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焉耆回族自治县

科普小知识 2023-11-14 16:10:21
...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腹心,东经85°13'19"—86°44',北纬41°45'31"—42°20'45"之间,北与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隔山相望,南与库尔勒市毗邻相接。东西长约128千米,南北宽约45千米,是南北疆交通的咽喉、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交通便捷,境内有218国道、325省道、*铁路、和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县行政总面积2570.88平方公里。距首府乌鲁木齐423千米,距巴州首府库尔勒52千米。全县辖4乡4镇3个农牧场,49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246个村民小组。另有兵团企业、农牧团场、*铁路和塔里木河南石油勘探公司等17个驻焉单位。县域总人口160976人,居住着回、汉、*、蒙古等29个民族,是*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中文名:焉耆回族自治县

外文名:YanjiHuiAutonomous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下辖地区:4个镇、4个乡

面积:2570.88平方公里

人口:16万人

车牌代码:新M

*驻地:焉耆镇

地理位置:**自治区中部

著名景点:七个星千佛洞(明屋)遗址、日喀则古庙、黑疙瘩遗址、唐王城遗址、博格达沁古城、霍拉山古寺遗址、四十里城堡旧城

电话区号:(+86)0996

邮编区码:841100

1、历史沿革

武帝太初三年(前102),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焉耆国归附于汉朝。


焉耆回族自治县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汉朝统一西域,在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焉耆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焉耆国王治员渠城,西南至都护治所400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廷设立焉耆都督府,朝廷委令国王婆咖利为都督,并设司马1人,辖境东抵西州,西至龟兹。

唐开元七年(720),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汤嘉惠请以焉耆代碎叶设镇。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平定准噶尔*后,建焉耆新城,改名喀喇沙尔;次年设办事大臣1员,驻绿营兵600名。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其南路安置在喀喇沙尔城北,置4旗,封渥巴锡为汗以统之;另有和硕特部3旗均隶属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归伊犁将军节制。

清光绪三年(1877),清军将领刘锦棠将打散截留下的陕西渭南回族起义军白彦虎的部分起义军及哈密、乌鲁木齐跟随而来的民众共计1万余人安抚在喀喇沙尔。左宗棠请准设立抚揖善后局,拨银两安置落户生产。

清光绪十年(1884),*建省后,废除军府制,裁撤喀喇沙尔办事大臣,次年改喀喇沙尔直隶抚民厅。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恢复喀喇沙尔原来的名称焉耆,并由抚民厅升为府。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焉耆知府刘嘉德将原来安置在若羌一带的西宁抗清义军余众,迁到开都河南岸马场台地方住耕,命名抚回庄(今永宁镇)。

民国2年(1913),建立焉耆县,属阿克苏道管辖。

民国8年(1919)11月21日,杨增新呈请添设和阗、焉耆道两缺,请于焉耆建道尹,划阿克苏道所辖之轮台、焉耆、尉犁、若羌、且末5县及库尔勒县佐,又划迪化道所辖之吐鲁番县,共6县1县佐属之。次年1月11日,北平*照准设立焉耆道,焉耆县归焉耆道管辖。

民国19年(1930),改焉耆道为焉耆行政区,焉耆县隶属焉耆行政区。

民国22年(1933),军阀盛世才取得*政权,在焉耆设立行政公署。焉耆县属于公署管辖,驻军1个骑兵团。

民国32年(1943),设焉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十区中排列为第八区),辖焉耆等县。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焉耆县人民*,属焉耆专员公署。1954年,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当时州设在焉耆)。

2、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焉耆位置地图(A点县城)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腹心。东南与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相连,北部与和静县接壤,东北与和硕县毗邻,南邻巴州首府库尔勒市,*铁路、高等级公路、314国道穿越而过,距库尔勒国际机场50余公里,是南北疆的交通咽喉。

气候特征

气温:焉耆盆地为天山山间盆地,山体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潮空气南下,又受博斯腾湖水域调节,热量适中。年平均气温8.9℃,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为-10.9℃,最热的月份平均气温为23.4℃,气温平均年较差为34.3℃。昼夜温差大,最大月较差变幅21.1℃~24.6℃,平均日较差变幅13.3℃~16.2℃。一年中最高气温一般为35℃~36℃,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26.8℃,暖冬年份极端最低气温仅-17.3℃。

无霜期:焉耆盆地平均无霜冻期为179天,最长可达223天,最短156天。

3、自然资源

水资源


水资源

焉耆因南临博斯腾湖,开都河从县境穿过,自古焉耆就以“丰水”著称。

地表水:开都河在境内长62千米,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33.4亿立方米,为焉耆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全县可灌溉面积44.8万亩,年用水量3亿立方米。相思湖是县内唯一的天然淡水湖,它傍依博斯腾湖,水域面积8.76平方千米,是发展水产养殖的理想之地。现已开发为旅游度假区。

地下水:焉耆盆地土层中有丰富的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资源量为2.42亿立方米,可供长期开采,每年可开采1.35亿立方米,是库尔勒市和尉犁县的水源地。

光热资源

县境内太阳总辐射的年总量为156.8千卡/平方厘米。从太阳总辐射的年变化看,全县5月份至8月份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好,太阳总辐射比其它月份高。夏季最多为57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36.4%;春季为46.6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29.8%;秋季为33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21%;冬季为20.2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12.3%。全年太阳直接辐射78.4千卡/平方厘米,在单位面积上获得的生理辐射量为*最多。光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矿产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铜、花岗岩、红柱石、绿柱石、稀土、石英石、石灰岩、地热、矿泉水、砖瓦用粘土等各类矿藏80余种,储量丰富、品味上乘。其中红柱石远景储量达2.31亿吨,居全国首位。已探明优质花岗岩储量96平方公里,油气资源远景储量3.86亿吨,发现铜矿大小矿点及铜化点50余处。

森林资源

山区天然林:焉耆县天然林主要分布在霍拉山山区,海拔1700-2700米之间的山区阴坡。有云杉、河谷杨、谷柳、山杏等乔木、灌木41科,118种,其中木本植物23种。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林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天然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2004年,霍拉山天然林区9.65万亩面积划为*公益林。2010年,霍拉山天然林7.6万亩划分地方公益林。截止2013年,全县有天然林为17.25万亩。

平原人工林:从1956年起,开始动员全社会进行人工造林,主要有路旁绿化林、农田防护林、防风防沙林、经济用材林、果林等。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人工林面积大幅提高。截止2013年,平原人工林面积21.44万余亩,主要树种以*杨、箭杆杨、葡萄、红枣等为主。

动物资源


饲养动物:焉耆人自古就有饲养动物的习惯,现在饲养的动物主要有牛、羊、马、驴、骆驼、猪、狗、马鹿、山羊、鸡、鸭、鹅、麻雁、火鸡、驼鸟、鸽子等动物。尤其是奶牛、羊、鸡等动物,饲养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野生动物:霍拉山区由许多高山峡谷组成,阴坡是森林,阳坡是草原,山涧有溪水,汨汨山泉,水草丰美,气候凉爽,其间有很多野生动物繁衍生长。有*保护动物马鹿、大头羊、黄羊(又名蒙古羚),黑熊、雪豹、北山羊(鹅喉羚)、雪鸡等,还有狼、狐狸、旱獭、沙鼠、黄鼠狼、田鼠、麝鼠、蝙蝠、獾、狸猫、野猪等,鸟类有鸬鹚、天鹅、大雁、水鸭、乌鸦、野鸡、猎隼、斑鸡等。

植物资源

栽培植物:小麦、冬麦、玉米、水稻、蚕豆、大豆、荞麦、高粱、菜籽、红花、胡麻、葵花、花生等粮油植物;棉花、甜菜、烟草、茴香、打瓜、白葵、番茄等经济植物;大白菜、油白菜、芹菜、菲菜、茄子、黄瓜、辣椒等蔬菜本地品种48个,引进品种50个。

野生植物:县内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仅霍拉山区就有植物41科,118种,其中木本植物23种。分布在谷地和山涧附近的河谷杨、谷柳、雪莲、山杏、野平果、榆树、胡杨、黑果小檗、天山花揪、蔷薇、河棘、锦鸡儿等乔木、灌木。平原地区有芦苇、芨芨草、红柳、麻黄、罗布麻、冰草、野苜蓿、甘草、石榴、苦马豆等158种。民间流传着焉耆三件宝:“苇子扎墙墙不倒,苦豆子烧炕热得早,芨芨草拧绳断不了”,可见野生植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

4、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图

1954年,辖一个镇,两个区,9个乡,36个行政村,189个自然村。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将2个区划为4个人民公社,11个生产大队,60个生产队。

1962年,随着生产发展,将原有的4个人民公社划为6个,大队划分为24个,生产队划分为137个。

1980年,将包尔海公社一大队建成查汗采开公社。

1982年,辖1个镇,7个人民公社,35个大队,265个生产队,1个地方国营牧场,1个地方良种繁育场,1个地方林场。

1984年11月,实行政社分开,撤社建乡,辖1个镇、7个乡、44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233个村民小组,1个地方国营牧场,1个地方良种繁育场,1个地方林场。

1997年11月,七个星乡撤乡建镇。

1999年11月,永宁乡撤乡建镇。

2001年12月,四十里城子乡撤乡建镇。

现辖4个镇、4个乡:焉耆镇、七个星镇、永宁镇、四十里城子镇、北大渠乡、五号渠乡、查汗采开乡、包尔海乡。境内有:王家庄牧场、苏海良种场、二十七团场。

5、区域划分

平原农牧区


平原农牧区

平原面积183.71万亩中,划归兵团农场使用的28.11万亩,属地方使用的155.6万亩;其中山缘丘陵地10万亩,分布在七个星镇、四十里城子镇和苏海良种场的山前洪积扇上部;戈壁12.28万亩,分布在冲积扇缘下部及地下水溢出带;湖滨芦苇面积23.27万亩,分布在五号渠乡、永宁镇、四十里城子镇、王家庄牧场沿博斯腾湖边缘;水域4.47万亩。

山区林牧区

霍拉山距县城53千米,蜿蜒在七个星镇西南面,属于天山支脉,总面积201.75万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2.35%,森林面积10.05万亩,最高处海拔3647米。

6、民族宗教

民族特征

焉耆回族:人口35758人,占全县人口的22.21%,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通用汉语言文字,语音、语调基本上保持着陕甘宁青等省区回族地方语言的特色。回族群众普遍信仰*。


焉耆汉族

焉耆汉族:是最早定居焉耆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5969人,占全县人口的40.98%,长期以来与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人口从业范围广泛,中高级技术人才较多。焉耆汉族使用汉语言文字。

焉耆*:“*”意为“团结”或者“联合”,现有人口54278人,占全县人口的33.71%,主要从事农业、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群众普遍信仰*。

焉耆蒙古族:人口3803人,占全县人口的2.36%,大多分布在七个星镇和包尔海乡,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语言相近。蒙古族群众大多信仰喇嘛教。

民族政策

焉耆回族自治县成立以来,在中国*的领导下,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建立了*新型民族关系,成功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保障了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权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代表了各族人民的意志,掀开了焉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民族团结


焉耆民族

焉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各族人民商贸互通、和睦相处,携手共进。共同开发和建设了焉耆。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焉耆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彼此互敬,形成了友好、淳朴的民族团结之风。1982年七个星乡呼尔东村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09年,焉耆县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60年来,全县有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39个,州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60人。

民族贸易

焉耆的民族贸易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贸易的扶持力度。2002年经国家民委、财政部等六部委批准,县五号渠乡、北大渠乡、查汗采开乡、包尔海乡为国家民族贸易乡。2013年三宇乳业、红帆生物、意诺牧业等3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民族贸易企业申请贷款5800万元,国家贴息201.3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1亿元,缴纳税金1200万元,销售总额1.69亿元,解决就业495人。

宗教信仰

焉耆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主要有*、佛教、基督教等三种宗教。其中,*是焉耆县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有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信奉。占全县人口的55%左右;大部分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汉族中一些人分别信奉佛教、基督教。宗教对焉耆各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有较深刻的影响。全县有宗教活动场所98座。其中*95座,喇嘛庙1座,基督教活动点2处,教职人员104人。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7、经济发展

农业


油桃五月飘香

焉耆是农业大县,种植的农作物达70余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番茄、小茴香、辣椒、打瓜等十余种大宗作物。自治县成立之初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由于当时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产量很低,有时还不能自给。2000年以后,通过先后引进推广钵盘育苗移栽、节水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多熟制种植等新技术,辣椒、工业番茄、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单产水平逐年增加。

2013年,焉耆县高效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9.8万亩,应用测土配方技术达到40.5万亩,钵盘育苗移栽6.8万亩,应用节水滴灌技术40万亩,多熟制高效种植6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防治技术9.8万亩。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这些农业实用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效益明显增加。

工业

焉耆县的国营工业创办于1958年。“*”大办工业的高潮中,办起了大大小小118个工厂,其中集体109个、国营9个。当时的主要企业有哈满沟煤矿厂、跃进炼焦厂、人民电厂、食品厂、印刷厂。这些在“*”中兴办的企业大部分在以后的企业调整中被淘汰,留下的一小部分,构成了焉耆现代工业的雏形。70年代后,又陆续建设了农机修造厂、电池厂、糖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自治县优势资源得到有效开发,相继涌现出了以三宇乳业、屯河糖业、乡都酒业、屯河番茄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益隆红柱石为重点的建材工业,以红帆生物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逐步从计划*向市场*转变,工业化水平、竞争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效益明显改善,规模逐年扩大。

2013年,工业发展已形成以工业园区为引领,以酿酒葡萄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石材为核心的建材产业,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等多种产业为依托,以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高新科技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总量达到86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1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7.8亿元,工业增加值9.8亿元。

8、交通通信

公路建设

焉耆县历届党委*把公路交通事业作为一项民心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下大力气修路筑桥,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从而使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66年国家投资280万元,在开都河上修建了长293米、宽9米可承载13吨的载重汽车和60吨拖挂汽车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永新桥。1976年开始修建*铁路(吐鲁番--库尔勒),1984年*铁路正式通车焉耆,焉耆铁路大桥成为开都河上的又一实现历史性跨跃的见证。1992年314国道改道在焉耆开都河上又矗立起一座长450.68米,桥面宽15.8米的大桥——西大桥。2003年,随着“和—库”高速公路的建设,一座全长548.2米、宽32米的双向4车道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特大公路桥已在西大桥与铁路桥中间跨河而立。2013年在焉耆老木桥的位置新建一座宽6米,长510米的人行景观桥(流沙河古道)。五座大桥犹如绚丽的彩虹横跨开都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

从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完成公路基础设施投资30977.8万元,其中县乡公路投资达23277.8万元,是1993年至2004年10年间的3倍,相继完成了11条县道、40条乡道、1条专用道路及省道325线7.7公里的大修改造,覆盖全县四乡四镇三场,形成了以焉耆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骨干,以县乡公路、专用公路为骨架,辐射各乡镇场和重点行政村的公路网络。截止2013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97.824公里,(国省道149千米,农村公路748.824千米),比2004年增长121%。其中:国道2条90公里,省道2条59公里,县道11条103.38公里,乡镇道40条262.446公里,村道236条377.318公里,专用道9公里。修建农村沙石化道路306.8公里。通油路的乡镇达到100%,通油路的行政村达到97.8%。

公路运输


出租车

自治县成立之初,交通运输一直是以畜力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焉耆县的道路运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年代中期,畜力运输被机械运输所取代,城镇公共交通则由马车承担,直到1994年还有260辆马车承担县城内客货运输。1995年,三轮摩托车逐渐取代落后的马车,当时有500余辆三轮摩托车穿行在县城大街小巷。1996年投资500余万元,建成集营业、办公、购物、住宿为一体的三级新客运站大楼,使焉耆县客运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焉耆县至各地的客运线路由新中国成立的4条增加到10条。同时,伴随着个体客运业的蓬勃发展,旅客运输三轮摩托车、奥拓车、面包车、大轿车竞相发挥各自优势,为旅客提供了各个层次的服务。1998年,城市公交运营业务的开通更是方便了县城各族群众出行。2002年,在距离县城最远的七个星镇建成了四级客运站。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三轮摩托车、奥拓车纷纷退出市场,代之以更加舒适、便捷的小轿车。

到2013年,全县拥有客车746辆(出租车472辆、班线客车249辆、公交车25辆),区内营运线路5条(焉耆分别发往乌鲁木齐、大河沿、库车、伊犁、沙雅)、长途客车6辆;县际线路15条(含兵团),班车157辆;县内农村线路24条、班车86辆;县内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25辆。客车年客运量182.88万人次,发送班车19.53万车次。客运公司4家,三级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6个、乡镇招呼站10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货运市场全面放开,全县货运车辆大幅度增加,车型结构也按市场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方便服务的轻型车、农用车相继出现。进入90年代,大型、专用、特种车辆迅速增加,改变了市场过去缺轻短重的落后局面。货物运输速度不断加快,多功能多形式的货运体系基本形成。到2013年年底,焉耆县拥有货车3511辆(普货车3266辆、危货车245辆)。普通货运公司14个、危险品运输公司2个。车辆的快速增长,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运货难的问题,大大满足了各族群众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邮政事业

焉耆邮政通信事业历史悠久。早在汉代,焉耆就建立烽火台,采用狼烟报警、传讯。后改为“驿”、“馆”、“坊”,清朝以后驿站有所发展,清宣统三年(1911)始设焉耆邮政*,设备极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农村牧区逐步设立邮政服务网点、开通邮路,邮政成为社会的公用通信设施,邮政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1998年邮政电信分营后,邮政各项业务得到较快的发展。面对现代通信业的迅猛发展对邮政传统业务带来的冲击,全县邮政员工积极投身市场竞争,因地制宜,不断拓展新领域,开发新业务,陆续开发了账单信函、邮送广告、定制型贺卡、快递包裹、代收代付、代理保险、物流运输、分销、代开发票、代收飞机票、爱心包裹、个性化邮票等几十项新型业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邮需求。到2013年,焉耆县邮政业务总量达到986万元,是分营初期的4.5倍,是2004年的1.64倍,邮政营业网点增加至11处,邮路总长度达到163公里。建成了覆盖全县的营业和投递服务网络,邮政服务质量不断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通讯业务

焉耆县通信服务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共同为焉耆县各党政军,各县直单位企业及各族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服务,为自治县的经济发展、平安和谐提供通讯保障。


电信

电报业务: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立焉耆电报局,专门发边防官报,后扩大到邮发商报、私报。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焉耆县邮电局开始试办*语电报业务,1953年焉耆县邮电局增设中型电台,去报量23341份,1990年焉耆县邮电局电报业务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电报传递更快、更准确。由于当时电报和信件是主要的传递信息方式,随着党政军、各行业及人民群众对电报业务需求不断增多,焉耆县邮电局电报业务局从1966年6处增加到1998年11处,去报量从1966年22999份增加到1998年94702份,2000年电报业务逐步淡出通信舞台。

电话和移动业务:焉耆邮电局开办电话业务要比电报业务迟四十多年,1933年*电报线路毁于战火,仅焉耆至库尔勒一段幸存下来,1937年该路段整修工程竣工,两地间开办电报和电话业务。1949年焉耆安装60门磁石交换设备,用户为4户;1987年投资建设市话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电话用户598户;1994年投资建设2000线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用户1800户;2013年焉耆县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用户4万户,由于移动业务的普及发展,电话普及逐步萎缩,普及率为70%。在移动业务方面,1996年焉耆邮电局新建800兆移动通信基站服务开通,截至1998年移动用户368户,1999年焉耆电信局分离出焉耆移动,2008年焉耆电信获得移动业务许可,截至2013年,用户达到10余万户,其中3G用户2.6万户。移动业务经过16年的迅猛发展,经历了2G、3G的不断提升,移动业务也由单一的通话短信业务,发展为通话、短信、即时通信、网络应用、办公应用、综合信息服务等,移动业务普及率达到了92%。

互联网业务:1998年焉耆电信局客户通过163、169电话线拨号上网,网速为64k,上网用户200户;1999年焉耆电信局开通ISDN业务,网速128k,上网用户600户;2002年宽带ADSL业务将网速提速到1M-2M,2010年建设了光纤入户,开通了光纤宽带业务,网速达到8M-20M。宽带的快速、便捷、实惠,通达乡镇村及生产队,宽带业务得到广泛使用。2013年宽带业务3万户,其中光纤宽带1万户。宽带业务城市普及率达到了70%,农村普及率达到30%。宽带技术不断革新,应用广泛普及,使其不仅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文化生活,还服务于政务、医疗、教育、金融、社保社区、数字乡镇、数字学校、财政E线、平安联防及企业信息化等各领域。

9、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自治县成立后,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起步,各种科技机构相继建立,群众性的科技试验,科技推广活动开始活跃。1960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94年-199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自治区科技工作先进县,1997年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1999年通过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复验。为全面推进科技兴县进程,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极大调动了各族各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04年以来累计取得科技成果78项,有75项科技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累计75件,获专利授权累计71件。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逐年递增,有力地支持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畜牧养殖业、葡萄基地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节能减排等重点科技项目。

教育事业


县一中学生在校园里进行大课间活动

六十年来,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大幅提升,相继实施了“两基”、“教育强县”以及危房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等工程,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进一步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加快了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的步伐,全县中小学由原来的64所整合为11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县直小学2所,乡镇中心学校6所,幼儿园14所。

先后荣获全国、自治区、自治州“两基”工作先进县,自治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自治州推进课改工作先进县、推进体卫艺教育工作先进县、推进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县有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1个,*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1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定点学校1所,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1个,全国文明礼仪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德育示范校3所,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消防安全示范学校2所,足球示范学校2所;自治州德育示范校4所、依法治校示范校4所。

1996年—2008年,全县共投入“八配套”资金5650万元,使先进的电视闭路系统、校园网络、四机一幕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进入课堂,实现了电化教学与常规教学相配合的多媒体教学。2009年以来,共开工建设校舍改造、校安工程、抗震加固、学前双语幼儿园等教育工程项目49个,总建设面积12.75万平方米,总投入3.1亿元。城乡各学校消除了所有危房,实现了集*热,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机构


青少年活动中心

自治县成立时,文化工作由教育科兼管。当时只有文化馆、图书馆和电影院3个机构。1956年设县广播站,1959年成立县档案馆。1960年巴州新华书店交焉耆。1962年巴州秦剧团交焉耆。1980年成立县文物管理所。1984年成立地方志编纂办公室。1987年成立文化局。从1987年起,县摄影协会、县美术协会、县书法协会、作家协会组织纷纷成立。2007年在全县各乡镇、社区先后建立10个文化站,在46个村设文化书屋。2008年成立县花儿艺术团。2011年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由原县文化体育局、县广播电视局和县旅游局合并而成,管理全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旅游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文化机构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

近20年来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1956年巴州收音站移交焉耆县,改名为焉耆县广播站,建站初期,仅城区范围内架设线路安装喇叭,从1957年开始陆续发展了乡村有线广播,1982年建立焉耆电视差转台,增设电视七频道,发射机功率为100瓦,试转马兰电视台电视节目,1983年增设电视九频道,发射机功率为300瓦,开始同时转播马兰电视台和库尔勒电视台的电视节目。1984年成立广播电视局,1987年开始正式转播*电视台和*电视台汉、维语新闻及专题节目,到2013年,有1000瓦无线电视发射机4部,转播*1套、7套、*1套、2套节目,有调频广播发射机5部,分别转播*1套、*1套、2套、4套广播节目,自治县自办调频广播节目1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广播电视实现硬盘自动播出。有线电视从1993年起步,当年发展用户108户,经过20年的努力,2013年全县有线电视光缆主干线224千米,用户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节目106套,入户率40%。

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

焉耆县有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自治县成立时,由于专区在焉耆,每年都要开展大型体育活动,篮球比赛、排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当地群众喜欢的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也在运动会上亮相。经过60年的风雨历程,焉耆县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到2013年,全县有专门体育机构1个,体育协会6个,单项体育协会12个,体育场馆1个(新建),室外公共体育场地一处(新建),田径运动场11个,室外乒乓球案112个,农村篮球场46个,农牧民健身活动中心2个。

全民健身体育的基础框架逐步形成。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等便民利民健身设施遍布城乡,县一中获得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荣誉,拥有4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县一中、二中、三中、二小)。传统体育活动有农牧民篮球赛,在每年一届的诺鲁孜节上均有赛马、叼羊、摔跤、斗羊、斗鸡等体育活动。

各体育协会的活动常年不绝,尤其是老年体育协会所属的门球协会、自行车协会、棋牌协会等。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在历年的国家、区、州的各类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7年在自治区中小学乒乓球锦标赛上,县二中取得了四个级别的团体第一和*总分第三的优异成绩,2010年在自治区第十二次全运会上,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射击队荣获8金2银3铜的好成绩,3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1988年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2009年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2年获国家全民健身先进单位,2013年县业余体校获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培养输送运动员优秀单位和自治区优秀县级业余体校称号。2011年10月第三中学小学部和第二小学被命名为自治区第一批足球示范学校。

10、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加强湿地的生态保护。焉耆县现有湿地8.2万亩,主要分布在四十里城子镇、王家庄牧场、永宁镇、五号渠乡、北大渠乡等乡镇场。投入300万元实施了环博斯腾湖生物治碱工程,进行了芦苇复壮、修建了2座保护站,保护湿地面积3万亩;投入1200万元实施了五号渠乡湿地保护项目,修建了拦污坝、围栏、排渠清淤等,对改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城区环保基础设施和企业治污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投入1.3亿元用于污染治理,中粮屯河焉耆食品分公司等14家企业完成污水处理设施、脱硫设施建设,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农二师焉耆医院建成了医疗废水治理设施,焉耆县双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畜禽养殖企业完成污染治理任务,关停“十五小”企业13家,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3668.83吨、氨氮77.61吨、二氧化硫163.2吨、氮氧化物35.2吨。

11、历史遗迹

晋到南北朝是焉耆龙氏王朝全盛时期,因国人笃信佛教,建有不少佛寺庙宇和城垣。现在可以考据的有:锡克沁(七个星)明屋(千间房),位于七个星镇*驻地南偏东约9公里处的霍拉山东麓山前地带,海拔1060米,是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遗址,由南大寺、北大寺、石窟3部分组成。在这里出土了吐火罗文(焉耆语)书写的纸质文书——《弥勒会见记》等一批罕见文物。《弥勒会见记》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另外,还有博格达沁古城遗址、唐王城、霍拉山日喀则古寺、萨尔敦古城、金疙瘩墓葬、九号渠墓葬、霍拉山村墓葬等遗址23处。

七个星千佛洞第4窟主室窟顶壁画


七个星千佛洞第4窟主室窟顶壁画

窟顶*有圆形图案,四周围绕以藤蔓构成的心形图案,每一单元填绘菩萨或化生童子,枝蔓饰云头、茶花、卷叶等纹样,极富装饰趣味。时代为晚唐。

弥勒会见记

70年代在七个星佛寺遗址北大寺的一个灰坑内,出土古文书共44页,每页两面墨书,经专家鉴定,为用婆罗迷字母书写的吐火罗文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写成于6~8世纪,是研究中国民族史、戏剧史、宗教史以及吐火罗文的珍贵资料。

鸵鸟纹银盘

公元4-7世纪,口径21厘米,焉耆县七个星镇老城村出土,打制成形,大口浅盘,环底。盘中心刻鸵鸟1对,周围环绕鸵鸟6只。或低头觅食,或昂首奔走,造型生动逼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比丘尼像

公元6—8世纪,七个星千佛洞遗址出土。画中人物造像生动、丰满、线条细腻。

泥塑坐佛像

公元7—8世纪,高102厘米,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出土。佛盘腿坐在四方形高台座上。高发髻,面庞丰润,神态端庄,眉目修长,眼光下视。身着百褶长衫,袒右臂,右手半举,左手放置腿部。此像面部塑造极富神韵,手法高超。现存德国柏林。

龟符


龟符

公元7—10世纪,四十里城子镇博格达沁古城遗址出土。铜制,长右玉铃卫将军员外置阿史那伽利支共十五个字。龟符在古代是调动军队的凭证,有阴阳两龟符,两龟符相合一致,方可调兵遣将。

八龙纹金带扣

公元前一世纪,长9.8厘米,宽6厘米,永宁镇金疙瘩墓出土。金片打制,长方圆角芭蕉叶形,边缘焊接有以金丝弯曲成的正反“几”形状。正面打压八龙轮廓,上焊金丝和细金珠编织成的龙纹,并嵌以红绿宝石。做工精美、装饰华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才能。

12、旅游景点

焉耆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早在汉唐时期古焉耆国是西域三十六国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汉唐皇朝有“得焉耆则西域朝贡不绝,失焉耆则西域阻隔”。焉耆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公元630年,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曾渡流沙河,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见《大唐西域记》开篇“阿耆尼国”);公元399年,晋代高僧法显去西天取经,途经焉耆国时住过的霍拉山古寺,(见《法显传》称“焉耆国”为“乌夷国”)。焉耆县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旅游县城,融入库尔勒“半小时”经济圈,努力建成库尔勒市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徒步健身的“后花园”。

目前,全县主要旅游景区(点)已达29处,其中:地文景观类一处、水域风光类3处、生物景观类2处、古迹与建筑类型16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休闲求知健身类5处、购物类2处。主要旅游景区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相思湖,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乡都酒堡。乡都酒业、红帆生物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古焉耆国霍拉山自然生态旅游景区1处,全县旅游宾馆10余家,其中三星级宾馆3家。全县农家乐23家,其中:四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农家乐7家,二星级农家乐13家,一星级农家乐1家。*百家农家乐示范点2家,旅游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焉耆旅游产业初步兴起,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78.6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344.34万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5.4%和31.7%。

上一篇: 万寿菊

下一篇: 冯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