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曹林,《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首席评论员,也是国内知名时评人,著有《拒绝伪正义》《时评写作十讲》等,曹林在国内十数家媒体开有评论专栏,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个人微博粉丝达57万,其行文轻松、幽默的特点,深受引网友热捧,在网络传播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人物简介
197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曹林
2、人物言论
论证的耐心
给学生讲新闻评论的时候,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把自己的评论降低到网络跟帖的层次。网络跟帖很多都是情绪,即使有观点,也没有论证,所以是“不讲理”的代名词。对于时事评论,想到一个论点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去论证它,论点的说服力依赖于论证的有效性。
很多评论都染上了一种霸道的强迫症,带着一种真理在握勿庸置疑的口吻强迫别人接受。没有论证的耐心,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没有倾听不同观点的心理准备,没有一种“假如别人更有理就会接受别人观点”的准备。有些人常抱怨公众不讲理,自己讲的理为什么别人就听不进去。其实没有说服不了的公众,关键是你没有论证和说服的耐心,只有缺乏说服力的论证。
评论要有“同情的理解”
将评论简单化为“批判”,当然是很肤浅的。这种肤浅的认知,来自人们对一些评论的印象,喷子式评论看多了,就很厌烦那种“见啥骂啥”的恶劣文风。时评就是要挑刺,但批判不等于乱骂,需要有批判的耐心。我一向觉得,批判是很容易做的事,张口就来,难的是,批判要以逻辑和论证赢得别人的认同,如果一种批评甚至能让被批评对象心服口服,就能充分体现论证的力量。
对社会细微变化的洞察
评论员需要对社会现象有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从别人察觉不到的静态和正常中看到微妙的变化,从别人的习以为常以敏锐地看到问题。社会的很多变化常常是很细微的量变,评论员要能用自己的触觉捕捉到变化后质变的前奏。评论员提供的产品不是用道德演讲去迎合民粹民愤,而是提供对社会变化和变革的洞察与认知。比如,我写的评论《慎说“腐败只是个别”是倒逼出的清醒》,就是观察到官方以往经常说“腐败只是个别现象,多数官员都是好人”,但现在很少这么说了。我写的评论《“反腐规律”的失效与法治的胜利》,就是觉察到舆论过去总结出的很多反腐败规律,如“刑不上常委”、“名字出现在党报上就很安全”、“退休了就安全了”等等,在高压反腐的今天都失效了。
顺微博者得和谐,逆微博者失公信
娴熟地运用微博所对应的是,提升了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一盘散沙的民众,缺乏凝聚起来表达诉求的制度性平台,微博的出现则填补了这种空白。*当在顺应微博舆论场中发出官方声音,融入微博之中与微博共舞,顺微博者得和谐,逆微博者失公信。
微博最关键的机制,是对话和沟通。并没有一个核心,自媒体舆论场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核心。官员用微博,需要将自己当成一个“自媒体”融于其中,而非将现实官本位那一套复制到微博中,将微博当成另一个发号施令的地盘。
3、人物争议
曹林
4、近期动态
2016年3月2日下午,曹林在个人新浪微博称,已经委托律师对“不许动”“微察”等几个微信公号进行起诉,原因是这些公众号曾公开发文章对他进行攻击和诽谤,侵犯了他的合法权利,并拟向每个公众号索赔百万。
曹林表示,这一决定是他经过咨询律师并深思熟虑做出的。他认为,“不许动”“微察”等微信公号在近日文章中对他进行攻击和诽谤,并且造谣说他已被“销号”,形成广泛传播,严重侵犯了他的权利,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鉴于这些公号的造谣充满恶意,本人不接受和解。”曹林在微博中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接受任何形式和解的立场。他表示,他的要求是这些立刻删除相关文章,消除恶劣影响,连续五天在自己公众号的头条位置以《我错了,我不是东西,我向曹林先生道歉》为题向他本人道歉,且每篇道歉信的阅读量不低于10万,并且对他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就自己被公众号侵权,曹林个人认为,“法网恢恢,侵权必究。我不相信我们的法律会纵容这种明显且直接睁着眼睛说瞎话的造谣,也不相信会有人支持这种会让每个人成为受害者、让网络充满乌烟瘴气的恶劣行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