)。
一核:即核心区,主要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区域,位于怀柔科学城的中部,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
四区:即科学教育区、科研转化区、综合服务配套区、生态保障区。其中,科学教育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科研转化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南部,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雁栖经济开发区建设;综合服务配套区位于怀柔科学城西部,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雁栖小镇组团建设;生态保障区位于怀柔科学城东南部,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图2)
(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高端人才、科技资源、重大项目加速集聚,健全功能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前沿科学和先进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高端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
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6年底前开工,2020年底前竣工。积极推进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大气环境模拟装置等项目尽快落地,确保2018年全面开工。聚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集中优势创新资源,组织本市其他区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怀柔科学城建设关键实验平台或二期工程,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相互支撑协作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建设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建设材料基因组、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大气物理与环境实验观测、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脑科学前沿技术研究、加速器与 X射线技术等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力争2017年全部开工建设。
推进一批专业领域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相关研究型大学、骨干科研院所在怀柔科学城布局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着力推动中国科学院力学、空间、电子、纳米、网络信息等领域科研仪器、科研设施重点向怀柔科学城布局。支持企业、社会研究机构等,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实验装置及研发平台。
(二)建设高端科技人才聚集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机制优势,推动其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深度融合,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形成5至7个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交叉学科,并建立多学科交叉学生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推动中国科学院继续在怀柔科学城布局研究机构,开展国际联合科研攻关。积极支持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在怀柔科学城建设分校、分支研究机构、重点学科及科研实验平台。
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及团队。争取国家层面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向怀柔科学城倾斜,充分运用中国科学院及本市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一流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基础研究、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在怀柔科学城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组建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开展高水平技术研发活动。
整合组建一流创新团队。结合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推动中国科学院整合现有资源,围绕新材料、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重点前沿领域,依托重大研究课题或应用研究项目,组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创新成果突出的创新团队。针对项目计划特点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或项目经理人制度,实行研究人员人事关系双聘制。推动首都院士之家怀柔服务中心建设,发挥院士智库作用。
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人员收入分配机制,探索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负责人年薪制,急需紧缺人才推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方式,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加强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在落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探索基础研究类科研人员实行同行学术评议制度,适当延长评价考核周期;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注重市场检验和用户评价。
(三)全面支撑国家实验室建设
推动综合型前沿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落地。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按照国家实验室综合交叉融合的建设方向,通过联合攻关、协作攻关,抢占国际科技创新制高点,形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跨领域研究平台。
推动专业型国家实验室落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资源有效整合,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在空间科学、脑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组建3-5个专业型国家实验室。
创新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学术和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
(四)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积极承担重大基础和前沿科研任务。面向基础科学研究,提升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水平,推动信息、生物、纳米等新兴学科和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应用学科发展,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纳米科技、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深空科学研究等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点部署一批前沿技术领域研究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关键问题,重点承接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制造、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等重大研究任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新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大健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为重点,突破核心瓶颈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系统部署创新资源链。统筹本市及中国科学院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加速向怀柔科学城集聚,推动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创新链条。发挥科技计划配置创新资源的引导性作用,完善科技计划组织管理模式,促进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前沿研究成果的高效利用及转化。
着力强化央地政企联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的协同联动。深化中国科学院与本市合作,推动院市优质创新资源全面对接和高效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调动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
全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外溢创新资源优先在怀柔科学城布局,支持昌平未来科技城与怀柔科学城各创新主体联合攻关,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和高效整合。加大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京津冀区域科研主体、企业主体的开放力度,推动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成果向京津冀及全国范围转移转化。
(五)提升怀柔科学城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建立国际论坛和学术会议制度,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组织在怀柔科学城开展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围绕前沿科学问题,与国际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组建国际科学城联盟。推进与其他科学城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科研人员交流互动、科研项目合作等形式,不断提升怀柔科学城的国际影响力。
(六)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智慧人文科学城
建设绿色科学城。推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一律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建筑分步开展建筑节能和智能化改造,推广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坚持节水节地节能和超低排放,推进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共用共享。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动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
建设生态科学城。推动林地生态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结合怀柔科学城内主要河流河道治理及景观建设,推进大面积湿地公园、沿河功能性湿地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构建雨水回收、蓄储、回灌体系,严格控制各类新建项目硬质铺装比重,建设一批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
建设智慧科学城。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全光纤网络,提升移动互联服务能力,实现区域内免费无线宽带全覆盖。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完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打造物联感知、高速泛在、融合智能的信息基础环境,提高怀柔科学城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建设人文科学城。系统布局科普基础设施和科学文化设施,重点建设科学长廊、科普基地和现代科学馆,推动承办专业科学展览、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北京科博会怀柔分会场。推动怀柔科学城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开放,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
建设高效便捷的智慧交通体系。加强怀柔科学城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地区的轨道交通联络,加快推进京沈客专建设,启动连接怀柔区的轨道交通S6线建设,利用既有京承铁路、京通铁路建设连接怀柔科学城的市郊铁路。加强怀柔科学城与重点地区的公路交通联络,建设京密高速、通怀路等。优化提升怀柔科学城内部路网结构,实施杨雁路改造,建设怀柔科学城与雁栖示范区北联络线、雁东路等,研究建设区域内多组团之间的快速捷运系统。
(七)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建立怀柔科学城高效运行体系。坚持院市共建、专业运营、属地保障、社会参与的原则,由中国科学院和本市共同搭建专业运营机构负责怀柔科学城核心区运营保障工作,由怀柔区*作为属地服务保障主体,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运营。
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机制。建立由理事会领导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机制,建设资金由国家有关部门、本市和项目主管单位共同承担,运行资金由国家有关部门和项目主管单位共同保障。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运行机制,积极吸引社会主体参与。研究建立院市共同参与的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建设运行机制。
改革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机制。落实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举措,简化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评审程序,赋予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提高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服务水平。
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研究建立院市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统筹科技基础设施共享、研发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交易与展示、成套技术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等五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孵化器、众创空间、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八)构建高水平科技服务体系
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高研发服务能力,创建特色服务平台。鼓励成立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实施示范工程,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
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引导和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在怀柔科学城开展天使投资。推动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探索投贷联动融资模式,构建包括科技信贷、科技保险、集合融资、融资租赁在内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等服务体系,引导服务机构与各类创新主体对接,支持服务机构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等服务,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发展技术交易服务。鼓励建立具备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九)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有序推动不符合怀柔科学城功能定位的产业转移疏解和改造升级。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采取收回、回购、置换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腾退再利用,吸引和配置高端产业项目。落实《〈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立足怀柔科学城特点及优势,集聚发展新材料、生药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
(十)强化生活保障服务
完善生活配套保障。按照合理规划、分类保障的原则,建立科技人才长期居住、短期交流居住等分类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完善教育服务保障。按照高等教育牵引、基础教育支撑、社会办学补充的原则,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服务保障体系。
完善医疗服务保障。突出区域医疗特色,结合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平台研究,建设质子、重离子治疗等高端医疗机构。推动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北京怀柔医院,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商业服务保障。强化怀柔科学城商贸服务、旅游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依托雁栖小镇建设雁栖湖文化商业综合体,培育购物休闲、生活体验有机融合的商业新业态。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市*共同组成的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推进机制,制定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定期调度重大项目。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日常工作由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怀柔区*牵头,中国科学院和本市有关部门作为工作推进机制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落实。
(二)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层面资金支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等加大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等的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全市科技资金向怀柔科学城倾斜,加大对科技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运营。
(三)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统筹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继续优化怀柔科学城空间布局,挖掘存量土地空间,强化对疏解腾退建设用地的集约高效再利用。做好新增项目人口、水资源、能源、土地等要素的综合评价,严控不符合怀柔科学城功能定位的项目落地。
(四)加强督查考核工作。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怀柔区*和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细化分解规划的重点任务,分年度、分步骤有序推进。要加强督促检查与考核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开展规划的年度评估和中期评估。要健全公众参与等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5、项目开工
北青网2018年01月11日报道,目前,怀柔科学城首个落地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项目完成了前期手续办理,已具备开工条件。据王武军介绍,该项目是“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15个项目之一,通过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平台,为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等预测建立科学基础,从而提高气候变化、大气严重污染等预测水平。
此外,为保障开发区供电,满足科研项目需要,密云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将新建110千伏变电站,以及两座电力开闭站。还将新建一台80蒸吨燃气锅炉,增加供暖面积。
据了解,怀柔科学城密云地块的建设用地面积共有7.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密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据密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武军介绍,开发区内新建项目已经暂停,部分企业还将外迁,为科学城项目腾出土地。预计今年5月,将出台怀柔科学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拟将预留出土地空间建设基础设施,为科研人员解决餐饮、住宿、子女上学等问题。
6、共有产权房
怀柔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首个配套共有产权房项目已开工,预计2019年年底建成。该项目均价每平方米2万元,全装修成品交房,届时科研人员可拎包入住。
怀柔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共有产权房项目为碧桂园·雁栖首座,位于怀柔区张各长村,怀柔区人民医院南侧,北至永泰街,西近京密路,东至张各长中学,南近怀杨路。总建设用地面积2.03公顷,可提供共有产权房2.42万平方米,共计270套,层高3米,共15层。据介绍,该项目共有产权房的均价将控制在每平方米2万元,包含全装修费用,科研人员可以拎包入住。
京粮地块的共有产权住房项目也将于2018年开工,可提供约1400套住房。与此同时,还有一处共有产权房地块正在科学城范围内进行选址。
上一篇:电话外交
下一篇:比特币价格似乎触底315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