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处暑养生的注意事项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2021年处暑养生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1年处暑养生的注意事项,欢迎查阅!
处暑养生的注意事项
1.穿着提示: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2.睡觉夜寝提示: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3.室内提示: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4.防病提示: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发病及时用食物疗法恢复平衡。
5.饮食提示:可吃温补食物。脸无痘、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食物;有饮酒习惯者可适量少喝点酒,其中白酒、黄酒一定要加温;主食以吃精白面补气为好;喜欢吃红枣、桂圆者,早晨可吃几颗;喜欢吃酸味者,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酸味主收敛。
6.这段时间尽量不吃萝卜(胡萝卜除外)。萝卜主下气,此时人的中气不足,吃萝卜易伤中气。
处暑节气艾灸与养生的重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到,天气转冷
此时,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处暑之时,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穿着: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二、睡觉:早睡早起,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三、室内: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潮热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四、防病:此时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
五、饮食:可吃温补食物。脸无痘、面不红者,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食物;可适量少喝点酒,其中白酒、黄酒一定要加温;主食以吃精白面补气为好;喜欢吃红枣、桂圆者,早晨可吃几颗;此时可增食酸味果蔬。帮助收敛。
秋老虎,小心防
处暑过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
防秋燥
处暑已有秋燥。处暑代表暑气的结束,紧接着就要迎来秋燥,所以处暑也兼备秋季“燥”的特点。多感喉咙干痒、皮肤干涩、口腔干燥、烂嘴角、喉咙疼痛、流鼻血、干咳和便秘等。可多食滋阴润肺食物:杂粮粥、红枣粥、紫薯粥、莲子银耳粥、瘦肉粥、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
处暑艾灸重点
处暑时节,秋燥也逐渐明显,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裂的燥症,此时艾灸要注意防止加重秋燥。此时艾灸可刺激人体的经穴,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补充人体阳气、保护肺,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此节气宜选灸大椎、肾俞、肺俞、风门、太溪穴、神阙、关元、涌泉、合谷等穴温补阳气、清肺、滋阴润燥。
注意:每次艾灸选取几个穴位,整体灸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之内。然后第二天灸剩余的穴。
处暑起居
调起居解秋乏,增加睡眠一小时。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处暑节气谚语
1.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东北)
2.处暑萝卜白露菜(上海)
3.处暑花红枣,秋分打尽了。
4.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5.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6.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安徽)
7.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西北)
8.处暑花,不归家。
9.处暑见新花。
10.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闽南)
11.处暑处暑,处处要水(上海)
12.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晒红枣。
13.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
14.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东北)
15.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上一篇:2021处暑节气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为什么叫处暑不叫出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