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云南师范大学

科普小知识 2023-11-21 10:23:17
...

云南师范大学,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是一所由云南省人民*管理的师范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全国免费师范生试点改革的三个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和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诞生于1938年(戊寅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330亩,下设24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40余个科研机构。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0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8000余人,图书资料320余万册。

中文名:云南师范大学

英文名:YunnanNormalUniversity

简称:云南师大、云师大(YNNU)

创办时间:1946年(丙戌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师范类

属性:省部共建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省属重点大学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昆明

现任校长:蒋永文

知名校友:杨振宁、李政道等

主管部门:云南省人民*

硕士点:156个

博士点:一级博士点1个,二级博士点7个

博士后流动站:2

校训:刚毅坚卓

校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学校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学校代码:10681

1、历史沿革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诞生于1938年,其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46年,组成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云南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昆明师范学院时期

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昆明师范学院;

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

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物理、历史、地理、教育等专业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

1954年昆明师范学院(矿物地质专业)参与合并组建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

1959年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科)改建为云南艺术学院;

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云南大学;

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生物专业部分)并入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

1962年云南体育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滇南大学(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专业)、滇西大学(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专业)并入昆明师范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时期

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1999年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教育*培训中心(合署)、云南体育进修学院进行实质性合并办学,重组新的云南师范大学。

2、学校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云南省人民*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1946年抗战胜利后,组成联大的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5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实施“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战略和“包容和合、君子风范”的办学文化,为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成为中国西南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

3、办学条件


云南师范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3330亩,下设24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40余个科研机构。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0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8000余人,图书资料320余万册,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云南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建有“万兆主干”的新一代“数字校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进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30强之列,为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综合影响因子进入全国同类期刊前40位,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全国大学学报中首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综合影响因子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排名30位。

4、院系专业

学校有文、史、哲、法、教、管、理、工、经济、艺术10大学科门类,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有20个学科排名全国高校前20位,3个学科排名前10位。现有87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等13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目前学校下设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文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高尔夫学院、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院)、MBA中心、泛亚商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马列部)、传媒学院、国际学院、数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商学院、云南纪检监察学院。

5、教学成果


云南师范大学

学校通过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完成了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由传统师范院校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学校拥有一批*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拥有64项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是全国免费师范生试点改革的3所地方高师院校之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并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6、科研成果

学校建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检中心、中英太阳能研发中心、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吉亨·阿玛拉通加院士工作站、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汉藏语研究院、云南研究院、云南华文学院、卜励德美国研究中心、朗宁加拿大研究中心和“中国•昆明泛亚人才教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基地。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973”、“863”项目、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5.2亿。

7、师资队伍


云南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等一批专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院院士杨乐、郭柏灵、戴汝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阿马拉通加,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皮萨里德斯,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前任主席西默·托平,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博士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位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8、合作交流

学校是一所开放的、有着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大学,先后被教育部和国家汉办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10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汉语师资培训的基地、国家首批赴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大学、享受中国*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国家HSK考试和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能力资格考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学英语师资培训基地和云南省目前具有对港澳台招生权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在国外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3个孔子课堂、5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交流,招收62个国家的留学生13000余人次。目前有各类留学生1705人,是云南省在校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

9、获得荣誉


云南师范大学

学校先后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人事部、教育部等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特等奖、一等奖;先后获云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云南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省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的班级、社团和个人也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学习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在雅典、北京、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银、铜奖牌的运动员。

10、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

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

综合集成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综合集成战略是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校的一项重要思想创新,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跨越发展战略。“综合集成”就是要秉承开放式办学的思想和内外统筹的管理理念,通过综合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各方资源,集成转化为自身的优势。通过资源的重组和共享,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实现学校整体功能的倍增和拓展,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内涵特色兴校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式。内涵式发展就是要通过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内部效率和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它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目标,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以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为前进动力的自我发展,是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有机统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是培育学校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重点培育特色学科、特色校园文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把学校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新阶段、更高水平。

办学文化

包容和合君子风范

包容是云师大在不断发展中凝练而成的大学品质。西南联大师生能够在外敌入侵、风雨如磐的艰苦岁月里激情不减、弦歌不辍,不仅因为拥有爱国传统和顽强精神,还因为拥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求同存异的气度。近年来学校成功实践的综合集成发展战略就充分体现了包容的核心理念。

和合就是和谐、和睦,是指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步伐也在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要敞开胸怀,团结协作,凝聚力量,汇集智慧,形成干事业的强大合力。

君子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极力倡导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所作的著名演讲《论君子》中引用了《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提倡做君子,这种文化为西南联大的成功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大学的起源看,最早的大学只有一个功能,它是教育和教化的场所,目的是培养绅士。19世纪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在《论君子》一文中提出:“一个人行事而不给他人招致痛苦,则合君子之义。”其理念与大学培养绅士的理念是一致的。

办学目标

两个80年、两个高水平

第一个80年,即到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2018年)时,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第二个80年,即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独立办学80周年(2026年)时,建成全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办学内涵

“两最”大学

最关爱学生的大学、最好的本科大学

办学特色

西南联大传统

教师教育

校训

刚毅坚卓

1938年10月,西南联大常委会成立了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为委员,冯友兰担任主席。经广泛征集和认真讨论,校训拟订为“刚健笃实”,随后报常委会。11月底常委会讨论后,将校训改定为“刚毅坚卓”并向全校公布,同时报呈教育部。

联大校训“刚毅坚卓”是联大精神的高度概括。它既融会了三校校训的精神,也是对联大成立后师生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思想精神风貌的总结提炼,内涵极其丰富。在以后的8年中,联大校训一直鼓舞着师生们坚定信念,共度艰难。

云南师范大学的历史,就是西南联大历史的延续,她继承与弘扬西南联大的精神,尤其是秉承其“刚毅坚卓”的校训,作为自己立校办学的根本指导理念。

校训中“刚毅”一语最早的完整诠释见于《札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至于“坚卓”一语,源于成语“艰苦卓绝”。其中“坚卓”一语,不是一般用于形容环境条件的“艰苦”,而是人的精神修养的一种境界。

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正是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代。“抗日救国,光复中华”就是西南联大的价值取向,于是西南联大制定了自己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刚毅坚卓”。因此,“刚毅坚卓”的校训就是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普遍的大学精神的结晶。而在当今现实的社会条件下,继承西南联大的校训,更有其特殊意义。“刚毅坚卓”中的“刚毅”要求师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对物质世界或其他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激励人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创造丰功伟业;“坚卓”则要求人心之坚定,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但又不慕名利地位,铁骨铮铮;不好为人师,不强为人师,而又谦恭和蔼,待人以诚,循循善诱,能移风易俗,成人之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续指引我们保持人类的主体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以“刚毅坚卓”的校训不仅能满足特定的时代的需要而且具有超越具体时空限制的价值,使大学精神与大学独特的价值取向完美结合。

校歌

《西南联大校歌》

1938年10月,西南联大常委会成立了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为委员,冯友兰担任主席。经广泛征集和认真讨论,校歌采用了罗庸作词、张清常谱曲的稿子,随后报常委会。11月底常委会讨论后同意了校歌,同时报呈教育部。

罗庸作词的校歌歌词全文如下: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校歌的歌词精炼、典雅,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集中反映了联大精神,并表达了对中国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校风

学高身正明德睿智

“学高身正”源于成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暗含“师范”二字。而“明德”源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暗含“大学”两字。“睿智”则源于《礼记·中庸》:“惟天下至圣,唯能聪明睿智。”这样,校风的8个字合起来,暗含“师范大学”“天下至圣”的意思,与现在所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暗合。

“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也更能体现我校的办学文化和办学特色。我校虽然继承了西南联合大学的遗脉,但与西南联合大学又有所不同。西南联合大学是综合性大学,校训强调的是带普遍性的人格修养,而我校是以教师教育为鲜明特征的新型师范大学,除自然科学之外,还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人的意志、知识、情感等,以更高的要求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其中,“学高身正”是对一般“为人师”者的要求,属于具体的学识行为范畴;而“明德睿智”,是对“万世师表”的要求,属于抽象的智慧理论范畴。只有这样的校风,才能不负西南联大的遗训,也才能激励我校师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在继承上创新的师范大学的大学人。

教风

启智树人教学相长

“启智树人”即通过启迪智慧、激发潜能来培育人才、塑造人格,通过推进学业、提升学术来教书育人、开阔胸襟。“教学相长”源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946年西南联大北返之际,联大五个学院之一的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梅贻琦校长为学院题写纪念柱“教学相长”勉励师生。

学风

尊师崇真敦品励志

“尊师”即尊敬师长,尊重师德;“崇真”即崇尚真理,实事求是;“敦品”即强化道德修养,升华人格品质;“励志”即磨练意志,自强不息。

11、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云南师范大学

党委书记:叶燎原

党委副书记、校长:蒋永文

党委副书记:周本贞、陈志青、何伟全

副校长:曾华、陈勇、李松林、原一川、马力、刘宗立、丁文丽

历任领导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时期

黄钰生(院长)1938——1946

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时期

查良钊(院长)1946——1950

昆明师范学院时期

徐嘉瑞(师院管委会主任)1950.9——1952.10

方章(院长、党组书记)1952.10——1966.5

刘御(党委书记)1956.5——1958.9

张更生(党委书记)1958.9——1959.9

胡泮生(党委书记)1959.9——1965.5

李福均(党委书记)1965.5——1966.5

王润成(党委书记)1972.10——1975.7

李成玉(党委书记)1975.7——1975.12

韩放(党委书记)1975.12——1977.1

江泉(院长、党委书记)1979.1——1979.11

卢浚(院长)1980.4——1983.9

张白林(党委书记)1981.2——1983.9

云南师范大学时期(1984——)

李祖荫(党委书记)1983.9——1986.12

吴积才(校长)1983.9——1991.9

叶涛(党委书记)1986.12——1991.9

杨和良(党委书记)1991.9——1998.8

李存俊(校长)1991.9——1998.8

严建(党委书记)1999.1——2003.5

伊继东(校长)1999.1——2003.5

伊继东(党委书记)2003.5——2011.2

骆小所(校长)2003.5——2007.12

12、知名校友

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1922—)安徽合肥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1938—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4年获西南联大(清华)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5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1993年获美国哲学会富兰克林奖,1994年获费城富兰克林学会鲍威尔科学贡献,被誉为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李政道(1926—),江苏苏州人,国际著名物学家。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就读,1945~1946年为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军委举行表彰大会,向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的23位科学家中有8位是联大校友。

赵九章(1907~1968)浙江吴兴人,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地学部委员。

郭永怀(1909~1968)山东荣成人,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

陈芳允(1916~2000)浙江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屠守锷(1917--)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曾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杨嘉墀(1919--)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王希季(1921--)云南大理人,空间返回技术专家。白族。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曾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朱光亚(1924--)湖北武汉人,核物理学家和核武器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和核武器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他和周光召合写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论著。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自2000年起开始设立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在中国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业绩最突出的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发1次,每次奖励2位科学家。2001年,联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黄昆获此殊荣。2003年,联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获此殊荣。

黄昆(1919--),原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刘东生(1917--),原籍天津,生于辽宁沈阳。第四纪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环境地质学家。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环境地质研究的创始人。1954年开始从事黄土研究,从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比较研究,提出古气候多旋回学说;肯定大陆沉积与海洋和冰盖环境变化记录的可比性,对全球变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69年开创中国环境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2003年2月荣获全国科技最高奖。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