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科学城”开创我国航天远洋测控之路
10月11日,停泊在长江岸边的中国最新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王源7号踏上了前往太平洋某海域执行某类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旅程,开始了探索海洋和天空的新征程。
被称为“海洋科学城”的王源负责中国航天器的海洋测量和控制。从王源一号到王源七号,一代又一代的王源人,在“王源”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空间海洋测控方式。
“海洋科学城”自诞生以来,实现了七次重大飞跃,先后攻克了船舶稳定性、电磁兼容性、船舶姿态数据处理和航天器轨道确定、航天器控制等11项关键技术。为了攻克飞船重返黑匣子的关键技术,我们已经取得了63项*和部级重大科研成果。”中国卫星TT&C海事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科学日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海洋科学城”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得到提升和加强。
20世纪60年代,*和周总理亲自决定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和地球同步卫星。此时,仅中国本地的TT&C网络已不能满足飞行试验的要求。“中国自主开发空间海洋调查船”项目正式提上日程,命名为“718工程”。
1979年底,以*的书法和叶帅的七律诗《王源》命名的“王源一号”和“二号”被交付给中国的卫星海事监控部门。此后,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第四个拥有太空探测船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满足载人航天平均14.5%的最低覆盖率要求,中国建造了王源3号,并将原来的向阳红10号改造成王源4号。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深入,中国第三代测量船王源5号和6号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与原4艘调查船相比,王源5号和6号船的数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明显提高,具备海上智能咨询和故障排除能力。
2016年7月12日,王源7号正式入选王源舰队,这是新一代的航天远洋测量船,具有较强的测控通信能力、较好的船舶安全性能、较高的信息水平和较好的保障条件。王源7号花了1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建造和试航,在它被放上火车后仅12天就出发执行海上测控任务,创造了建造周期最短、测控能力最快的新纪录。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王源7号已经先后完成了神舟11号、长征5号和天舟1号等多项海上监测任务。
据该部有关领导介绍,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了11次飞行试验和神舟飞船与天州一号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王源舰队不仅参与了所有的任务,还以其在海上部署空间站的独特优势,为海上TT&C和通信覆盖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
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航天TT&C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源舰队近年来已步入升级的“快车道”。
2014年初,王源5号和6号船相继装备了一定频段的新型雷达测控设备。测控性能得到提升和提高。他们将在月球探测项目等测试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去年,王源三号船进行了中修技术改造,增加了我国目前船上最高频段的统一TT&C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王源三号船的TT&C通信和综合测试能力。
“根据计划,王源5号和6号将在未来两年进行首次技术改造。第三代中国远洋航天测量船将辉煌地转身。”据负责人说。
近年来,中国航天发射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密集期,这也给展望未来的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该负责人表示,在过去的五年里,舰队已经进行了59次海洋考察,成功完成了51次*重大科研测试任务,包括神舟、北斗、嫦娥、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自42年前中国卫星海上监控部成立以来,它已安全航行了64万多海里,几乎是总任务数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