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苏联解体

科普小知识2022-06-06 07:58:31
...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СССР,英文:DissolutionoftheSovietUnion)一般是指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历史事件。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这是自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放宽对媒体控制、1989年在辛纳屈主义主导下拒绝干涉东欧剧变与默许两德统一、1990年放弃苏共领导*允许多党制、1991年上半年从波罗的海国家撤军和1991年8月24日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书记职位和宣布苏共*“自行解散”后,苏联党政*瓦解过程的最后一步。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连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于1991年12月27日分别继承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下属国际组织中的原苏联、原乌克兰苏维埃**和原白俄罗斯苏维埃**的席位。其他12个原苏联加盟*以新国家身份加入联合国。稍早举行的独联体首脑的阿拉木图峰会中,与会首脑一致同意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一概由俄罗斯联邦接收。苏联解体后,首都莫斯科成为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首都,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中文名:苏联解体

外文名:РаспадСССРDissolutionoftheSovietUnion

发生时间:1991年12月25日

标志: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直接后果:两极格局瓦解

意义: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消失

长远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最终结果: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

根本原因:苏联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积重难返

导火索:八一九事件

催化剂: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新思维”

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重要因素:历史积怨,民族分离

主要因素:政治风波

各国反应:震惊

1、历史背景


勃列日涅夫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同时,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左)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2、事态过程

各国独立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原苏联国家国旗

1990年3月11日

立陶宛独立

1991年8月30日

阿塞拜疆独立

1991年4月9日

格鲁吉亚独立

1991年8月31日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

1991年8月20日

爱沙尼亚独立

1991年9月9日

塔吉克斯坦独立

1991年8月22日

拉脱维亚独立

1991年9月23日

亚美尼亚独立

1991年8月24日

乌克兰独立

1991年10月27日

土库曼斯坦独立

1991年8月25日

白俄罗斯独立

1991年12月8日

俄罗斯独立

1991年8月27日

摩尔多瓦独立

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独立。因此,阿布哈兹被吞并,成为了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

全民公投

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但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抵制了公投。然而,苏联的解体与否,只取决于苏联的权力阶层的决策。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舆论优势抵制分裂*,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

俄罗斯总统选举

1991年6月12日俄罗斯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性和有竞争的总统选举,有数名竞选者参加大选。在经过几十天的激烈选战和宣传活动之后最终叶利钦高票当选为俄罗斯苏维埃**总统。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共以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为阻止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等人签署一个旨在维护苏联形式上存在,同意给予各加盟*与自治*更大自主权的新同盟条约,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克里米亚别墅中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与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新思维运动”。


八一九事件

政变开始后,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立刻向叶利钦表态请求支持,叶利钦非常明确地拒绝了这一邀请。他站在一辆坦克车上发表讲话说:“因为电视和广播都不能用了,所以我在此宣布声明文,各位俄罗斯的国民,从18日晚到19日期间,我们合法选出的总统被逼下权力的座椅。我们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是违法的!”

政变最终如一场闹剧般收场,除一辆坦克因被群众蒙住视线造成2人被碾到之外无其他伤亡。8月21日紧急状态宣告取消,坦克在人们的祝福中回到基地。叶利钦派出俄副总统鲁茨科伊为首的俄罗斯官员(机上还有法国驻苏联大使米歇尔·佩希奇)和政变为首的KGB议长克留奇科夫分别乘坐2架飞机到克里米亚迎接戈尔巴乔夫,最终戈尔巴乔夫选择了叶利钦的飞机回到莫斯科。

也正是因此,叶利钦成为了苏联总统的拯救者,成为他自诩的*主义与改革的救世主,在1991年8月23日的人民代*大会上终于露出了最后的獠牙,要求发动政变的苏联*在俄罗斯停止一切活动。虽然戈尔巴乔夫严厉地回绝了这一举动,之后叶利钦竟然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他走近讲台,要求戈尔巴乔夫和他共同签署俄罗斯*总统令,停止*活动,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宣布自己同意签字。



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

但是由于军队倒戈,克格勃部队倒戈,以及叶利钦总统及时的反应,最重要的是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部混乱,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试图抑制*的做法最终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苏联**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的独立力量。叶利钦总统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八一九事件后,苏联政局急转直下,当局逮捕了参与政变的*,以叛国罪予以起诉,并对国防部、内务部等要害部门进行清洗。苏联*完全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自行解散。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的*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停止苏联的存在。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

1991年11月16日,俄罗斯*叶利钦宣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包括贵重金属生产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属于*财政金融部门的权力,剥夺了联盟的重要财源,并停止向*约80个部提供资金。稍后,叶利钦又宣布由俄罗斯*银行接管苏联国家银行和对外经济银行,掌握了联盟的货币大权。进入12月,围绕着苏联命运的斗争进一步加剧。西方国家看到戈尔巴乔夫大势已去,开始把原来对*与*一视同仁的“双轨政策”逐步过渡到支持各*独立的“一边倒”政策。


叶利钦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就脱离联盟和选举总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美国在投票前放风说,如果乌克兰投票的结果表明要独立于联盟,则美国会尽快地予以承认。美国这一立场变化对乌克兰的投票起了很大作用。结果99.85%的选民赞成独立。原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克拉夫丘克当选为首任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就职讲话中明确表示,乌克兰将不参加戈尔巴乔夫倡议的主权国家联盟。人口近5200万,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25%的乌克兰的独立,对于戈尔巴乔夫组建新联盟的计划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禁止苏共各级机关和组织的活动

“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布命令宣布禁止苏共在国内的一切活动,并且向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施压,最终与其共同下令查封苏共各级机关,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将苏共的一切财产收归国有,包括苏共的办公大楼、*机关、国企、由苏共所控制的资产与财产以及全国各地的*疗养院等。苏联军警与克格勃特工奉命包围了苏共在各地的办公楼、克格勃总部、国防部等地,同时驱逐还在里面办公的工作人员。苏共的各级党委和机构停止办公和运作,此时苏共已经完全陷入了瘫痪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乌克兰独立

乌克兰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俄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帝国文明的起源也与基辅分不开。另外,乌克兰还是在1922年建立苏联的创始国之一。在东欧剧变的浪潮下,乌克兰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独立运动,乌克兰民众要求独立的情绪高涨。在苏联解体前夕,乌克兰举行独立公投以绝对性的结果宣布从苏联独立。乌克兰的独立是苏联解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象征着苏联彻底瓦解。无可否认,二战时期曾饿死了上千万乌克兰人及苏联*对乌克兰人民的压迫和歧视等的因素推动了乌克兰人民最后选择独立乃至至今仍然有着强烈的抗俄情绪。

独联体诞生

1991年8月23日的人民代*大会之后,苏联*陆续同意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乌克兰甚至白俄罗斯的独立,戈尔巴乔夫希望建立经济联合体,经过和叶利钦联系沟通,制定了经济联合体的新协议,可叶利钦已经暗地独自制定好白拉维拉协议,即后来的独联体协议了。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在自己位于白俄罗斯森林的别墅中秘密会见了白俄与乌克兰首脑,签订独联体协议,彻底击溃了苏联*的新协议,最终导致旧有制度从根本上无法运作。


俄罗斯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签订独联体

在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1日,11个*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字加盟了独联体,苏联彻底被宣判死刑。叶利钦发表讲话时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形势

在此之前,1991年10月18日,苏联总统和八个加盟**在莫斯科签署了《主权*经济合作条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没有参加签约,条约规定要保留卢布作为统一货币系统的共同货币的作用,参加国要履行苏联所有的对外经济义务并奉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但由于条约缺乏政治约束力,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3日,叶利钦来到克里姆林宫,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8小时的会谈,要他交出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等。戈尔巴乔夫还把一批珍贵的档案材料交给了叶利钦。叶利钦保证戈尔巴乔夫辞职后享有包括国家别墅、汽车、警卫人员在内的优厚待遇。1991年12月24日,戈尔巴乔夫同他的工作人员,包括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等人举行了告别会,大家依依惜别。


戈尔巴乔夫辞职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原则性考虑。”“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拥有主权;同时主张保留联盟国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态却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的,肢解和分裂国家的方针占了上风,对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还对我国人民失去一个大国的国籍感到不安,它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十分沉重的后果。”戈尔巴乔夫表情严肃,但他以乐观的预言结束了演说:“我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迟早会结出硕果,我们的人民将生活在繁荣昌盛和*的社会中。”

19时20分,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不足百人的会场十分冷清,主席台上只有*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就座。惯用的电子表决器也不用开动,连到会人数的登记亦未进行。大会代表以表决方式通过一项宣言。

3、解体原因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唯书抄上,


解体原因

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忽视**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

*僵化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这种*,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斯大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的优越性,这种*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苏联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集权。

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1、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的集体农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

在政治上,有以下特征:1、高度集权的政治*。在*的关系上,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执行机构,党*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总书记一人,斯大林长期独揽党政军大权。2、*,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原因有三。第一苏共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政权。第二,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中也曾有与左派革命政党联合执政,后者退出并武装反苏。第三,后来阶级斗争尖锐,党逐渐对*实行高度集中领导。3、党内*严重破坏。苏共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苏共*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党政军大权。1928发生的沙赫特案件,斯大林对苏*内的反对派以托洛茨基为首进行了大清洗。苏联的一大批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省委书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等被克格勃暗杀,流放,迫害。个人崇拜极其严重,全党只听斯大林一人,全国各地把斯大林神化。大清洗的后果极其严重,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部队由于将军、军师长被清洗,没有战斗力。

在文化上,施行高度集中管理*。各种文化单位有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者党的*说了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斯大林亲自审定,才能出版。

补充: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3/4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定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试验中付出了巨大代价,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主要的错误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建设,导致苏联经济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苏联将近七十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摘自《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作者是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首次刊登在1999年12月30日的俄罗斯《独立报》上。

官僚腐败

由于苏联的集权*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使得苏共的官员和*中饱私囊与贪污腐败严重。以权谋私在各行各业及各个领域泛滥。就连被誉为“开明君主”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其当政时期,仍然也给自己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别墅。其中比较大的有,如在克里米亚被称为“霞光工程”的别墅,为了修建这一别墅苏联*从外面运来了大量的土壤进行填海,不断扩大别墅区的面积。戈氏别墅的修建是按照苏联的最高要求进行的,由于克里米亚属于地震多发地带,所以天花板完全采用铝瓦,而这些铝瓦则完全是在军工厂特别现场定制的。还有装饰的大理石全部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高档石材,地板和水龙头甚至马桶等也都全部都是用从法国、德国等外国进口的非常昂贵的豪华材料做成的。原本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人和树木,但在给戈尔巴乔夫修建别墅后,就在这里栽了很多进口的高级树木将其变成了一个大森林。在别墅的外面甚至还有军事基地。在苏联*的预算报告中该工程的造价不超过1亿卢布,但据统计和计算这一别墅的实际造价至少需要几十亿卢布,而日常的维护费用也是天文数字。这只是戈尔巴乔夫和苏共*所拥有的众多别墅的其中之一。同时在苏联强大的官僚*下,还形成了以苏共官员和*为首的庞大特权利益集团,从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这一利益集团也成为了苏联进行改革最大的阻碍,而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改革也不过是在看到苏联所面临的危机后所进行的一个非常举步维艰的行动。俄罗斯副总理曾指出苏联权力过度集中的集权*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经济崩溃

据披露出来的资料指出,其实早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的经济就已经崩溃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在前苏共*委员梅德韦杰夫后来出版的一本回忆苏联解体的书《苏联的最后一年》中,披露了当时给苏联高层官员的一份内参报告显示,在1989年时苏联用来评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力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经出现了严重下滑,当年的GDP增长率仅为1.7%,物资生产企业的产品增长率仅为1.3%;预算赤字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值,高达920亿卢布,国家内债高达4000亿卢布,外债和货币发行量剧增,同时苏联还首次出现了十年间来的贸易逆差。到了1990年和1991年苏联的经济状况则更加恶化。1990年上半年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1%(实际数据可能达到5%以上),国民收入下降了至少2%,劳动生产率下降了1.5%,1990年上半年的*财政赤字就已经达到了110亿卢布。到1990年7月国家内债已经超过4200亿卢布。到1990年下半年苏联的货币发行量已经超过了可以接受的极限,对外贸易达到有史以来最低只有最多100亿卢布。苏联*的秘密报告指出,卢布出现严重贬值、老百姓购买力严重下降,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要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起一望无际的长长队伍,甚至苏联民众在商店和超市里已经无法买到必要的商品了。当时还出现了囤积物资后再高价卖出的“地下经济”,而这种情况最后还变得越来越猖獗且*已经无力管控。

同时从1990年开始,苏联*就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对经济状况的统计和报告,也没有按例制定和发布相应的“五年规划”。

丧失民心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共(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后,由于自身权力过度集中的*及缺乏一个公开、透明和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得苏共长期高度垄断了大量的资源和国家的权力而变成了一个新的贵族,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脱离了自己所应该保护和捍卫的广大劳动人民,而站在了劳动人民的对立面致使自己完全丧失了民心。苏共官员*大搞裙带关系,官商勾结与权贵资本严重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到最后苏联解体之时没有一个苏联公民站出来维护苏共和苏联的*,而叶利钦等反对派却一呼百应得到了人们激烈的支持。历史证明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失败的货币改革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帕夫洛夫*开始推行货币改革,宣布废止旧卢布的流通而发行和使用新卢布。要求民众将自己持有的旧卢布换成新卢布,然而这却并不是按照等额原则进行兑换的而是*以一定比例向普通民众进行兑换。这样的改革是以民众遭受巨大损失为代价的,货币改革之后导致卢布严重贬值,物价极巨上涨,苏联爆发物资匮乏的情况,民众在超市外排起长龙争相疯狂的抢购生活必需品与食物,苏联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挣得的财富一下之间就化为乌有。货币改革最终不仅彻底摧毁了苏联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破坏了还处于锥形状态的市场经济,搞乱了经济发展的秩序,让苏联*的金融储备金消耗殆尽,而且更使得民怨沸腾增加了苏联民众对*的不满。

军备竞赛

从20世纪50年代随着冷战的开始,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就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和科技竞争。美苏都各自在国际上拉拢自己的盟国组成各自的阵营,向对方示威展现自己先进的军事与科技实力,美苏两国在军事、科技、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着激烈的较劲。美国与苏联都同时积极的发展太空技术,争先将载人的航天飞机送上月球关于这一段在电影《星际迷航》中有过引用,片中指出美国*通过战略性的操作成功让苏联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不断浪费在发展火箭与航天器的上面。并且在苏联后期,苏联在世界各地四处扩张军事基地,甚至出兵入侵阿富汗,给原本濒临崩溃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使苏联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最终拖垮了苏联这座帝国大厦。苏联入侵阿富汗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使得自己在道义上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遭到了阿富汗人民坚定的抵抗,导致苏军在阿富汗的战争旷日持久让苏联耗尽了自己的财政从而加速了苏联的灭亡。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苏美军备竞赛漫画

领导失职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叶利钦(右)质问戈尔巴乔夫(左)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然而,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国内外有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原因过多地甚至全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例如,博尔金认为,“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一个所谓“叛徒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罪魁,是*的叛徒。

对内政策上,苏联经济学家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为戈尔巴乔夫制定了所谓500天计划,在尚未有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支持下,想利用短短500天将苏联原来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结果是国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者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生产力下降,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终止,但此时黑市充斥着美元,卢布已经贬值到接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的劳动节,苏联*在人民的谩骂声中走下红场主席台。

对外政策上,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求助西方社会,不断让步,放弃东德,以期待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结果以英国首相梅杰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作壁上观,致使苏联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美国向苏联承诺德国统一后加入北约,美国将停止北约东进的步伐,结果轻易相信了美国的戈尔巴乔夫眼看着继德国之后,波兰、捷克、匈牙利也纷纷蠢蠢欲动计划加入北约。

第28届*大会上,保守派受到少数派沉重打击,叶利钦宣布推出*。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向由于废除一党治而已经成为敌人的苏联*妥协,任命了亚佐夫等大批保守强硬派为*高官(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导致自己的亲信盟友,已经通过KGB嗅到政变危险的谢瓦尔德纳泽外交部长愤怒离开政坛,并在辞职时痛斥戈尔巴乔夫和整个苏联*。

和平演变


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20世纪80年代,里根*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9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归根结底,尽管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施压、制裁和对其内部所推动的“和平演变”是造成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因素之一,但那毕竟只是外因,而作为一个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的苏联在没有爆发任何天灾人祸同时国内也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威胁到苏联政权的反对派的情况下就迅速土崩瓦解,根本还是在于自身的问题。苏共*委员麦德维杰夫在回忆录中承认,在苏联解体之时西方对苏联的施压其实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是减少了的。正如他所说:西方的压力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影响就像是刮起的一阵风将一棵内部已经腐朽了的参天大树吹倒了。这能够说这棵树的倒掉是风的作用吗?

民族问题

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联邦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含侵*国的150万平方公里)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

十月*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结。

历史因素

在戈尔巴乔夫推动新思维改革后,一些如波兰的“卡廷森林*”和1944年时期苏联*对车臣族的流放等历史真相被解禁并逐渐被曝光出来,后来这些事件也得到了平反。最终激化并爆发了苏联所长期存在的民族、历史矛盾。

4、主要原因

苏联在冷战时期,逐渐形成了一套背离、背弃、背叛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道路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对马列主义和科学*的背叛。将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苏联*制度,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苏联*的历史状况和苏联剧变的基本事实。将“斯大林——苏联*模式”所包含的*制度和*混为一谈,以*上的弊端否定苏联*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把进行**改革的原因看作背弃*制度的剧变的原因,其理论上的荒谬和实践上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是导致世界*运动严重挫折,影响当今世界格局、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世界各国持不同政治立场、学术观点的人们,都在关注和思考着这场给世界造成强烈震撼,给历史造成深远影响的事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才能正确总结20世纪*的历史经验,认清当今世界局势和未来走向,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对马列主义和科学*的背叛

众所周知,苏联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快“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出乎人们意料的历史性悲剧: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具有90多年历史的苏联*被解散,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辽阔领土、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帝国主义抗衡的*国家——苏联被肢解了。这一剧变就连做梦都在企盼颠覆*的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也没有预料到。这种由完善*的“改革”到摧毁*的“改向”的转变,来势凶猛而又错综复杂,不能不引起世界人民严肃认真地思考。借用恩格斯的话说,“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苏东剧变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本质和“内在规律性”。(P737)

综观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苏联剧变是同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新思维”与“人道的、*的*”紧密相关的;苏联剧变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所谓改革“新思维”和“人道的、*的*”路线和纲领产生、泛滥和破产的过程。在导致苏联解体的诸多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是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东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错误的“改革”路线和方针。无论是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还是苏联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是为国内外敌对*反共反*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不必然导致苏联解体的结果。人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与希望同在。苏联党和人民把*继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新一代*发动的改革上,期望他们采取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克服*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困难。然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领导集团倡导的“新思维”和“人道的、*的*”这些错误的改革“药方”,把苏联这个得了“疾病”,但没有得“绝症”的国家给“治死”了。


从本质上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一点也不新,它不过是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的翻版;“人道的、*的*”也没有多少新东西,它的内容大多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潮,它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这种所谓的“人道的、*的*”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议会*;在经济上,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在思想上,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任资产阶级思想观点滋长蔓延。戈尔巴乔夫甚至还与西方人士共同制定苏联的“改革”计划,并将该计划交给西方首脑审查、批准。这种改革路线、方针、政策怎能不导致苏联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恶果?正如美国政要布热津斯基所说:“在克里姆林宫出现一位修正主义的总书记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必定为苏联国内……的激烈辩论火上浇油,而且必定复活和发展影响更深远的东欧修正主义”,“它的特别严重的危险在于瓦解世界共产主义共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有朝一日苏共要“丧失对社会的垄断控制”,“苏维埃联盟随时可能解体”。(P65-77)

苏联剧变不仅没有证明科学*的失败,反而证明了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人道的、*的*”以及错误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的破产。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以目击者的身份描述了苏共领导集团“一系列背叛的历史——背叛改革、背叛社会制度、背叛国家、背叛人们希望的历史”。他确切地说:“1991—1993年的反革命不仅背叛了改革的思想,而且也背叛了十月革命的理想。”“我国现在总危机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改革本身,而在于改革的目的和方式,在于在改革的目的和方式中缺乏社会和道德的基础。”“现在动乱的种子是由戈尔巴乔夫及其叛徒战友们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最后几年播下的,这些种子落到叶利钦及其周围的人掘松和施肥的沃土上后,开始枝繁叶茂,鲜花盛开。”(P564、570)西*界也对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改革在苏联剧变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褒奖,认为苏联“发生和平演变是戈尔巴乔夫所做工作的结果”,他理应受到“特别的赞许”。

二、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苏联*制度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领袖人物的行为”。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位学者引用*同志1980年8月18日的一次讲话,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位学者还断言,“党的问题本身就是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苏共的问题放到斯大林——苏联*模式中去考察。”


列宁铜像被推倒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同志所使用的“制度”的具体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制度的解释有两条: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等;二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制度等。从理论上讲,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本质的关系,另一类是社会经济政治运行中发生的关系。反映前一类社会关系的是社会基本制度,反映后一类社会关系的是社会具体*。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社会基本制度是根本的、稳定的和决定性的,社会具体*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则是派生的、变动的和从属性的。这位学者引用的*同志那段讲话中的“制度”,主要是指“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其实质是*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而不是*基本制度,如*的领导、*公有制,等等。*同志明确指出:“*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P370)这里的“制度”与这位学者所引述的“制度”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提出的改革绝不是要改变*基本制度,而是要改革*具体*,以完善*制度。*同志强调:“改革*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P322)这位学者以误读*同志的讲话作为理论根据显然是不妥当的。

将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苏联*制度,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苏联*的历史状况和苏联剧变的基本事实。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领域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主客体的统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也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根据一定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制定和实施的,以维护其根本利益。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执政党在制定政策、建立制度、影响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苏联*事业的领导核心,苏共的性质、地位决定其在苏联*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将执政的苏共与苏联的制度分割开来,无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苏共领导集团这一重要历史主体所犯的错误,而仅仅从以往的*基本制度中去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必然得出“十月革命”是错误的结论。


苏联剧变固然与*制度不完善有关,但制度不完善只是酿成苏联剧变的一定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制度好的确可以束缚坏人任意横行,也可以防范某些*对公共利益的侵害和社会制度的破坏,但制度不会自发地产生,更不能自动运转并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人的作用。*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就是决定的因素。”(P526)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P380)只有依靠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和党的正确领导,*制度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国家才能避免制度颠覆和毁灭式的灾难。

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斯大林**

有的学者认为斯大林——苏联*模式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进而断言:“苏联长期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只是进行一些修补,这使斯大林——苏联*模式失去了动力机制,最后走进死胡同”。这显然是在告诉人们,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走投无路的斯大林——苏联**,苏共出现的种种严重问题“既是在高度集权的*条件下产生的,产生后又有这种*保证种种严重弊端的长期存在并发展”。


毋庸讳言,斯大林**的确存在弊端,我们无意为苏联的*性弊端做任何道义上的辩护。但必须澄清的是:斯大林**的弊端与苏联*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制度的优越性相比,是第二位的。总的说来,斯大林**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在推动苏联的工业化、打败德国法西斯、恢复国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对此,这位学者也是同意的。问题在于,斯大林的后继者没有及时和正确地领导改革,以克服这种*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时期,苏联的改革浅尝辙止、徘徊反复,甚至出现过改革偏向的情况,结果延缓或干扰了*发展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改革又偏离方向、误入歧途,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千秋功过自有公论。斯大林时期苏联战胜困难、蒸蒸日上,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动荡不安、土崩瓦解。无视从赫鲁晓夫以来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领导集团所犯的错误,而将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斯大林**,就无异于颠倒是非了。

这位学者将“斯大林——苏联*模式”所包含的*制度和*混为一谈,以*上的弊端否定苏联*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把进行**改革的原因看作背弃*制度的剧变的原因,其理论上的荒谬和实践上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不妨想一想,斯大林*模式对我国也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也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政治*,甚至出现过“*”的失误和“*”的灾难,但中国为什么至今也没有发生类似苏联剧变的悲剧呢?关键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具体*,增强中国*的生机与活力,从而避免了类似苏联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中国重演。

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认识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有的学者从制度中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将苏联剧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制度和*。如果按照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岂不所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的国家难道都要走苏联剧变式的老路?岂不都会遭受*失败的厄运?

从历史事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过程出发,不难发现苏联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之间不仅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且在苏东剧变的过程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昭示人们,在复杂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把影响事物的所有矛盾平均看待,而要区分主次,“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P320、322)运用这种科学的方法分析苏联剧变,不难发现在导致剧变的诸多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东领导集团推行了一套错误的“改革”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走上了一条通过“人道的、*的*”转向野蛮的资本主义的道路。虽然苏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弊病,但这些矛盾和弊病是可以实行正确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于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病的性质和原因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些弊病是苏联*制度本身造成的,进而要与“现实的”*制度决裂,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行所谓的“人道的、*的*”。这套背叛性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既不能解决苏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能抵御国内外反共反**的进攻,最终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在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时担任过助手的瓦·博尔金对苏联解体的内幕作过这样的揭露:“20世纪90年代初这样的悲剧事件是我国数百年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无论是世界大战、革命,还是两大阵营的军事、经济对抗,都没能摧毁和肢解这个伟大的国家。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我从道义上有责任把这场剧变的主要人物和组织者——戈尔巴乔夫的情况告诉世人,因为我是他班子中的成员,亲眼目睹了他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变化过程,他如何在口头上提出各种口号,而实际上却干着破坏的勾当,或者在社会改革中令人不能容忍地无所作为。”(P1-2)

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是关系*生死存亡和*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苏联剧变表明,*要保持生机活力,不断发挥优越性,取得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发展速度和优势,不改革不行,乱改革也不行。因为不改革就不能克服**方面的弊端,就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不能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样,改革如果偏离了*方向,颠覆了*的领导和*制度,引起社会动乱和危机,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苏联剧变和中国特色*的成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改革观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教训之所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告诫我们:“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P16)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注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作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伟大事业。这不正是对苏联剧变的原因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的结果吗?

5、过后余波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实行“休克疗法”,借此来刺激俄罗斯经济和他梦想的100天实现资本主义的目标。并在其刚刚上台时就发行国有债券,每个俄罗斯公民都能拥有国有债券,但是俄罗斯人的憧憬很快就破灭了,在休克疗法的作用下,俄罗斯经济崩溃,超过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老人没有退休工资,国家财富被个人占为己有,小部分人暴富,大部分人赤贫,苏联时代的人人平等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就此终结。物价飞涨1600倍,卢布贬值并且退出了国际交易币种。国家已经乱成一锅粥,犯罪率急剧攀升,平均每天就有超过5人死在莫斯科街头,酒精控制也终结了,任何人都可以任意购买和使用酒精,枪支泛滥,警察无恶不作,*部门贪图享乐。

另外,在俄罗斯刚刚成立时,掀起了一股“去苏联化”运动,列宁雕像被拉倒,苏联书籍被焚烧,苏联老兵被侮辱,曾经在苏联*工作过的人有的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甚至被枪杀。任何关于苏联的物品都被砸,被烧。


叶利钦军队炮轰俄罗斯议会大厦

俄罗斯人的愤怒终于在1993年10月爆发,超过5万莫斯科市民在莫斯科著名的“十月广场”集结,挥舞着苏联国旗。呼唤列宁,斯大林的名字,游行的队伍越来越大,如1991年莫斯科人要求独立和美式*一样,不过已经是反对叶利钦*的游行了。权利之争在苏联解体后就一直存在,叶利钦曾经以追求*的名义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却在*之后大权独揽,架空议会。人们聚集在“白宫”广场前高呼要求俄罗斯议会(议会为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作为俄罗斯最高权力机构,广场前水泄不通,支持俄罗斯议会的人民、军队、警察,向对岸乌克兰饭店前的俄罗斯*喊话*。原本以为叶利钦会做出让步,但意想不到的是,叶利钦派了*军区精锐坦克部队朝“白宫”开炮,顿时“白宫”火光冲天,军队对于广场上的人民大开杀戒,这场流血冲突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伤,史称“俄罗斯宪政危机”。之后俄罗斯*成立并且一跃成为俄罗斯第一大党,直到2000年统一俄罗斯党成立。俄罗斯“第一岗哨”在1993年宪政危机之后,从列宁墓转到红场旁边的无名烈士墓直到今天。

6、历史评价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他就没有良心;谁要是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他就没有头脑!

——弗拉基米尔·普京(现任俄罗斯总统)


普京

——瓦列里·博尔金(前苏联总统办公厅主任,政变主谋)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象征着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苏联解体使得东欧各国实现了独立自决,促使德国再次实现了统一。客观来讲,苏联的解体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让俄罗斯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7、苏联解体的原因总结

苏联解体固然有与其一直进行对抗的西方国家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却是有限的,就连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的*还感到非常意外和有点不知所措。苏联作为一个世界两大阵营之一的领导者,其就好像是一座没有牢固基础与地基的摩天大楼,看似非常的壮观与雄伟,但只要一旦遇上风吹草动苏联这座帝国大厦就将会轰然倒塌。其实苏联解体的历史宿命是在其本身的集权*和斯大林的大肃反以及苏联长期所压制和积怨的民族、历史与社会矛盾和导致经济崩溃的计划经济*就早已经注定了,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将这些问题给爆发了出来。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在评论苏联解体时还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建立起了一个以斯大林本人为核心的强大的绝对型集权*,在这样的*下苏联的国家体系与社会秩序其实是非常稳定和牢固的,然而在斯大林死后这一*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苏联再也没有像斯大林这样的强人了。最终反而引发了副作用。

8、各国反应

苏联解体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作为与1917年十月革命一样对世界影响深远。由此苏联解体引起了国际社会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高度关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和研究苏联的专家都不认为苏联会解体,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甚至是恐慌,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当时美国中情局还对此召开了多次的紧急会议,美国国务卿贝克还专门带领代表团到莫斯科实地了解事态的发展。但苏联各加盟*与首都莫斯科等苏联各城市的民众对苏联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的结果却表现得异常的平静。

9、俄苏政权移交插曲

1991年12月25日晚上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辞职文件并发表电视讲话正式辞去总统职务,标志着苏联正式成为了历史。之后原本应该举行政权交接仪式,戈尔巴乔夫将要把装着核武器密码的箱子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但由于叶利钦不满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最后的讲话,所以叶利钦并没有亲自到场进行交接,而是由俄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接过核密码箱。随后戈尔巴乔夫指派了两名上校军官接受其指挥,这两名军官就是专门负责在国家元首身旁保护核密码箱的安全的。

10、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及苏共官员的命运

1991年12月21日也就是戈尔巴乔夫签署辞职文件、苏联正式解体前4天,11个加盟**在阿拉木图签署成立独联体协议时还讨论了苏联解体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待遇问题,最终决定为感谢戈尔巴乔夫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贡献,在协议中保障了给予戈尔巴乔夫非常优厚的待遇。其中包括可以领取终身的养老金、对其和家人提供终身的私人高级医疗服务和配备医疗保健团队、配备20名警卫和专车以及在其他公共场合在内都可以享受总统待遇,而这些则完全由俄罗斯联邦*负责解决。而在苏联解体之后所有支持叶利钦的苏联军官和官员均获得了加官进爵。

上一篇:猪湾事件

下一篇: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