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官撑凳
四官撑凳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四官村的手工艺特产,又称“撑子”、“马扎”,以做工精美、坚固耐用而著称。四官撑凳(撑子)的制作工艺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后来,四关撑凳在撑子的基础上,又创制了马扎(踏子),即一个大型撑子的后面多一斜坡靠背,在两边另加扶手,形似躺椅、沙发,可坐可半躺。
1、起源
相传,四官撑凳是齐国开国封候姜太公所创。姜太公有垂钓的习惯,毕生不缀,常钓于淄河。由于年迈,屁股不适久坐,便创出撑凳。最早的撑凳只有架子,后经姜太公的四大家臣(徐、王、刘、赵氏)不断改进,帮其完成撑面,制作日趋完美,形成了现代四官木艺撑凳的雏形。
2、发展
四官撑凳制作工艺世代流传。至明清时期,经能工巧匠的雕酌改进,和材质档次的提高,已成为达官贵人休闲、下棋、钓鱼的高档用品,被清廷指定为贡品。
随着四官撑凳名声的扩大,四官村制作撑凳的人也越来越多。至抗日战争以前,该村每年可生产撑子2万余个,成为名副其实的撑凳生产专业村。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成立了木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组织经营。1992年,四官村建立了木器厂,专门制作撑凳和其他木器。后来,木器厂被各家的生产作坊代替,涌现出了大批撑凳制作专业户。
经过不断的发展,四官撑凳已经从单一的小撑子发展到了多个品种,成为一个整体品牌。
3、材料与工艺
四官撑凳一般精选上乘檀木(紫檀、红檀、黑檀)、乌木、红花梨等进口木料和本地多年生红芯枣木,经蒸馏脱脂、烘干,使其永不变形、不干裂,用手工精心雕磨,其光泽、色泽均来自木质本身。撑面用高档棉麻线手工编织呈藏青、白相间的菱形图案或其他福、寿字等吉祥图案。撑梁、撑底两端用黄铜装饰,撑柱中间用铜轴、铜头相连接,撑梁上面用白银镶嵌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山水等各种图案,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既是使用性很强的日用品,又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4、结构
撑凳的结构,一般分为撑楂、撑轴与镶嵌、撑面三个部分。
撑楂是撑面和撑底的横梁,是撑凳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撑面横梁内侧,刨成扇面形,倾斜面钻上一行小孔,做串线用。直立的支架,做成对称的长方形的木框2个,一宽一窄,相互交叠,直条两边交叠处贯串一根铜(或铁)轴。撑凳的卯榫用材轻、卯榫小、负荷重,要经得住摇晃摆动,必须卯榫严实牢固。做撑凳的卯榫上下内外,四贴四靠,多采用“包榫”(俗叫插皮)和“阴榫”的做法。这样卯眼与榫头,浑然接合为一体,不会变形或活动。
撑轴与镶嵌是撑凳的装饰部分,简单的只用一根铜条或铁条,两端用特制的铜片或铁片固定撑轴。高档的撑凳则用特制的铜器进行固定和装饰。撑面四角,镶以彩云形铜片,内垫绿色呢绒。
撑面一般用细白线绳为经,以藏青、白两色棉纱合股线为纬,手工编织成几何对称的各种图案花纹(俗称“斗底纹”)、寿字、福字等各种图案。
5、荣誉奖励
民国五年(1916年),国家农商部在北京召开国货展览会,四官村赵永祥的撑子获三等奖。
1935年,在山东省手工业展览会上,四官村的马扎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荣获特等奖。
2012年,在山东省文博会上,四官撑凳广受好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