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
东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25日,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被新华社新华网评为“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由山东省人民*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东营市人民*举办。
学校名称:东营职业学院
院校类型:综合类
所在地:山东东营
办学层次:高职(专科)
办学类型: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性质:公办
举办部门:东营市人民*
成立时间:2001年7月
1、学校简介
校园风光
东营职业学院目前占地1902亩,建筑面积40.1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9亿元,藏书134万册。
学校有教职工804人,其中专任教师591人。建立了810人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设置8个二级学院,开设52个招生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7000人。成人学历在籍学生48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各种荣誉称号134项,获得国家、省、市奖励1078项,已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事业单位绩效考核A级单位。
2、办学思想
校园风光
学校强化国家骨干校意识,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加强教师能力建设,着力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着力加强教学成果建设,着力加强管理机制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针对黄蓝经济区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确立了“培养‘德厚技高、乐业好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秉承“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的教育理念和“尊道贵德、敬业立人”的校训,确立了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心的办学定位。
3、骨干建设
学校音乐广场
全面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全校上下发扬“定了干,不怕难,敢争先”的精神,全力以赴推进骨干校建设,全面完成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省部两级验收,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41项主要指标中,有34项完成率超过100%,完成率超过150%的指标达到18项。通过组织开展“把握标准、解读文件”“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开展特色与精品建设”等系列活动,骨干校建设取得了十大建设成效,呈现出四大特色亮点,凝练了六条体会经验。三年骨干校建设,大幅增强了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的职业教育特色越来越鲜明。
4、办学模式
横穿校园的河流
创新*机制,建立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面上推动、线上融合、点上突破,形成有效运作机制。与区县*、省级开发区开展战略合作,相关专业加入行业协会,*搭台、产教对话,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共同研究人才需求、产业发展、专业建设、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在岗位需求、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师顶岗、学生实习、订单培养、职工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强化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建立了“四方合力、三级推进、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搭建了东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三级平台;成立了东营市职业教育集团;发起和参与成立了东营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东营图书馆联盟、山东省国家骨干校联盟;成立了万达学院、万通学院、蓝海学院、中锐汽车学院等6个合作学院;与区域内578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设企业“冠名班”“订单班”47个。建成了31891平方米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东营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与东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万达集团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0个、“厂中校”6个,满足了学生实习与顶岗需要。
5、师资力量
校园风光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按照“德厚、识博、技精熟”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重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近四年来,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和教师研修工作站,890人次参加了企业研修锻炼,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1%。将以工程院士为首的高层次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能手纳入学校兼职教师资源库,建成了81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选派3000多人次教师参加境内外各类专业培训。培养、聘用专兼职专业带头人57人、骨干教师298人,新增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各1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和学前教育2个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6、院系设置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
数控车床实训车间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是东营职业学院学院最具石化特色的二级学院。拥有全国生化与药品类化学检验技能(技师)项目师资国家培训基地、山东省生化与药品类化学检验技能(技师)项目师资培训基地和ISO9000、ISO14000内审员培训基地。建设了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测评站、东营市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和石油化工研究所一个校级研究机构。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04年应用化工生产技术被评为山东省示范性专业,2006年又该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0年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东营职业学院龙头专业,2012年该专业又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并于2014年被确定与烟台大学进行“3+2”联合培养本科试点专业。目前,已建成了包括石油化工、应用化工、海洋化工和化工设备与维修等专业在内的石化专业群,奠定了石化专业在全省同类院校中领先的地位。
石油装备与机电工程学院
华汽授课
东营市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石油装备制造主营业务占全国的1/3。石油装备与机电工程学院以强大的石油装备产业为支撑,以培养石油装备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团队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石油装备企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机械制造加工高技能人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国家骨干校*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技术”是*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石油装备加工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CAD/CAM软件应用》、《采油技术》、《钻井技术》等1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
东营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担负着培养建筑业关键岗位人才的重任。《大众日报》以“文化筑灵魂、改革促创新、管理求质量——东营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改革发展纪实”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学院重视为学生升学搭建平台,专升本成绩突出,2013年专升本土木工程专业全省第一名、工程管理专业全省第二名来自本院。与山东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成立山东建筑大学东营职业学院函授站,2013年专升本函授考试录取率达83.8%。
学院重视学生技能技术培养,与山东建筑大学合作,为学生考取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颁发的山东省建筑业关键岗位资格证书提供条件,2013年考试通过率达99.7%。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建筑类技能大赛多次获奖,其中在全国首届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会计学院
会计学院“乐购”岗前培训
东营职业学院会计学院,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现有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等,支撑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为基础的四大模拟课程体系。建有校外实训基地20多处,并与东营石化集团、金正会计师事务所、万达集团、大海集团等企业达成就业意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现有在校生2288人,2011届毕业生有89人考取专升本,202人获取自学本科学历,近三年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会计学院近三年专升本及自学本科升学率、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求学,会计学院建立了完善的资助奖励政策,每年有60%的同学享受各类资助,占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
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
经贸管理学院成立于2012年4月,物流管理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商务英语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工商管理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下设办公室、团总支、招生就业办公室、校企合作办公室和物流、管理、经贸、商务英语、房地产等5个教研室。
电子信息与传媒学院
电子信息与传媒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影视动画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已建成*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院级教学团队2个,院级精品课程18门。建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电子信息、艺术传媒类等校内专业实训室29个,面积3000多平方米,设备价值2100余万元,建有6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和训练环境。
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
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一等奖
东营职业学院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园林技术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为*财政支持发展专业。专业教学仪器设备齐全,实验实训条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毕业生一直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专升本及就业率均名列学院前茅。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博士4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50%以上。院内设有东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院,东营市生态农业研究院,东营市焙烤协会及国家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教师教育学院
东营职业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是目前东营市唯一的一所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师资的机构,现在校学生3093人,教职工108人,专职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2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专兼职教师的26.7%;博士2人,硕士65人,占教师总数的45.5%,山东省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教学能手3人,东营市教学能手16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教育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验实训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院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1门,2010年学前教育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学前教育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是由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共同批准的东营职业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共建学院,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改装技术三个校企共建重点专业。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与创新,学院在*机制、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技能竞赛、高端就业等方面实现了飞跃性发展。
7、专业设置
二级学院 |
高职专业(高考生) |
五年一贯制专业(中考生) |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 |
||
石油装备与机电工程学院 |
||
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 |
||
会计学院 |
||
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 |
||
电子信息与传媒学院 |
||
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 |
||
教师教育学院 |
8、人才培养
大学生读书节颁奖晚会
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驱动学校专业改革,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增强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作用,深入行业协会、企业,扎实开展专业调研,掌握黄蓝两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动态、岗位能力需求等信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重点建设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6个专业及专业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群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群。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形成了“厚德强技、实境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支撑平台+岗位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了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造。建有*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44门,开发工学结合教材92部。成立德育、体育、创业教育、艺术教育四个教学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9、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创新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新路子。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平台,成立创业学院,设立创业实验班和大学生创业集市,创办“中国大学生创业孵化网”。培育学生创业团队206个,培养创业积极分子1850人,4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获省级以上创业大赛一等奖3项。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功能,被确定为“山东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采取*主导、校企合作模式,市*挂靠我校成立东营创新创业大学,创业示范引领作用凸显。依托大学生创业项目,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企事业单位解决各类技术难题50余项。1名学生被评为“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学校荣获“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东营创新创业大学已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乐园”,东营职业学院的“创业名片”为社会所公认。
10、科研成效
教学楼
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坚持“重实际、重应用”的科研服务理念,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骨干校建设期间,更新科研服务理念,加大应用性研究力度,依托石油石化、生态农业等优势产业,建立了石油化工应用研究所、东营市生态农业研究院等18个研究机构,争取到50个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向学校全面开放。共承担与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家的*间科技合作项目4项,立项市级以上纵向课题114项,完成横向课题72项,获国家专利249项,21项专利转化、转让,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2269万元,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1、社会服务
小喷泉
拓展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拓展成人教育与社会培训领域,实现继续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骨干校建设期间,培训企业员工24.56万人日,培训区域内中高职学生5909人次,完成包括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在内的各类社会培训14.63万人次。培养成人学历教育学员6704人。创新“学历+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搭建市、县、乡三级教学平台,灵活设置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开展了“培养一名实用人才、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找到一个致富门路”的“三个一”活动,新型职业农民学校共招收农民学历教育在读学生2007人,三年培训农民6616人次,培养培训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了培养一批能人、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效应,成为助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得到了山东省委组织部、东营市委市*的高度评价。
12、对外交流
文化长廊
外部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学校开放开门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开辟渠道,开展学生*交流活动,理顺校内学生派出管理模式,通过交换生计划、短期游学、合作办学等方式,加大学生派出力度。与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新加坡、*地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所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办学和交流协议,接待20余次国(境)外来访团组交流学习。接收来自韩国、*的交流学生76人次,组织32名学生赴韩国釜山科技大学进行交换学习。组织各专业对口支援8所西部院校,派出骨干教师52人次到受援学校培训教师、培养学生,帮助受援学校建设精品课项目3项;骨干校建设期内,对西部六省区的学生,实行了全部免除学费政策。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国际视野和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