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箬竹
竿高1.1-1.7(2)米,直径4-6毫米,全竿计9-11节;节间一般长15-17(22)厘米,圆筒形,但分枝一侧的基部略扁平,无白粉或偶微被白粉。幼时节下方有棕色小刺毛,中空直径约1毫米;箨环无毛或初时有向下的黄褐色稀疏刺毛;节内长3-6毫米;竿芽长卵形,贴生;枝近直立,长15-35厘米,直径2-3毫米,实心。箨鞘宿存,革质,淡褐色,长约为节间的2/5-2/3,背部被淡黄褐色或棕色刺毛,纵肋通常明显,在上部近边缘处略可见小横脉,边缘初时有淡黄褐色小刺毛;箨耳镰形,易脱落,不抱竿,长2-3毫米,宽0.8-1毫米,边缘有1.5-5.5毫米的繸毛;箨舌截形或微下凹,无毛,高约0.7毫米;箨片外翻或直立,线状披针形或三角形,无毛,箨片基部远较箨鞘顶端为窄。小枝具2-4叶;叶鞘长4.5-6.5厘米,无毛,边缘无纤毛;叶耳及繸毛俱缺;叶舌截形,深紫色,无毛,高约1毫米;叶柄长3-7毫米,无毛,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柱披针形,长(4-5)9-17厘米,宽(1.1)1.8-3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下表面灰绿色,贴生微毛,次脉6-8(9)对,小横脉清晰,形成方格状,叶缘的一侧具小锯齿而略粗糙,另一侧则近于平滑。圆锥花序顶生,长5-11厘米,其分枝直立,排列紧密,主轴及分枝密被白色柔毛,腋间无枕瘤,分枝基部常托有1片小形苞片,最后分枝着生小穗1或2枚;小穗柄密被白色柔毛,长1-3毫米(顶生小穗者可长达9毫米);小穗长1-2.5厘米,紫色含3-5朵小花;小穗节间长1-1.5毫米,密被白色柔毛;颖2,先端渐尖,无毛,第一颖长2-5.5毫米,具(3)5(7)脉,第二颖长6-8.5毫米,具5(7)脉;外稃卵状披针形,具7脉,先端渐尖,无毛,基盘生有白色纤毛,第一外稃长7.5-10毫米;内稃长2.5-4毫米(未熟),背部具2脊,脊上无纤毛;鳞被、雄蕊、雌蕊,果实等均未见。笋期6月。
中文学名:巫溪箬竹
拉丁学名:IndocalamuswuxiensisYi
拼音:wuxiruozhu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箬竹属
1、形态特征
竿高1.1-1.7(2)米,直径4-6毫米,全竿计9-11节;节间一般长15-17(22)厘米,圆筒形,但分枝一侧的基部略扁平,无白粉或偶微被白粉。幼时节下方有棕色小刺毛,中空直径约1毫米;箨环无毛或初时有向下的黄褐色稀疏刺毛;节内长3-6毫米;竿芽长卵形,贴生;枝近直立,长15-35厘米,直径2-3毫米,实心。箨鞘宿存,革质,淡褐色,长约为节间的2/5-2/3,背部被淡黄褐色或棕色刺毛,纵肋通常明显,在上部近边缘处略可见小横脉,边缘初时有淡黄褐色小刺毛;箨耳镰形,易脱落,不抱竿,长2-3毫米,宽0.8-1毫米,边缘有1.5-5.5毫米的繸毛;箨舌截形或微下凹,无毛,高约0.7毫米;箨片外翻或直立,线状披针形或三角形,无毛,箨片基部远较箨鞘顶端为窄。小枝具2-4叶;叶鞘长4.5-6.5厘米,无毛,边缘无纤毛;叶耳及繸毛俱缺;叶舌截形,深紫色,无毛,高约1毫米;叶柄长3-7毫米,无毛,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柱披针形,长(4-5)9-17厘米,宽(1.1)1.8-3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下表面灰绿色,贴生微毛,次脉6-8(9)对,小横脉清晰,形成方格状,叶缘的一侧具小锯齿而略粗糙,另一侧则近于平滑。圆锥花序顶生,长5-11厘米,其分枝直立,排列紧密,主轴及分枝密被白色柔毛,腋间无枕瘤,分枝基部常托有1片小形苞片,最后分枝着生小穗1或2枚;小穗柄密被白色柔毛,长1-3毫米(顶生小穗者可长达9毫米);小穗长1-2.5厘米,紫色含3-5朵小花;小穗节间长1-1.5毫米,密被白色柔毛;颖2,先端渐尖,无毛,第一颖长2-5.5毫米,具(3)5(7)脉,第二颖长6-8.5毫米,具5(7)脉;外稃卵状披针形,具7脉,先端渐尖,无毛,基盘生有白色纤毛,第一外稃长7.5-10毫米;内稃长2.5-4毫米(未熟),背部具2脊,脊上无纤毛;鳞被、雄蕊、雌蕊,果实等均未见。笋期6月。
2、产地分布
产地:产四川巫溪县官山(模式标本产地)
生境:生于荒山或灌丛中
海拔:海拔2200-2400米
3、分类文献
IndocalamuswuxiensisYiinBull.Bot.Res.5(4):129.f.6.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