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桐梓县

科普小知识 2023-11-11 22:29:09
...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属革命老区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全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中文名称:桐梓县

外文名称:ZitongdongRailwayStation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贵州省遵义市

下辖地区:8乡16镇

*驻地:娄山关镇

电话区号:0852

邮政区码:563200

地理位置:贵州省北部

面积:3202平方公里

人口:71.5万人(2012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

著名景点:娄山关,“桐梓人”遗址

机场:遵义新舟机场

火车站:桐梓站、桐梓东站、夜郎镇站

车牌代码:贵C

代码:520322

1、基本概况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县域周边与贵州省正安、绥阳、遵义、仁怀、习水县、重庆市綦江县、万盛区及南川市接壤。南北最长处81千米、东西最宽处52千米,总面积3202平方千米。总人口67.33万人(2007年末),有汉、苗、回等民族。辖16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娄山关镇、楚米镇、新站镇、松坎镇、高桥镇、水坝塘镇、官仓镇、花秋镇、羊磴镇、九坝镇、大河镇、夜郎镇、木瓜镇、坡渡镇、燎原镇、狮溪镇、茅石乡、风水乡、容光乡、小水乡、天坪乡、黄连乡、芭蕉乡、马鬃苗族乡。县*驻娄山关镇。

全境基本上呈中山峡谷地貌,间有少许山原、深丘、宽谷及山间盆地。县境最高峰狮溪镇柏枝山的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处坡渡镇羊磴河入重庆谷口,海拔310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4.7℃,年降水量1057.1毫米。主要河流有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矿藏有煤、硫铁矿、菱铁矿。是全国产煤大县和中国方竹笋之乡。川黔铁路、G75兰海高速、210国道、303省道过境。名胜古迹、纪念地有岩灰洞石器文化遗址、唐夜郎县治遗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和纪念碑等。

2、历史沿革


桐梓县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置夜郎县,后废。宋置播川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桐梓县,因桐梓驿为名,属遵义府。

1992年末,全县辖16镇7乡1民族乡,19个居委会、503个行政村,94个居民小组、37个村民小组,18个民族,137577户,575207人。

1997年,桐梓县辖16个镇、8个乡:娄山关镇、燎原镇、官仓镇、高桥镇、花秋镇、九坝镇、楚米镇、大河镇、新站镇、夜郎镇、松坎镇、木瓜镇、羊磴镇、坡渡镇、水坝塘镇、狮溪镇、芭蕉乡、黄连乡、小水乡、天坪乡、容光乡、风水乡、茅石乡、马鬃苗族乡。县*驻娄山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桐梓县总人口575580人,其中:娄山关镇97092人,楚米镇22882人,新站镇24782人,松坎镇18455人,高桥镇25995人,水坝塘镇22270人,官仓镇32325人,花秋镇45483人,羊磴镇20509人,九坝镇27922人,大河镇9899人,夜郎镇20459人,木瓜镇24105人,坡渡镇20965人,燎原镇18650人,狮溪镇34256人,茅石乡13210人,风水乡20998人,容光乡17747人,小水乡10865人,天坪乡23033人,黄莲乡5827人,芭蕉乡11354人,马鬃苗族乡6497人。

2003年,桐梓县辖16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28个村委会、23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总人口65.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0.66万人;非农业人口12.31万人。

2007年末,全县总面积3202平方千米,总人口67.33万人,辖16个镇、8个乡,226个行政村。

3、人口民族

人口


桐梓县

2012年末,桐梓县户籍人口715319人,比2011年年末增加5261人。其中农业人口618680人,非农业人口96639人。根据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统计,全年出生6373人,其中:常住人口出生5032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46‰,同比下降0.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35‰。

民族

桐梓县境,古代即为多民族杂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民族互为分化和融合,形成新的单一民族。1951年统计,全县仅有苗、彝、仡佬等3个少数民族362户,其中绝大多数为苗族。

截至2014年6月,桐梓县有苗族、侗族、彝族、满族、壮族、羌族、傣族、白族、瑶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东乡族、布朗族和汉族等18个民族分布。

4、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桐梓县

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洼地、漏斗、竖井、盲谷比比皆是,暗河、溶洞十分发育。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

山脉

桐梓县山脉均系大娄山山脉的支脉,大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向。蒙山山脉系娄山山脉的支脉,主脉由娄山山脉中部西行横亘于县境中部后再向南、北向延展,南至十二茅坡,北达尧龙山。主脉凉风垭呈东南向,是县境南北分异的分水岭,其南为浅切割的中山、坝子,其北为深切割的中山峡谷。县境内海拔大于1700米的主要山峰有18座:柏枝山牛角寨(海拔2227米,为黔北第一高峰)、箐坝大山(主峰红山2028米)、白马山(1944米)、冒角尖(1927米)、黄莲大山(1871.9米)、黄砂岩(1871.9米)、分水岭(1820.7米)、花坝大山(1814米)、二层岩(1796米)、尧龙山(1795.9米)、大岩顶(1779米)、顶箐(1778米)、大梁岗(1770米)、仙人山(1768.7米)、大窝盆梁子(1750米)、硫磺顶(1749.3米)、大土湾梁子(1732米)、黄岭岗(1730米)。

水文

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桐梓河主流总长度91公里,总集雨面积2254.45平方公里(县境内集雨面积1162.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21条,多年平均流量17.7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6.25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溱溪河、天门河、混子河(小河)、高桥河、斋郎河、风水河、盘龙河等。

松坎河总长度64.55公里(县内55.3公里),总集雨面积1103.9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1039平方公里),境内有木瓜河、水柴河、新站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7条。

羊磴河总长87.23公里(县境内54.93公里),总集雨面积1126.5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717.95平方公里),境内有羊岗溪、鲤鱼河、马桑坎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条。

气候土壤


桐梓县

桐梓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5℃,最热月24.5℃。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属全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

县境内土壤有水稻土、潮泥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6个土类,面积434.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0.49%。其中酸性土壤46.37万亩,微酸性土壤238.76万亩,中性土壤122.41万亩,微碱性土壤9.04万亩。

1981-1986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表明:普查期内全县土地总面积480万亩,其中耕地133.13万亩(稻田37.89万亩,旱地95.24万亩),园地1.15万亩,林地184.04万亩,疏林草地10.3万亩,城乡居民点用地5.69万亩,工矿用地0.07万亩,交通用地2.14万亩,水域4.52万亩,特殊用地1.48万亩,未利用土地31.92万亩。

5、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

桐梓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

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4.1℃,最热月24.5℃。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县属贵州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

动植物资源


桐梓县

县境地处亚热带东部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向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过渡地带,气候上同时受东南太平洋季风、西部印度洋暖流和北部西伯利亚冷气团影响,加上地形复杂,造成差异明显的立体生态环境,为多种陆生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植物区系15个地理成份中,桐梓县不同程度地具备了13个地理成份。境内珍稀植物较多,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树种有银杉、珙桐,二类保护树种有黄杉、香果树、青钱柳、水青树、红椿等,三类保护树种有穗花杉、厚朴、楠木等。县境内已发现中药材品种约千余种。方竹林总面积33万亩。

除普通野生动物外,县境内发现有黑叶猴、蟒、华南虎、麋鹿、云豹、大鲵、白鹤、红腹锦鸡、华南穿山甲、豺、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斑羚、岩羊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

水利资源

桐梓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桐梓河主流总长度91公里,总集雨面积2254.45平方公里(县境内集雨面积1162.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21条,多年平均流量17.7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6.25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溱溪河、天门河、混子河(小河)、高桥河、斋郎河、风水河、盘龙河等。

松坎河总长度64.55公里(县内55.3公里),总集雨面积1103.9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1039平方公里),境内有木瓜河、水柴河、新站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7条。

羊磴河总长87.23公里(县境内54.93公里),总集雨面积1126.5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717.95平方公里),境内有羊岗溪、鲤鱼河、马桑坎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条。

矿藏资源


桐梓县

县境内初步查明矿藏29种,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多处,矿点52处,矿化点11处。其中煤炭储量47.72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石灰石分布极广,储量丰富,不少地区石灰岩质量较高,达到化工、水泥、玻璃和冶金用石灰岩I级标准。钾矿分布广泛。另有黄铁矿、菱铁矿、滑石、高岭土、白云岩、石英砂岩矿、商品大理石、方解石、石膏、赤铁矿、铅锌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

6、经济发展

综述


桐梓县

2012年,桐梓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7.0%,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9亿元,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1.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9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1%、38.6%、41.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4455元。

第一产业

2012年,桐梓县粮食种植面积75329公顷,比2011年减少218公顷,其中夏粮种植面积26374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084公顷;烤烟种植面积534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3942公顷。

2012年,桐梓县粮食产量231606吨,比2011年增长18.1%,其中夏粮73345吨。油菜籽产量17048吨;烤烟产量8986吨。

第二产业

2012年,桐梓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1.4亿元,比2011年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9亿元。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78万元;重工业188453万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4.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72.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10.3%,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0.4%。

第三产业

2012年,桐梓县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6.4亿元,比2011年增长16.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1389万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2389万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零售额分别为11765万元、104843万元、2505万元、44666万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21.0%、14.3%、25.7%、21.3%。

7、交通建设

2013年末,桐梓境内高速公路74公里,国道98公里,省道51公里(303省道28公里,习新公路23公里)。全县纳入管养的农村公路共411条,其中:县道4条193.224公里,乡道19条256.346公里,村道388条2027.769公里(其中桐容二级公路55.763公里),农村公路管养总里程2477.339公里。全县农村客运班线57条,县级客运站1个、乡镇客运站15个,共有农村客运车辆375辆计4415座。

建设中的渝黔高速铁路在境内设有桐梓东站和夜郎镇站,届时,桐梓前往贵阳、重庆只需一个小时。

8、旅游资源


桐梓县

桐梓县的主要景点有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新站花坝、马鬃苗族风情、环县城风景区、官仓钓鱼台、九坝黄河沟、柏箐自然保护区、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尧龙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馆、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国海军学校、周公馆系列、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小西湖、娄山关等。

犀牛水风景

犀牛水风景区:又名犀牛当、马甲塘。独特的风景:小河水清透底,自然生态,夏天:水冰凉微甜,在犀牛水附近,有一种自然反应,一年四季,他会间断性流水,每隔3~4小时,就会出现奇观,出水的地方有7个小洞口,泉眼都在半岩之上,在来水的时候,有轰轰隆隆的响声,像是打雷声音,来水有几十吨,流水时间在15分钟左右。与自然水色相反,有多种颜色,非人工形成。位于小水乡、松坎镇、黄连之交接地带。大地方名称:龙孔坝、龙洞湾。本地有名的500年大核桃树,大龙洞,大*,小*,石笋,圈子,银盘,石房圈,五重岩,古老泉,陆地岛,英国岩等等。

小西湖

小西湖位于桐梓县城东北5公里的城关镇天门乡。它以小巧玲珑的风格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著称于贵州高原,有“黔北明珠”之美誉,人们通常称之为“桐梓小西湖”。

小西湖开成于40年代初。当时,这里是修筑水电站拦河筑坝而成的湖面,建电站的同时,仿杭州西湖的部分格局,建有“三潭映月”、“望湖亭”、“放鹤亭”和“湖心亭”等景观。湖心亭的亭柱上原有一副楹联;一湖西子水,半壁桂林山。

在坝首建有一方形纪念塔,夕阳西下,塔影横斜,俨然如“雷峰夕照”。1944年冬,*将军从开阳县被转移到这里*,又增建了钓鱼台。*将军在被*期间,或在湖漫步,或在湖心岛垂钓,在小西湖渡过了两年多的时光,现这里尚存有*将军使用过的部分物品。

来到小西湖,登上绿树成荫的拦河大堤,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米多高的方型水泥纪念塔,塔上刻有当年主建电站的总工程师、北京大学教授陈祖东的《歌石工》,在大堤上可见河水从上天门洞奔流而过的壮观景象。在湖中泛舟,可观赏两岩秀美的景色,欣赏后村桃花、偏桥翠竹、天门幻景和湖中倒影等风光。

小西湖的另一重要景观是上天门和天桥溶洞。上天门是自然形成的横跨两山的天生桥,天生桥正中是一个长逾百米的溶洞,在洞口平台上,可俯视洞下奔腾而去的河水,亦可远眺放鹤订。上天门洞新辟有一条长数百米的盘山栈道,十分奇特险峻。湖北岸新近发现一“龙泉”,水分子密度和表面张力较大,镍币放入泉水中不易沉没,水质纯净。*昔日垂钓的钓鱼台已修复,湖中有游览小艇可供游客乘坐。

贵州省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

凉风垭森林公园位于大娄山中段桐梓县城北面,占地面积596公顷,涉及楚米、大河2个镇5个行政村,交通便捷。公园内高低海拔落差较大,相对高差50—200米,年平均气温1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85%,空气清新,山水兼备,具有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娱乐等综合功能。2005年6月25日,凉风垭森林公园被省林业厅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

贵州省桐梓县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的前身系国营桐梓县凉风垭林场,属全省20个基建林场之一,是遵义市唯一保留的基建林场。公园紧靠210国道、川黔铁路和黔渝高速公路,北距重庆市、南距贵阳市均为2小时车程,实为火炉重庆的避暑山庄,省内游客亲近自然的理想去处,更是县城居民郊游的休闲胜地。

柏箐自然保护区

黄莲柏箐自然保护区升格黄莲柏箐自然保护区位于桐梓县东北部,涉及狮溪、羊磴、水坝塘、木瓜、黄莲5个乡镇2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由柏箐喀斯特原森林自然保护区和黄莲自然保护区合并而成。区内保存了原生性较强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金佛山方竹,面积分布集中成片,是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基地。保护区生态环境特殊,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物种资源丰富,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中生物资源1175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1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珙桐、银杉、银杏、南方红豆杉等。2005年,经市人民*批准,黄莲柏箐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马鞍山文化是我国旧石器多元文化的代表,是西南部文化区系的组成部分。马鞍山北洞文化遗址上部层位年代属晚更新世后期,距今约15至18万年;下部层位则距今2万年以上,与贵州黔西观音洞及邻近四川、云南、湖北房县等地同时代遗址亦有相似标本。1986年首次系统发掘的万余件化石中,找到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华南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齿化石,出土一件人的下颌骨并附着前臼齿和臼齿;人类用火遗迹有灰坑、灰烬、烧骨等。所获骨器制作除打击技术外,有骨锥、骨铲、骨叉、耳陲、胸陲、还有骨镊和刻纹的骨棒,都是旧石器时代罕见的文化遗物。遗址中存在两个文化类型:出自层位上部的2-6层器物,以小型工具为主,频似四川富林文化,更远可追溯至我国北方的小石器文化传统,它代表一种交流文化。出自层位下部7-8层的文化遗物,与黔西观音洞文化接近,代表一个区域性文化。1990年第二次系统发掘,获2万件碎骨片,400多枚动物齿化石,石制品1300多件。碎骨片的专项研究中分析指出,这些碎骨的产生主要是遗址的占有者——马鞍山人的生活活动:敲骨吸髓和制作骨制品所造成的。文化性质与1986年发掘物相同。马鞍山南洞1990年发掘,出土化石万余件;动物齿化石300多件,经初步整理鉴定为15种属;石制品202件,其中43件已加工成器的工具、磨光石斧2件、它暗示遗址所在区域内在较长时间存在古人类活动;还获人牙化石4枚,分别为40岁左右,25-26岁,2-3岁的晚期智人。文化性质与北洞相同。总之从时间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考虑,以及出土文化遗物的丰富,它对研究我国旧石器多元结构和文化圈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发掘物,给我们描绘了马鞍山晚期智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图景。在马鞍山岩溶山间盆地周围、温暖多雨的气候,山峰坡脚雨水冲刷下堆积肥沃的土壤,洪水期蟠龙洞伏流泄水不及,盆地底部河流两岸沉积了肥沃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冲积土和第四纪以来发育堆积的黄壤土上,箐密林深,牧草旺长,鸟语花香,岁月的流逝,自生自灭自长,自我发展、自我适应,自我协调,形成良好的生态和气候环境,松、杉、柏、桃、李、杏、竹、柳、杨……等竞相生长,鲜花野草铺满了马鞍山周围盆地,山谷、山泉涓涓细流,泉水汩汩,湖水碧蓝,成群、喜温食草动物野鹿、水鹿、水牛、犀牛、剑齿象、熊猫、巨貘在牧草丛中*自在地生活,追逐。一群马鞍山人的男女老幼手持自制的狩猎工具,如弓箭、木棒在围捕食草动物;一群在河边或湖边用鱼叉叉鱼。在马鞍山岩厦东方避风处他们用石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剥离兽皮、割肉、然后用木棒或竹子挑着在火坑上烤熟,等待家人日落满载而归,围着火坑,迎着魁岩上升月亮洒下的银光,哼着愉快的小调,尽情欢乐地饮用。虽四周不时传来虎啸、狼嚎、熊啼,由于岩厦在悬岩绝壁下,一面临天门河,便于观察和防御,年老者守夜,其他男女老少皆香甜睡去。白天闲时,他们将兽骨敲骨吸髓后,选用好的骨片加工出骨稚、骨棒、耳坠、胸牌、鸡心式的胸坠来装饰打扮自己,缝制兽皮穿在身上。那些碎骨随意抛在西边斜坡上。马鞍山人后裔在何处,踪迹何处寻,还有许多谜团待人们去寻找、去探索、去寻根究底。

“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

《辞海》1979年版和1989年版均专刊“桐梓人”条目记载:“桐梓人我国古人化石。1972年在贵州桐梓岩灰洞发现,故名。所发现的化石为牙齿两枚。地质时代可能属更新世中、晚期。牙齿的形态特征:门齿粗壮,有发达的底结节,根尖圆钝;前臼齿也显得很粗壮。这两枚牙齿的大小及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的十分相似,而与现代人显著不同。”这一词条使默默无闻的桐梓岩灰洞名扬天下。

岩灰洞距桐梓县城25公里,位于桐梓至赤水公路西侧一公里外的柴山岗南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科考、旅游的好去处。岩灰洞位于九坝乡柴山岗半坡,下距河面32米,向阳不燥,泥土多成粉末状,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岩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0米,宽1.8米,洞道时宽时窄,“之”字形向东北延伸。进入2.5米处是一宽大的厅堂,“桐梓人”为何择此而居?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令人遐想。

“桐梓人”的发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1971年冬,贵州省地质局112地质队在九坝乡一带进行地质普查工作。工人何仁在留守工地时,出于业余考古爱好,经常爬山钻洞,在岩灰洞发现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堆积,兴奋不已,便自费向中国科学院发了500多字电报,报告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派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张森水、吴茂林来贵州,与贵州省博物馆的曹泽田等组成野外考察小组。于1972年元旦上旬来到九坝乡,在何仁的引导下,到岩灰洞试掘。其后又经过几次系统的发掘,获得金丝猴、巨貘、中国犀、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25种哺乳动物化石。尤其珍贵的是出土了两枚人类牙齿化石,旧石器12件及烧骨等重要文物。经分析和科学测定,人牙化石为旧石器中期直立人,俗称猿人的化石,距今二十万年以上。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人类发展进化史上的关键一环,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桐梓人”。当时,《人民日报》、*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消息公布后,16个国家的电台、报刊纷纷转载和报道。不少国家发表文章评价其重大意义。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摄制了新闻专题片《“桐梓人”的故乡》在全国放映。

娄山关

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北距桐梓县城13公里,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市汇川和桐梓县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娄山关载入中国革命史册,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为保证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而进行的由南向北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以及遵义会议后红军再次进行的由北向南攻克娄山关的激战,两次均取得伟大胜利。红军的英雄壮举写下了光辉的历史。

1935年1月初,*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

命令一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了战斗任务。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当即率部队北进。1月9日,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一营长李光顺率一营担任正面主攻,二营为二梯队集结山脚待命。扼守在娄山关上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四团在迅速断敌退路后,正面强攻部队即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博,占领关口。敌人向北狼狈逃窜,四团乘胜追击下关,经南溪口、红花园直扑桐梓县城。潘峰率领的侧翼部队已克桐梓,俘敌数百,缴获大量物资。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1月10日,红军追歼敌人,在新站与敌侯之玺部两个团激战一整天,并击退川敌廖海涛部,11日进占松坎。红一师与第十团亦从遵义赶到,进驻桐梓、新站、松坎、酒店垭与川军对峙,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9、地方特产

农产品方面有团芸豆(小白豆)、大芸豆(大白豆)、风干玉米仁(阴苞谷)、魔芋干等,林产品方面有方竹笋、油桐、乌桕、生漆、棕片、五倍子等,牧产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猪、松花皮蛋、牛肉干等,中药材方面有杜仲、天麻、云木香、蕨菜等。

10、民间习俗

行业习俗

农作方面,桐梓县境历代生产技术落后,农民耕作粗放,种植单一,春种秋收。边远高山,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更是靠天吃饭,故极受自然条件限制。思想寄托多仰赖于生产过程中的信仰禁忌,也因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习俗。先后流行田鼓歌、打闹歌(薅草歌)。工匠方面,先后有打牙祭、拜师、传授、祭窑、祭刀、喝出甑酒、木匠利市、羊磴船工祭河神、抬班报路歌等习俗。商贾、采伐方面,先后有祭财神、摆刀头酒等习俗。饲养方面,先后有祭祀马王庙、牛王庙,选择吉日买猪相马,以及养猪清圈敬奉陈信老祖等习俗。

家庭习俗

住宅建筑方面,历代民居有岩洞、窝棚、土墙、金包银、木房、砖房、石房、现代楼房。房间用途和家庭陈设方面,有客厅、书房、寝室、堂屋,堂屋设“香火”供奉神灵及祖宗,有火塘、火盆、地火炉、沙罐火炉、回风炉、灶等设施,进入现代社会后,已全面使用现代生活设施。

生活习俗

服饰方面,晚清时期境内农户种麻织布,用土靛染成青蓝二色制衣。随后有自种棉花用手工织土布,根据历史演变,先后有超襟、长衫、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等,现社会追新逐异,不亚于发达地区。帽子先后有瓜皮帽、博士帽、鸭舌帽、遮阳帽、线帽、平顶栽绒帽、长寿帽,部分地区流行包帕子。先后有草鞋、布鞋、钉鞋、皮鞋、解放鞋、球鞋、胶靴、塑料鞋等。饮食方面,以大米、玉米为主。一日两餐、三餐为主。风味饮食有米豆酸菜、全锅汤羊肉、菜豆花、油茶、烧饼、汤圆、荞面条、锅贴饺、搭挞面、阴包谷米、方竹笋、白豆、和菜等。行旅运输方面,肩挑背驮、马驮、鸡公车、板板车、滑竿、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等。照明方面,*多用桐油,解放后用煤油,现主要用电。

岁时习俗

传统节日有春节、过大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月半、中秋节、重阳节、打扬尘、除夕等。法定节日按国家规定执行。桐梓地域内民间忌事日*较为盛行,至今仍有群众信奉,如分家、上梁、婚丧嫁娶、搬家等。

祭祀、庙会

祭祀方面,置桐梓县至民国3年时期,祭祀习俗遵朝廷定制,尤以清代为盛,以上祀、祭孔、中祀等。庙会方面,有清醮会、黑神会、太阳会、山王会、香会等。

礼仪习俗

礼节方面,有问候、敬礼、称呼、送礼、帮忙、宴会、感情联络等各种特有风俗。喜庆、志贺方面寿庆、生孩、建房、乔迁、开张等独有风俗。

婚姻习俗

*民间婚姻兴“三回九转”。有请媒说亲、开庚、看期会、娶亲、回车马、拜堂、坐床、闹房、复筵、回门等礼仪程序。*还有纳妾、抢亲、指腹为婚、背带亲、童养媳、大媳小郎等婚姻陋俗。

丧葬习俗

丧礼方面有停丧、入殓、奠祭、安葬、复山、回煞、做道场等习俗。现已推行火葬。

陈规陋习

迷信方面先后有算命、卜卦、占筮、拆字、抽索、看(摸)相、跳神、观花问仙、立筷子、请仙、香火、土地神、石敢当、庆坛、赌咒、拜物等。禁忌方面先后有黄道吉日、行业禁忌、出行禁忌、生活交际禁忌等。陋习方面有吸毒、赌博等。

苗族风情

县境内少数民族最多的是苗族,分布在部分乡镇的边远高山,地理条件极差,居住零散,不成村寨。苗族语言、风俗、文化、工艺美术方面,有显著的特点。乐器方面有木鼓、芦笙、竹箫、木叶琴、银哨等。现存木鼓、芦笙、木叶琴。文艺方面有曲艺、舞蹈。工艺方面有纺织、刺绣、蜡染、酿杂酒。节日与集会方面有阴节、阳节、踩山坪、砍火星等。传说方面有宰牛和击牛皮鼓祭祀、苗族笙六管、舞步多踮脚、苗族擎天柱、苗族住高山、砍火星等传说。苗族婚姻、服饰、丧葬、祭祀有其独特风俗。

上一篇: 吴信宝

下一篇: 亚伯拉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