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红鳍笛鲷

科普小知识 2023-11-13 08:36:15
...

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opterus,*称为“赤鳍笛鲷”,本地俗称红鱼、大红鱼、红笛鲷。红鳍笛鲷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笛鲷科、笛鲷属。

1、简介

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opterusBloch1790),英文俗称crimsonsnapper,*称为“赤鳍笛鲷”,本地俗称红鱼、大红鱼、红笛鲷。红鳍笛鲷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笛鲷科、笛鲷属。它的体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后斜,背鳍鳍条基底大于鳍高,鳍后缘略带圆,体表呈红色,腹部浅红色,故称“美国红鱼”或“红鱼”。

2、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而略高,背缘呈弧状弯曲。


红鳍笛鲷

两眼间隔平坦。前鳃盖缺刻不显着。鳃耙数21-22。上下颌两侧具尖齿,外列齿较大;上颌前端具犭齿4颗;下颌前端则为排列疏松之圆锥状齿;锄骨齿带叁角形,其后方无突出部;腭骨亦具绒毛状齿;舌面无齿。体被中大栉鳞,颊部及鳃盖具多列鳞;背鳍、臀鳍和尾鳍基部大部分亦被细鳞;侧线上方的鳞片斜向后背缘排列,下方的鳞片则均与体轴呈斜行排列。背鳍软硬鳍条部间无明显深刻;臀鳍基底短而与背鳍软条部相对;背鳍硬棘XI,软条13-14;臀鳍硬棘III,软条8-9;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叉形。体呈粉红色或红色,腹部较淡,体侧无任何纵带;头背部由背鳍起点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带;幼鱼时,尾柄上有鞍状斑。

3、生活习性

栖地广泛,举凡礁沙混合区、石砾区、岩石区、泥沙区或外海独立礁均可见其踪迹。夜间觅食,以鱼类、甲壳类或其它底栖无嵴椎动物为食。

它的体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后斜,背鳍鳍条基底大于鳍高,鳍后缘略带圆,体表呈红色,腹部浅红色,故称“美国红鱼”或“红鱼”。栖息于水深30-100米处,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克及岩礁等海区。每年3-5月份集群繁殖,盛期四月份,个体杯卵量可达100万粒~170万粒。性喜垂直运动,黄昏和早晨多栖息底层,白天和晚上常浮游中上层,每当繁殖季节,由深海向浅海产卵,产卵后又返回深海觅食生活。

4、种群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阿曼湾、斯里兰卡、印度、安达曼海、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琉球群岛、*、中国沿海、新几内亚、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澳洲等海域。

5、摄食习性

海水鱼配合饲料投喂下,红鳍笛鲷幼鱼的胃含物(占体重的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动为GCW=-0.472T+4.222(R2=0.72),胃排空率为每100g体质量0.472g/h,日摄食量为每100g体质量(湿重)22.62g,对配合饲料的食物转换效率为6.85%。

红鳍笛鲷幼鱼的摄食具有一定的周律性,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饲喂18d后研究发现,投喂斑节对虾肉糜的红鳍笛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为1.58%/d,而投喂配合饲料组和蛇鲻肉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55%/d和1.22%/d。红鳍笛鲷幼鱼的丰满度在蛇鲻肉糜和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均有显著变化,而配合饲料组无显著变化。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的幼鱼成活率最高(90%),其他2种饲料投喂组受试鱼成活率较接近,分别为72.5%、75%。综合考虑,该生长期的红鳍笛鲷幼鱼适当投喂虾肉,配合饲料日投喂2次,并保证在18:00时饱食为宜,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