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
大夏国是十六国后期匈奴铁弗氏在朔方建立的一个政权,也是十六国中最后的一个政权。都城为统万城,公元407建国,公元431被灭,共存在25年。
中文名称:夏国
首都:统万城
简称:胡夏
国家领袖:赫连勃勃、赫连昌、赫连定
所属洲:亚洲
开国时间:407
主要民族:匈奴
灭亡时间:431
国君姓氏:赫连
开国君主:赫连勃勃
治下民族:汉、六夷
亡国君主:赫连定
主要城市:三交城吴儿城统万城赫连城幽州
亡于:北魏
1、简述
大夏国是十六国后期匈奴铁弗氏在朔方建立的一个政权,也是十六国中最后的一个政权。从407年赫连勃勃叛后秦建国,都城为统万城到431年大夏国被吐谷浑所灭,共存25年。赫连勃勃时期,连年对外扩张,疆域包括陕西渭水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太原汾西南及甘肃东南部。
2、历代君王
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赫连昌、赫连定
3、朝代名人
赫连勃勃、赫连昌、赫连定
4、历史
铁弗匈奴的来源
“铁弗匈奴”一词首次出现于《魏书》,是内迁南匈奴单于后裔中的一支。“铁弗”乃胡语,“胡父鲜卑母”混血种之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东汉末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部连年内让,人心离散,中原军阀混战,东汉*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自身尚且不保,根本无暇他顾。值此乱世,北方草原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这次迁徙的主流是草原东部原为匈奴役属的东胡分离出来的乌桓和鲜卑,大量向草原的中部和南部迁徙。草原北部的丁零向南,逐渐深入到草原中部,而原在草原南部的南匈奴部众,则更向南迁徙,遍布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北北部。大迁徙所造成的结果之一,便开始了北方各族大融合的局面。到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即东汉末至魏晋),中国史籍里出现了许多以‘胡’或各种鲜卑为名的部落集团,们大都与原匈奴有密切的关系。”(,周伟洲:《试论魏晋时与匈奴有关的诸胡》)铁弗匈奴就是这次迁徙融合中形成的一支民族共同体。是由居住在今山西北部的内迁南匈奴单于后裔中的一支,与南下鲜卑错居杂处,相互通婚,逐渐融合而成。这种融合以匈奴为主体,融合鲜卑族形成,一般是匈奴的男性与鲜卑的女性结合。
王仲牵先生认为,由于刘卫辰娶什翼键女为妻,勃勃又娶鲜卑破多罗没弈于女为妻,因此当时都称他这个部,也有学者认为是西汉休屠王后裔“屠各胡”的一种,见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为铁弗(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事实上,在刘卫辰的祖父刘虎时期,其部落就已经被称为铁弗匈奴,所以并不是因为刘卫辰和勃勃娶了鲜卑女才始有此名的,王先生是将因果关系倒置,卫辰父子先后娶鲜卑女除了政治使然外,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铁弗部落的传统婚配方式。这次迁徙中同时形成了拓拔、秃发、宇文等民族实体,都有匈奴与鲜卑融合之意思,这些民族实体都先后活跃在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历史舞台上。
夏国先祖历史
从刘虎开始,史籍对铁弗匈奴的历史有了相对明确、系统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大夏国建立以前铁弗匈奴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刘虎至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之前,铁弗匈奴共历三世五主。当时北方各政治集团混战连年,铁弗匈奴因为力量衰微,每一任统治者,均从外交上寻找出路,依附于当时相对强大的政权。先后依附于汉一前赵、代、后赵、前秦、北魏、后秦、西燕。但是从刘虎开始,经过刘务桓、刘卫辰等统治者的经营后,铁弗匈奴的*不断壮大,但是与其他王国*相比还是比较弱小。
赫连勃勃建夏
家族败亡
赫连勃勃的汉姓为刘,是东汉南匈奴的后裔,东晋十六国中汉国君主刘渊的同族。勃勃原属匈奴铁弗部,他的曾诅刘武曾经以宗室身份被前赵政权封为楼烦公,后来被代王猗卢(属拓跋鲜卑部,北魏的祖先)打败,逃到了塞外。后来勃勃的祖父刘豹子重整旗鼓,重振了铁弗部。到了勃勃的父亲刘卫辰这一代,铁弗部又迂回了塞内,后秦苻坚封刘卫辰为西单于,统摄河西匈奴诸族。后秦帝国崩溃之时,刘卫辰占据了朔方之地(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黄河南岸),手下控弦之士(能挽弓射箭的军人)将近四万,军容十分鼎盛。可就在这时,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拓跋鲜卑部似乎是匈奴铁弗部天敌,他们立国没多久就开始进攻刘卫辰。匈奴人再次被击败,刘卫辰兵败身死,赫连勃勃也被匈奴叱*活捉。叱*的首领他斗伏本来打算把勃勃送给魏人请功,可他斗伏的兄长阿利则认为勃勃是个人才,就派人在半路上救下了勃勃,把他送给后秦主姚兴手下的高平公没奕于,给没奕于看守城门。
袭杀岳父
史书记载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是个英武聪明,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没奕于和他一见之下甚是爱惜,再跟勃勃交谈,更加欣赏,于是把女儿嫁给他。后来赫连勃勃又见到后秦君主姚兴,同样受到姚兴的宠遇,被任命为安北将军、五原公,镇守朔方(今陕西延安),还把三交(在今陕西榆林西)的五部鲜卑和杂胡两万多落(一“落”大约是一户人家)划到勃勃名下。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用在勃勃身上一点没错。姚兴是羌族君主,赫连勃勃是灭国的匈奴人之后,他一旦占有了小块地盘。就准备闹独立。这时,河西鲜卑人向姚兴献上8000匹好马,经过赫连勃勃地界,赫连勃勃毫不客气地把战马截了下来。赫连勃勃既然跟姚兴撕破了脸皮,就打算干到底。但是他人手不够,就想向老岳父兼恩人没奕于“借兵”。赫连勃勃召集手下三万多人,说是要到高平川打猎,结果偷偷摸摸地溜进没奕于的领地,一刀砍下岳父须发苍白的头颅。顺势吞并了没奕于的部众。这下赫连勃勃的军力增加了几万人,*已经足以和姚兴分庭抗礼了。
建夏称雄
东晋义熙三年(407),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他说匈奴是夏代那个以治水闻名的大禹的后代。所以定国号为大夏;六年后(413)他又认为帝王“徽赫与天连”,因而改匈奴人的刘姓为赫连。赫连勃勃建国之后,开始攻城略地,后秦姚兴成了最大的倒霉鬼。
赫连勃勃有部下劝他去攻打后秦的都城长安,据为己有,说:“长安那地方好啊,土地肥沃,山川险阻,向来是帝王之都,占了它作为根据地,打起大旗,光芒必然照射四方。”赫连勃勃笑着骂了部下一句:“你懂个屁!我才占了几个山头,军队不多,姚兴也是一时之雄,所以关中还不能作为进取对象。况且姚兴除了长安还有很多城池,我固守一城,后秦人全都围上来,我岂不是要上吊自杀?我要发挥我的骑兵机动灵活的长处,到处骚扰他,让他疲于奔命,不过十年,岭北、河东都将落人我的手中。等姚兴死了,我再取长安,他那平庸的小儿子姚泓肯定不是我的对手,你们等着拿绳子将他五花大绑就是了!”
于是赫连勃勃侵掠岭北,那里后秦的城池大白天都不敢开门,姚兴听说,后悔得往墙上撞头:“真是养虎为患啊!”以后赫连勃勃又向后秦发起多次攻击,姚兴被逼得没有办法,全面退守河南,赫连勃勃据有黄河河套之地,南境抵三城(今陕西延安)和高平(今宁夏固原)。
兴修统万城
统万城遗址
攻克长安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率军北伐,于当年灭掉了后秦,活捉姚兴的儿子姚泓。进入长安城后,刘裕派人给赫连勃勃送去书信,希望和赫连勃勃结为兄弟。赫连勃勃命令夏国的中书侍郎皇甫徽写下了一封回书,让刘裕的使者带回。刘裕看到回书,十分欣赏书信中的文采,使者又描述了赫连勃勃英俊的外貌和英武的气概,也是一代枭雄的刘裕不禁摸着自己黑色的老脸感叹说:“吾所不如也!”随后,刘裕派自己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率大军回到了东晋。
勃勃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带领着夏国骑兵突袭长安。刘裕得知赫连勃勃出兵,急忙命令儿子刘义真退守洛阳,以避夏军的锋芒。义熙十四年(418),赫连勃勃的大军攻进了长安城,按照他一向不留俘虏的习惯,夏军把俘虏的东晋将士全部斩杀,用人头堆积成一座小山。当时赫连勃勃的大臣部劝他称帝,赫连勃勃假模假样地谦让说:“我打了十二年的仗却没能平定天下,实在是能力不足。我正打算让出王位,然后归隐山林,与瑶琴和诗书为伴,皇帝的尊号不是我能奢望的!”不论他怎样推辞,大臣们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勃勃称帝,赫连勃勃在雪片般的劝进奏章中也觉得自己是天命所归,就派人在灞上筑起祭坛,自立为皇帝,改元昌武。当时大臣们都劝赫连勃勃把都城迁到长安,他笑着回答说:“我难道不知道长安是几朝古都,四周有名山大川作为屏障吗?可北魏和我们大夏接壤,长安离统万这么远,万一拓跋小儿攻打统万,我们怎么救援?”大臣们不得不佩服赫连勃勃的军事远见,于是赫连勃勃率军回到了统万。
夏国灭亡
赫连勃勃回到统万后,开始兴修宫殿,别命名为“招魏”、“朝宋”、“服凉”、并把统万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分“平朔”,那意思是无论是东边的北魏,还是南边的刘宋部得被自己的大夏征服。但是,赫连勃勃残酷好杀,他推行的暴政不是治国的长久之策,加上此时北魏兴起,决定了大夏不可能长久存在。刘宋元嘉二年(425),赫连勃勃死去,他的儿子赫连昌继位。427年,北魏攻取统万。431年,夏国灭亡。
5、疆域
夏国强盛时,疆域“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赫连勃勃时期,连年对外扩张,疆域包括陕西渭水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太原,临汾西南及甘肃东南部。
6、政治
官制
夏国政治上沿用封建官制并重用汉族官吏。文献中提到的夏国的中枢官职,目前可知的有20种,武职有17种,他不仅沿用了三公九卿制度,还承袭了魏晋以来的三省及御史台职官制度。中枢文官主要有三公其下又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这些官职的设置于封建王朝的建制相同。大夏国龙升元年(407年),赫连勃勃以长兄之尊的右地代担任此职。御使大夫,秦汉初置,掌监察并帮助垂相处理政务,垂相缺位时,往往由其递补,即副相。龙升元年,赫连勃勃封鲜卑人叱干阿利为御使大夫。司徒,西汉末年改垂相为大司徒,东汉时与司马、太尉合称三公,共同辅助皇帝决策和推行统治。承光三年(427年),赫连昌封弟弟赫连定为平原王镇安定,并领司徒。
地方上他主要是设置了幽州牧、雍州牧、雍州刺史、并州刺史、蒲坂守将、长安守将、高平太守、弘农太守、司隶校尉、使持节等职位。这些官吏服从*的命令来管理地方。
7、军事
夏国的地方实行军镇制度,即在地方设立军镇统治居民,合军事组织与行政统治方式于一体,并以军事统治形式代替地方行政系统的一种制度。唐长孺先生指出:“赫连勃勃的军镇制度又遗留到北魏,薄骨律、高平、沃野诸镇只是因袭旧制,后人考证北魏边镇创置之始及其制度,这一点是常常被忽略的。”(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以城统军,以军统户,城镇所属之户即是军营所统之户。镇户直接为军将所统,即是兵又是民。大夏国同时实行护军制。所谓“护军”,不单是一个军职名称,同时又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它统辖着一定的实际地区,是一种合军事与民政于一体的统治机构,而且最初是专门以之统治少数民族的组织机构与统治方式,最后发展为统治某一地区所有居民的组织机构与统治方式’(冯君实《魏晋官制中的护军》)
8、经济
半农半牧的社会经济
匈奴分裂之前,匈奴社会就已经有了农业。‘南匈奴依附汉朝以后,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南匈奴久居汉地,南匈奴游牧经济也开始日益衰落曹魏时,*下大力度,实行“劝勤农桑”,鼓励南匈奴部众参加农业生产,从而加快了南匈奴农业化的进程。铁弗匈奴诞生于乱世,社会环境阻碍了它们农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它们的族源中杂揉了刚刚下汉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的鲜卑血统,所以尽管农业一直存在,但并没有超越南匈奴时期农业经济水平。农业中种植业是比较发达的。品种主要有桑树、桃树和李树。《统万城铭》中有“崇台密室”的记载,一直以来人们不解其意。1975年以后陕西文管会的工作人员对统万城的多次勘测和试掘中发现,统万城四垣的马面中,有2处战备仓,里面储存有松、杉等木材和高梁等食物痕迹,这些实物证据证明了赫连大夏国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魏书·食货志》记载“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场,畜产滋息,马至两百余万匹,真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可见当时大夏国的畜牧业规模是相当可观的。而且大夏国以骑兵为主,连年战争,必须提供充足的马匹,才能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这也使大夏国不得不重视畜牧业的发展。
官府作场以及手工业形态
大夏国的手工业应该都属于官府经营范围,为国家垄断,如冶炼、铸钱等大量百工是控制在官府手中。范围主要是军用品和建筑材料用品以及各种器物、宫廷高级奢侈品。本质上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消费和需要服务的,属于御用手工业。大夏官府作场产品力求精美,对工艺技术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利于手工技术的传播。大夏国设有专门的官府作场,主管职官为“将作大将”。
大夏国是个“尚铁”的民族,手工业形态中以冶金业尤为突出,主要包括农具的生产,兵器制造和官府奢侈品的生产,其中兵器精锐尤甚,并掌握了“百炼钢刀”的制作技术,无论是规模、品种都具有相当的水平,其铸造技术不容忽视。百炼钢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种制钢工艺。
大夏国的冶铜业也很发达。史称叱干阿利“又铸铜为大鼓,如飞镰、翁仲铜驰,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关于这一点,目前考古学提供了直证。今人在对统万城的发掘中,发现了城内外散落的大量铜镜、铜锨、铜印、铜佛像等铜器制品,是历代生活在这里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这些遗留物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属于赫连氏大夏国的。
木器制造业。木器的制造主要包括弓矢和建筑材料的制造,需求量庞大,因此大夏国木器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从统万城的建造中,可以看到具有独具匠心的悬挑式多层木构角楼,说明大夏国木业制造的水平业是相当高的。“所建宫殿是“台榭高大,飞阁相连,兼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及文采。”其奢侈程度连后来的北魏拓拔熹都为之惊叹。大夏国大兴土木、打造兵器,为了保证原料的充足,坑采业在大夏国也肯定存在。此外大夏国手工业中还有制陶瓷、造车辆、凿井等多种形态。
9、文化
《大夏国国史》
从司马迁《史记》以来,因为有少数民族历史处于附属地位的传统史观,形成了“氏羌有录,索虏成传”的修史习惯。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站在本民族的立场编修国史,突出反映了他们继承正统的强烈愿望和政权的逐步完善,为史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对于南北朝时期朝廷设馆修史和私人撰述之风的勃兴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赫连勃勃也下令编修国史,据《史通》记载“夏天水赵思群北地张渊于真兴承光之世,并受命著其国书,及统万之亡,多见焚毁”’(刘知几:《史通·古今正义》)
《统万城铭》
《统万城铭》是赫连勃勃为定鼎新都勒石记功而作,歌颂了大夏国的辉煌业绩,具体描述了统万城宫苑及其各种设施的修建,是赫连氏大夏国留存下来的唯一完整的文献,其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统万城铭》是典型的宫室之作,全文分三大类。首先称颂了先祖大禹(匈奴祖源)的绵绵皇迹,回顾了匈奴民族辉煌的历史。第二部分,表彰了勃勃应天命而生建立的丰功伟业,即概括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又表现了他重用人才,任人唯贤的一面,其中虽多溢美,但仍然不可否认勃勃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第三部分,概括了统万城的修建过程,、周围形胜、内部格局装饰,将统万城的富丽堂皇跃然纸上,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统万城的整体轮廓和布局,正是因为有了《统万城铭》的存在,才使统万城更加具有了文化内涵,才使人们试图去构想残垣破瓦的统万城当年的繁华,对于我们了解统万城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大夏石马”
大夏石马
音乐
大夏国时期有古雅乐。“汉末大乱,乐章沦缺,魏武平荆州,获杜夔,以为军谋祭酒,使创雅乐”。’古雅乐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用于统治阶级宗教、祭祀等各种仪式典礼中,是礼乐结合的产物。凤翔六年(418年),大夏占领长安后,掠得后秦古雅乐,《通鉴》卷一三七胡三省注云:“晋永嘉之乱,太常乐工多避地河西。夏克长安,获秦雅乐。故二国有其器服工人。”统万城被攻破后,大夏国的古雅乐又流入北魏。
10、外交
赫连勃勃统治时期,大夏国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三阶段,期间对外扩张领土、掠夺有生力量是大夏国历史的主要事件,文献记载尤为详细。这一时期的战争性质多属于政权之间的兼并战争。到了赫连勃勃晚期,大夏国内部,诸子为争夺皇位自相残杀,力量大为削弱,此变为防御为主的外交政策。
大夏国和后秦的关系发生在赫连勃勃在位期间,二国连年战于秦陇之间,是大夏国从建国到鼎盛时期的外交重点。考《晋书》、《太平御览》等书,秦、夏之间有一记载的战争就有20余次,平均每年2次交战,没有记入史册的战争应该也不再少数。与后秦的实力相比,大夏国经历了从弱势到强势、从臣服到吞食的过程。大夏国的胜利,主要基于赫连勃勃正视秦夏力量前后消长变化的基础上,对于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在外交策略上,赫连勃勃目标明确,集中力量针对后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夏国与北凉结盟、联合北燕,除后秦外很少发对它国的战争。
西讨南凉、争夺长安、结盟北凉
龙升元年(407年),勃勃在制定了攻秦的长远计划后,为了巩固统治,全力对抗后秦,开始寻求外交上的盟友,权衡利弊后,他将第一枝橄榄枝伸向南凉。十一月,勃勃遣使求婚于秃发辱檀,这是大夏国建立后的第一次和平外交,但是遭到了南凉的拒绝。求婚遭拒首先从心理上打击了赫连勃勃,于是大夏国发动对南凉的战争不可避免。同年赫连勃勃亲率
两万骑兵进攻南凉,至于枝阳三百余里杀伤万余人。
东晋
大夏国与与东晋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对长安的争夺。凤翔六年(417年),刘裕进攻长安。面对刘裕北伐,赫连勃勃分析了秦晋*消长情况,对形势作了合理推测,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等待坐收渔利。但是双方扩张*的时候,都想争夺长安,于是发生了长安之战。
北凉
凤翔三年(415年)五月,大夏国加紧了对后秦领土的兼并步伐,与此同时,为了稳住河西地区,赫连勃勃遣御史中压相乌洛孤与北凉沮渠蒙逊结盟。北凉在公元424年和425年奉用了大夏国的真兴年号,这表明至少在这两年之内,北凉己经失去了和大夏国平等的政治地位,成为大夏国的臣属。
11、大夏君王世系表
任数 | 庙号 | 尊号 | 姓名 | 亲属 | 在位起讫 | 即位去位年龄 | 在位年 | 年号 | 备注 |
---|---|---|---|---|---|---|---|---|---|
1 | 世祖 | 武烈皇帝 | 赫连勃勃 |
父刘卫辰 母苻氏 |
407.6 425.8 |
27 45 |
19 |
龙升(407) 风翔(413) 昌武(418) 嘉兴(419) |
|
2 | 昌秦王 | 赫连昌 | 父赫连勃勃 |
425.8 428.2 |
4 | 承光(425) | 434被杀 | ||
3 | 平原王 | 赫连定 | 父赫连勃勃 | 428.2 431.6 |
4 | 胜光(428) | 432被杀 |
12、五胡十六国
五胡 | 匈奴 | 鲜卑 | 羯 | 羌 | 氐 |
---|---|---|---|---|---|
十六国 | 前凉(320—376年) | 南凉(397-414年) | 北凉(401-439年) | 西凉(400-421年) | 后凉(386—403年) |
前燕(337—370年) | 南燕(398—410年) | 后燕(384—409年) | 北燕(409—436年) | 前秦(351—394年) | |
后秦(384—417年) | 西秦(385-431年) | 前赵(304/318-329年) | 前赵(304/318-329年) | 后赵(319—351年) | |
成汉(304-347年) | 胡夏(407—43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